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砚闻言,神情凝重起来。
“回县伯,津源县的武装按制分为三类……”
他拱手道,“第一类是县尉司刀弓手,共四百人,由县尉统领,负责县城防守和县域捕盗。都是本地抽选的壮丁,农闲集中操练,农忙轮流回乡务农,可惜武器都是老旧刀枪,铠甲不足百副;第二类是巡检司土兵,六百五十人,分驻县境东、西、南三个巡检司,专职防御边境要道,多是无地农户出身的募兵,战斗力比刀弓手强些;第三类是驿铺兵,五十人,驻守六个驿站和十二处递铺,主要负责传递公文军情。三类加起来,共一千一百人……只是这几年,县府拖欠饷银,这三类目前仅存的人手,不到三百……”
“一千一百……是满编?”
“不是满编。”
沈砚回答道,“按《大乾兵防令》,县域丁口每两千人可募兵一百,且弓手、土兵总额不得超过县域丁口的十分之一。津源县现有丁口一万八,按制的话,满编可以招募到一千八百人左右。但有两个实际难处……”
说到这里,沈砚眉头皱了起来。
“一是兵源,这几年津源连年受灾,壮丁要么外出逃荒,要么在家侍弄薄田养活家人,招募刀弓手,根本凑不齐名额;二是饷银与器械,一千八百人的话,光月饷差不多要九百两,现在县里银库亏空得厉害,根本无法承担,更别说还有刀枪、铠甲、箭矢的缺口……”
林川沉吟片刻,问道:“如果,饷银和器械,都由我来全额承担……”
沈砚一愣。
他本就头脑聪慧,马上明白了是什么意思。
林县伯这是想扩军?!
他愣了足足两息。
青州卫所的员额有限,朝廷对军户、兵额管控极严,林县伯要想增强实力,只能从地方乡勇和县域武装上想办法。津源县地处青州南部,又是边境大县,本就有扩充防御力量的由头,若是铁林谷全额承担开销,既不占用朝廷军饷,又能名正言顺地练出一支队伍,将来关键时刻,这支一千八百人的力量,就是林县伯的嫡系!
想通这层关节,沈砚的呼吸急促起来。
身为一县之主,他是个文官,对带兵打仗是一窍不通的。
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扩军这件事的敏感。
不过津源县既是林县伯的封地,县伯又是如此爱民如子。
就算有些不合规,只要能给县里百姓带来福祉,他就没什么意见。
沈砚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震动,躬身道:“县伯英明!若是您能全额承担,那津源扩军的最大难处便迎刃而解!只是……兵源的问题,还需细细谋划。”
“哦?你有什么主意?”林川问道。
沈砚答道:“回县伯,津源今年接收了近两千名流民,其中青壮就有八百多人。这些人流离失所,若是能给他们一口饭吃、一份安稳营生,定会拼死效力。另外,工坊建成后,会有不少农户在工坊务工,其中身强力壮的,也能从中挑选。咱们可以立下规矩:入队者,每月除饷银外,工坊还优先录用其家眷。这样一来,不仅能招到兵,还能留住人!”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上次西梁军攻城时,那些自发登城防守的青壮,有不少是猎户、樵夫,身手矫健、胆气过人,下官已经着人登记了名册,只要许以饷银,他们肯定愿意加入。这几股力量凑在一起,定能招满名额。”
林川闻言,笑着点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流民中的青壮,由你亲自筛选,务必挑那些身家清白、无不良记录的;工坊和守城青壮的招募,由铁林谷派人与你配合。另外,我会从青州卫调两百老兵过去,协助训练队伍。”
沈砚心中一块大石落地,振奋道:“下官遵令!”
林川点点头:“不过有一点:这支队伍的身份……”
“县伯放宽心。”沈砚抱拳道,“这支队伍,对外可称津源军,为县府加强边境防御,扩充县域乡勇的举措,一切都会按朝廷规制走流程,谁也挑不出什么不是。”
他知道,这不仅是津源的机会,更是他报答林川信任的时刻。
“好。”林川笑起来,“那这些事,就靠你了。”
“县伯客气。都是下官的分内之事。”
几句话,搞定了在津源县建立工坊和筹建新军的事情。
沈砚心满意足。
对林川来说,更是有意外之喜。
借着津源的规制和沈砚的配合,就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一支新队伍纳入掌控。既避开了镇北王的眼线,又给青州多了一道坚实屏障,这可比单纯建几座工坊,收获要大得多。
第二日,负责募兵和建设工坊的人手就被派去了津源县。
与此同时。
青州技术学院也开始了第二轮紧锣密鼓的教习招募工作。
所有的教习,都来自于铁林谷的各个工坊。
告示上明确写着:月俸二两、管吃管住、教授技艺者另有津贴。
这待遇条件,在铁林谷整个非军事体系里,算是仅次于王贵生带领的研发团队。
没人在乎外界的议论。
林川此刻卯足了劲头,往技院和工坊砸银子。
他要的就是“快”。
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批量培训出能上手的基础技术工人,跟上工坊筹建的节奏。
这场速度战的核心,便是林川力推的“流程化改造”。
所谓流程化,不是什么高深学问。
本质上,就是将原本由匠人掌握的复杂工艺,拆解成一个个简单、重复的步骤,让每个工人只专注于其中一环。
就拿冶铁来说。
以往铁匠要学“选矿、熔铁、锻打、淬火”一整套流程,火候掌控都要靠十几年的经验积累。
如今技院将其拆解为“矿砂分拣、高炉添料、铁坯粗锻、精细锻打、淬火冷却”五个培训岗位,分拣工只需学会辨别矿砂纯度,添料工按比例添加煤与铁矿,粗锻工反复捶打成型即可……
再比如纺织工坊,原本织女要精通“纺线、接线、织布、提花”,没个三五年练不出手艺。
流程化后,纺线工专管将棉花纺成粗线,接线工负责将断线接好,织布工只需要踩着踏板控制经纬,提花则由专门的技工操作织机上的花纹机关。
这种拆解的效果,最直接的便是培训周期的大幅缩短。(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