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带着对土豆的赞叹与对未来的憧憬陆续离去,御田旁的临时膳房渐渐恢复了清净。
朱高炽却并未离开,而是上前一步,对着朱元璋与太子标躬身道:“皇爷爷,太子殿下,还有赵尚书,我有一件关乎大明根基的大事,想与三位商议。”
朱元璋正摩挲着手中的土豆,闻言停下动作,眼中闪过一丝好奇:“哦?什么大事,竟要特意留下我们三人?”
太子标与户部尚书赵勉也纷纷看向朱高炽,等着他继续说下去——能被朱高炽称为“关乎根基”的事,定然非同小可。
朱高炽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孙儿想说的,是开发辽东。自洪武二十年纳哈出归降,朝廷在辽东设立辽东都司,下辖二十余卫所,推行军民屯田,本意是让辽东自给自足,减轻内地漕运压力。”
“可这些年,辽东的屯田效果并不理想,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气候苦寒——冬季酷寒漫长,无霜期短,传统的小麦、水稻根本无法成熟;即便是耐寒的粟米,亩产也不足一石,军民粮食缺口极大,每年都要从山东、北直隶调运数十万石粮食,耗费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
赵勉闻言连连点头,脸上露出无奈之色:“世子殿下说得是!户部每年都要为辽东的粮运头疼——从山东登州渡海到辽东,风浪大、风险高,运粮船常有倾覆;走陆路更是艰难,冬季大雪封路,粮食往往要延迟数月才能送到,不少军民在等待中忍饥挨饿。可辽东是北疆屏障,若不驻军屯田,恐有北元残余势力反扑,实在是两难。”
太子标也皱起眉头:“朕也知晓辽东的困境,只是一直没能找到解决之法。苦寒之地,作物难生,总不能让军民一直靠内地接济。”
“但现在不一样了。”朱高炽话锋一转,眼中闪烁着光芒,“咱们有了土豆、红薯、玉米这三大高产粮种!这三种作物,恰好能适应辽东的气候!”
朱元璋顿时来了精神,身体微微前倾:“炽儿,你细说!这三种作物怎么个适应法?”
“先说土豆。”朱高炽条理清晰地分析道,“土豆耐寒性极强,幼苗能抵御零下两度的低温,块茎在零下五度才会受冻,正好能应对辽东的春寒与秋霜。而且土豆的生长周期短,从播种到收获只需三四个月,辽东的无霜期虽短,却也足够土豆成熟。咱们只需让军民在春季土壤解冻后播种,避开冬季酷寒,秋季就能收获,亩产即便受气候影响,也能稳定在十石以上。”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再说红薯。红薯的耐寒性虽不如土豆,却极其耐旱耐贫瘠,辽东的山地、坡地较多,传统作物难以生长,红薯却能在这样的土地上扎根。而且红薯的种植方式灵活,既可以育苗移栽,也能扦插种植,军民上手快。更关键的是,红薯的块根能在地下越冬——辽东冬季寒冷,百姓可将红薯储存在地窖中,既防冻又保鲜,正好解决冬季缺粮的问题。”
“最后是玉米。”朱高炽补充道,“玉米的耐旱性与耐寒性介于土豆与红薯之间,且植株高大,能抵御辽东的大风。咱们可以选择早熟品种的玉米,缩短生长周期,让它在霜冻来临前成熟。玉米的籽粒既能作为主食,秸秆还能作为牲畜的饲料——辽东多草原,军民可兼顾养殖,既能改善伙食,又能增加收入,形成‘粮畜互补’的循环。”
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脸上渐渐露出笑容:“好!好!这三种作物竟如此适配辽东!若真能在辽东种成,让辽东军民自给自足,那可就解决了朝廷的一大心病!”
他最清楚,辽东的粮运不仅耗费财力,更是牵制了内地的粮食储备——每年从山东、北直隶调运数十万石粮食往辽东,光是雇船、征夫、筹备运输物资,就要耗费户部近百万两白银,这笔开销本可用于修缮水利、加固城防,或是充实国库应对突发灾情。
更关键的是,调运的粮食多出自内地储备粮,若遇着南方旱灾、北方蝗灾,内地自身粮食紧张时,还要优先保障辽东军需,往往导致内地赈灾粮不足,百姓只能忍饥挨饿,甚至引发流民问题。
一旦辽东能自己产粮,不仅能省下这笔巨额的运输成本,让户部有更多财力投入到民生与国防建设中;更能解放内地的储备粮,让这些粮食真正用在刀刃上——既能在灾年及时赈济百姓,避免流民滋生,又能充实各地粮仓,形成“粮足民安”的良性循环。
如此一来,内地无饥馑之忧,辽东无缺粮之患,南北兼顾,大明的根基自然会更加稳固,再也不用因“顾此失彼”的粮运问题而忧心忡忡。
太子标也激动地说道:“不仅如此!辽东土地肥沃,只是因气候原因未能开发。若土豆、红薯、玉米能在辽东推广,咱们还能鼓励内地流民迁往辽东——一来能缓解内地的人口压力,二来能充实辽东的军民力量,让北疆屏障更加稳固!”
赵勉作为户部尚书,更是立刻算出了其中的益处:“陛下,太子殿下!若辽东能自给自足,户部每年可节省近百万石粮食的调运成本,这些粮食能用来充实国库,或是投入到南方的水利修缮中!而且流民迁往辽东后,还能增加赋税,对朝廷而言,可谓是一举多得!”
朱高炽见三人都认可,继续说道:“孙儿的想法是,第一步先选派熟悉三种作物种植技术的农官,带着粮种前往辽东都司的核心卫所,如定辽左卫、定辽右卫,建立试点田。让农官手把手教军民种植,总结适应辽东气候的种植经验——比如如何在春季防冻、如何改良土壤、如何储存收获的作物。”
“第二步,待试点成功后,再将粮种与技术手册分发到辽东各卫所,鼓励军民大规模种植。朝廷可出台优惠政策——凡开垦荒地种植土豆、红薯、玉米的军民,前三年免征粮赋,还可申请农具与粮种补贴,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第三步,从内地抽调部分有经验的屯田军民,迁往辽东协助开发,同时允许内地流民自愿迁往辽东,给予他们土地与住房,让他们安心在辽东扎根。”
朱元璋听完,当即拍板:“就按你说的办!炽儿,这件事朕交给你全权负责,农官、粮种、物资,你尽管向户部要,赵勉必须全力配合!”
他看向赵勉,语气严肃,“户部要优先保障辽东试点的需求,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臣遵旨!”赵勉连忙躬身应道,眼中满是干劲——能参与这样一件关乎大明未来的大事,对他而言也是莫大的荣幸。
太子标也笑着说道:“高炽,若有需要孤协调的地方,尽管开口。孤也会时常关注辽东的试点进展,确保此事能顺利推进。”
朱高炽躬身行礼:“谢皇爷爷,孙儿定不辱使命,定会让土豆、红薯、玉米在辽东扎根,让辽东成为大明的‘北疆粮仓’!”(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