第505章 盛世梦想!布衣天子的野望!

    老朱现在很兴奋,胸腔里像揣了团火,烧得他坐不住椅子,索性在院子里踱来踱去,龙靴踏在金砖地上,发出沉稳的咚咚声。

    他望着窗外宫墙内那片小小的菜圃——那是他与马皇后亲手开辟的,种着一些常见作物,像极了当年在濠州乡下的日子。

    可此刻,眼前的菜圃忽然幻化成无边无际的田野,田野里长满了朱高炽说的玉米、土豆、红薯,穗子沉甸甸地压弯了秸秆,块根在土里胀得饱满,看得他眼睛发烫。

    作为一位贫农出身的布衣天子,朱重八太清楚粮食意味着什么了。

    当年在濠州,他见过最狠的饿——一家五口,先是卖了小女儿,再是老父饿毙,最后老娘和兄长躺在草堆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临死前还在念叨“要是有口糠咽就好了”。

    那时老朱就明白,百姓的命,是粮食喂出来的。

    没有粮,别说生儿育女,能活着就已是侥幸。

    如今他成了天子,坐在这金銮殿上,看的奏报堆成了山,可翻来覆去,最扎眼的还是那几个字:“某地大旱,颗粒无收”、“流民数万,易子而食”。

    他减免赋税,拨款赈灾,甚至把内库的银子都拿出来买粮,可天灾像跟大明过不去似的,洪武元年陕西蝗灾,三年淮西大水,五年山东大旱,粮食产量本就跟不上,赈灾的银子像填了无底洞,朝堂上下都绷着一根弦。

    可现在,朱高炽说有粮种能亩产二三十石!

    老朱猛地停住脚步,手指在虚空里点算——一户农家,若是有十亩地,种上这神奇作物,一年就能收两百到三百石粮!

    除去自家用度,还能余出一百多石。

    有了余粮,他们敢生孩子了吧?头胎生一个,二胎生两个,不出十年,一户就能变成三户、五户。

    人口多了,村落就旺了,集市就活了,这才是盛世该有的样子!

    盛世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人口!人口!人口!

    朱元璋想起当年打天下时,最愁的就是兵源。滁州招兵,来的都是面黄肌瘦的流民,拉弓都拉不满;后来占了南京,有了江南的粮,兵士才渐渐壮实起来。

    若是天下人都能吃饱,哪家汉子不愿意从军?

    到时候卫所里的兵,个个能扛枪、能拉弓,北征蒙古,南讨蛮夷,开疆拓土还不是手到擒来?

    他要让大明的旗帜插遍漠北,插到西域,插到那遥远的美洲去!

    人口多了,人才自然就多了。

    江南的才子、北方的武士,哪怕是穷乡僻壤里的农家子,只要能吃饱饭,就能去读书、去习武。

    科举场上多些真才实学的,军校里多些敢拼敢打的,朝堂上就不会再是那些只会空谈的腐儒,边关就不会再是那些畏缩不前的庸将。

    到时候,替他牧民守土的,是能臣;替他镇守边疆的,是猛将,这江山才能坐得稳!

    更让老朱心头火热的是拓荒。

    辽东的黑土地、西域的绿洲、南洋的岛屿,还有朱高炽说的美洲……多少好地方现在荒着,不是不想占,是没人去!

    百姓在中原故土都吃不饱,谁愿意背井离乡去蛮荒之地?

    家里的几亩薄田再贫瘠,好歹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根基,春种秋收,总能盼着点念想;邻里乡亲都熟络,真遇着难处,多少能帮衬一把。

    可去蛮荒海外之地,路远不说,一路上豺狼虎豹、瘟疫瘴气,能不能活着走到都两说;到了地方,满眼都是荒草野林,没房没田,还得提防土人袭扰,种下去的庄稼能不能收上来都是未知数。

    在故土,饿了还能去亲戚家借点粮,去河里摸条鱼;去了蛮荒之地,饿了只能啃树皮,病了连个郎中都没有。

    百姓心里的账算得清楚:守着故土,好歹有个盼头;去蛮荒之地,那是把全家的命都赌上了。

    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把身家性命扔到未知的荒地里?

    可若是有了高产粮种,情况就不一样了——官府划出土地,给种子、给农具,告诉他们“种一年就能吃饱”,你看有没有人去!

    去了,扎下根,盖起屋,开出田,那些土地才算真正成了大明的疆土,而不是地图上冰冷的线条。

    朱重八太懂这个理了:人口是王朝的根基,可粮食是人口的根基。

    没有粮,人口就是镜花水月;有了粮,人口才能像春草似的疯长,才能撑起一个真正的盛世。

    这些年,他像个老农夫守着薄田似的守着大明,怕天灾,怕人祸,怕哪一天又闹起饥荒,好不容易稳住的江山再散了架。

    赈灾、免税,看似是仁政,实则是拆东墙补西墙——国库本就不丰,一场灾下来,拨出去的赈灾粮款动辄几十万石、上百万两,库里的存粮银子瞬间见了底;再免了灾区的赋税,一年的财政收入又得短少一大块。

    国库空了,边军的军饷发不及时,兵士们吃不饱穿不暖,战斗力就得往下掉,北境的蒙古、南疆的土司都盯着呢,稍不留意就得出乱子;河道淤了没人修,堤坝坏了没钱补,来年再遭个洪水旱灾,受灾的地方只会更多,灾情只会更重。

    到那时,还是只能拿国库的家底去赈灾,还是只能靠免税安抚灾民,可国库早就被掏空了,只能往百姓身上加征,没受灾的地方税负重了,怨声载道,弄不好又要出乱子。

    这就像个无底洞,越填越深,看着是在救急,实则是把今天的麻烦推给明天,把小麻烦拖成大麻烦,最后眼睁睁看着整个王朝的财政跟着垮掉。

    他夜里睡不着,常对着马皇后的牌位叹气:“咱这辈子,就想让百姓吃饱饭,咋就这么难?”

    可现在,朱高炽递过来一把钥匙。

    那亩产二三十石的粮种,就是破局的钥匙啊!

    有了这粮种,百姓吃饱了,肚子里有了底,就敢生孩子、多养娃,不用再担心添一口人就多一张嘴抢饭吃,三五年间,家家户户添丁进口,人口自然噌噌往上涨;人口涨了,青壮劳力就多了,卫所征兵不用再发愁招不到人,军伍里能挑出更多身强力壮的好兵;私塾里读书的孩子也多了,十年二十年下来,科举场上能出更多有学问的人才,军校里也能培养出更多懂兵法的将才;那些在家乡没地种的百姓,也愿意跟着官府去新地方拓荒,不用再怕去了蛮荒之地饿肚子。

    兵源足了,就能组建更精锐的军队,北击蒙古、南收蛮夷、东渡大洋,把那些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都纳入大明版图;人才多了,朝堂上有能臣打理政务,郡县里有清官安抚百姓,边关有良将镇守疆土,天下自然治理得井井有条;拓荒的人多了,新占的土地就能开垦成良田,种上高产粮种,不仅能养活拓荒的百姓,还能把多余的粮食运回来充实国库,反过来又能支持更多人去拓荒、更多军队去开疆。

    这样一环扣一环,人口越涨越旺,军队越来越强,疆域越来越广,粮食越来越多,国库越来越实,王朝自然越来越稳——这才是能让大明一代代传下去的良性循环!

    到时候,不用再为赈灾掏空国库,不用再为缺粮愁白头发,他就能腾出手来修水利、办学校、强军队,让大明像棵大树似的,根扎得深,枝长得壮。

    老朱望着宫墙尽头的天际线,那里,仿佛有无数百姓在田埂上欢笑,有无数兵士在疆场上呐喊,有无数新开辟的土地插满了大明的旗帜。他深吸一口气,空气里似乎都飘着粮食的清香。

    “来人!”他扬声喊道,声音里带着从未有过的轻快,“给北洋水师传旨,让俞通渊那小子拼命找!找不到粮种,就别回来见朕!再给汤和说,他要是再敢拦着,朕就罚他去勘察加喂熊!”

    老朱下令之后,嘴角咧开一个难得的笑容。

    他仿佛已经看到,几十年后,大明的粮仓堆得比山高,百姓家里有存粮,路上看不到流民,学堂里书声琅琅,军营里号角嘹亮。

    那才是他朱元璋想要的盛世——一个让百姓能吃饱穿暖、能安心生儿育女的盛世。

    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那穿越万里波涛、从美洲来的神奇粮种。(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不错,请把《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