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火烧钦差,代帝巡天,便宜行事!杨武案引起的连锁反应!

    中宫废后,移出太庙。

    一经传播,震动天下。

    一国皇后,为中宫之主,母仪天下,妇人之典范。

    入祭太庙,享君王祭祀,阖门荣耀,人臣之典范。

    论起影响力,无论是皇后,亦或是太庙功臣,都是一等一的存在。

    然而,就是这样的人物,竟是连着两位一齐遭到政治打击。

    皇后被废,太庙被移!

    文武大臣,更是贬谪诏书不断,一连贬谪了足足几十人。

    一时之间,九州齐震。

    江府,凉榭。

    铜铃轻吟,水波泠泠。

    几道丈许梨木长几,上摆糕点、瓜果、清茶。

    盛明兰、顾廷烨夫妇,盛长柏、海氏夫妇,蔡京、盛如兰夫妇,一一列席。

    “嘶~!”

    “齐衡那老小子,几次上奏反对废后,甚至就连子川奏请废后之日,他都没有半分退让的迹象。”

    顾廷烨啃着梅子,一脸的不解:“就这样的人,贬到九品都不为过,为何仅是扣了些许俸禄啊?”

    “咳!”

    盛明兰瞥了一眼丈夫,咳嗽一声。

    这都几年了啊?

    还吃醋呢?

    “刚正执拗,不知变通,自是难登高位。”蔡京沉吟着,平静道:“可这样的人,自有风骨,也不一定就非得贬下去。”

    说着,蔡京望向大姐夫。

    这一次,足足贬了六七十人。

    不少人都是连贬三、四级,一些三品以上的大臣,更是连贬了四、五级之多。

    齐衡,却仅是克扣一些俸禄而已,甚至都没有动一动官阶,可谓是罚得最轻的人,没有之一。

    这其中,要是说没有猫腻,他不信!

    盛长柏抿着清茶,慨叹道:“登门质问,非但不贬其官位,反而予以庇护。宰相肚里能撑船啊!”

    齐衡登门拜访,质问阁老之举,早已在仕林传开,并不是什么秘密。

    经此一事,不少人都称颂齐衡有胆量,江阁老有度量。

    受人上门质问,非但不略施惩戒,反而主动庇护一二。

    这样的度量,实属是心胸宽广。

    江昭捧着冰镇蜜水,摇了摇头,淡淡道:“仅仅是不打压而已。”

    “护他之人,实为大娘娘。”

    都不是一路人,出于欣赏的态度,容一容齐衡的“冒犯”,自是没什么问题。

    可要说主动庇护,却是不可能。

    内阁大学士的时刻庇护,单论韩系而言,有资格享受这一待遇的也就寥寥几人而已。

    以前有着这一待遇的韩系之人是王尧臣,以及他。

    其后,王尧臣与他相继入阁,有着这一待遇的就成了张方平、章衡二人。

    都是典型的入阁苗子。

    齐衡,何德何能?

    “不打压,何尝不是一种庇护?大姐夫,着实是有容人之量。”蔡京一脸的认真,附和道。

    近来,齐衡几乎是跟官家和江昭对着干,这都不主动打压,已经算得上是一种“庇护”。

    江昭点头,沉吟道:“谏官有谏官的用法。”

    “若是仅以一时之喜怒而贬之,天底下的谏官一辈子也就说一句实话的机会。”

    一般来讲,谏官要是太蹬鼻子上脸,搞试探底线那一套,都是稳稳的贬官,江昭也不会惯着这样的人。

    可如齐衡一般直愣执拗的谏官,可就真是相当少见。

    这样的人,有一种难得的“蠢”、“直”,什么话都敢说,可起到警醒上位者的作用。

    是以,无论是他,亦或是官家,都不会轻易打压齐衡。

    顾廷烨、盛长柏、蔡京几人相继点头,若有所思。

    从某方面讲,齐衡还真就是相当稀罕的“人才”。

    “咿呀~!”

    “咿呀——”

    几声哭泣,打破沉静。

    “呀!”

    盛如兰一惊,连忙起身:“攸哥儿醒了。”

    攸哥儿,也即蔡攸,却是蔡京的长子。

    “快,赶紧让攸哥儿向他大姨父要长命锁。他大姨父可是天底下有名的权贵。”顾廷烨大笑一声,起哄道。

    “有。”

    江昭温和一笑:“有的。”

    今日,恰好是蔡攸的“百日礼”,几人却是借着机会小聚一二,权当歇息。

    说着,江昭从袖中掏出一道金制的长命锁,正面刻“长命百岁”四字,反面刻一“江”字,低调而不失内涵。

    一些百岁面、百岁糕、百岁果,也趁机被丫鬟端了上来。

    不一会儿,盛如兰怀抱着小孩,缓步走出。

    一道长命锁,适时传了过去。

    蔡京惊鸿一瞥,暗自一惊,连忙收下道:“谢过大姐夫。”

    “来,长命百岁。”顾廷烨一笑,从怀中掏出一道金制长命锁,传了过去。

    盛长柏如法炮制,也是一道长命锁。

    蔡京一一收下,连连回礼。

    就在他将要说些什么的时候.

    “官家口谕到——”

    一声尖呼,十余人齐齐注目过去,皆是一诧。

    口谕?

    十余人,相继下拜。

    “江阁老。”

    一声呼唤,司礼掌印太监李宪走近,重重一揖。

    一礼过后,说道:“圣上口谕,让阁老入宫觐见。”

    江昭了然。

    “顾侯也在啊?”李宪望向顾廷烨,继续道:“顾侯也得入宫觐见。”

    “诺。”顾廷烨连忙持手一礼。

    中贵人作揖行礼,基本上得是几位阁老,亦或是武将之首才有的待遇。

    他,目前还不够。

    御书房。

    木几一角,一道奏疏入手。

    赵策英望了一眼,面色奇冷。

    杨武案!

    这是一道从县、郡、路、大理寺、刑部,一步一步打官司,最终呈递到御书房的案子。

    以惯例论之,断案一事,最大的审判衙门就是大理寺,大理寺审了有争议的案子,刑部复核即可,根本不可能呈递到御书房。

    不过,偶尔也有例外。

    一些有重大政治影响的案子,可能会以奏疏的形式呈递入宫。

    杨武案,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道与举子相关的案子,论断案难度,并不算大。

    公案的嫌犯名为杨武,淳安县人,乃是一名二十余岁的举人,不时为平民百姓撰写一些诉状,顺带锻炼春闱第三场的考试能力,也算是小有名气。

    其妻为丹阳县学官的三女儿,徐氏。

    夫妇二人,一齐经营着一点旅店生意,要钱有钱,要社会地位有社会地位,日子颇为滋润。

    其中的一户租户,丈夫是一名童生,名为葛连,妻子为毕氏。

    一日,杨武为人撰写诉状,恰好经过旅店,碰见了毕氏习字,就主动指点了两句。

    谁承想,市井无赖竟是造谣称其“奸占毕氏”。

    毕氏哭诉了几日,其丈夫葛连担心名声被扰,就主动搬离了杨武、徐氏夫妇经营的旅店。

    本来,事情到这儿,就是单纯的“被造谣”的问题,连小打小闹都算不上。

    谁承想,夫妇二人搬出旅店没几天,葛连竟然就口吐白沫,寒热抽搐致死。

    葛连的生母沈氏,怀疑其中有问题,认为儿媳毕氏真的与杨武有奸情,儿子是被恶毒媳妇毒杀。

    于是乎,上报淳安县令,要求验尸。

    淳安县令一验尸,认为尸身与砒霜中毒起码有六七分相似性,也不深究余下的三四成“不相似性”有没有可能造成冤假错案,就直接抓了杨武与毕氏。

    杨武与毕氏自是不认,可连着打了几天,严刑逼供之下,自是不认也得认。

    县令初审,有罪!

    县令审了案子,自是得上报通判。

    结果,杭州府通判一审,杨武竟然当庭翻供,自言遭到严刑毒打,不认罪行。

    一时之间,舆论四起。

    按理来说,自此就该翻案。

    可不巧的是,杭州府通判与淳安县令是连襟。

    为了护住淳安县令,通判下令二次严刑逼供,并趁机让人篡改有逻辑漏洞的呈词、验尸记录。

    甚至,就连砒霜的来源都安排得一清二楚,更是有砒霜的贩卖者上庭作证。

    杨武与毕氏遭到二次殴打,自是又一次屈打成招、供认不讳。

    如此,证词、证人、证物三者兼有之。

    为了平息舆论,万民见证,二次复审。

    通判断案,拟定杨武斩立决,毕秀姑凌迟处死。

    此举,意在斩草除根,打造铁案。

    可正是这一举措,导致杨武与毕氏二次翻供。

    说到底,杨武与毕氏供认不讳,为的就是苟活一条命,结果通判竟然要判死刑?

    这一来,便是二次当庭翻供!

    杭州万民,为之哗然,杨武之妻徐氏,更是泣不成声。

    不少有志气的读书人,以及杨武的友人,几乎是连夜撰写诉状,上报两浙路安抚使陈继、转运使刘钧。

    不巧,通判是安抚使陈继的故吏,考虑到可能有连带责任,且马上就是三年一度的政绩大考,安抚使陈继不想凭生事端。

    毕竟,从证词、证人、证物上讲,杭州通判呈递的东西都没有半分问题。

    这个案子,理论上绝对能够压下来。

    为了尽快平息舆论,两浙路安抚使陈继亲自进行三审。

    三审,决定降罪判决。

    杨武削去举人功名,毕氏浸猪笼!

    转运使刘钧全程不插手,默不作声,并未表态。

    三审降罪,已经是相当“温和”的处理方法。

    以常理论之,也该事息宁人。

    可杨武二十余岁就是举人,本身也是有望春闱上榜的人物。

    一下子削了举人功名,半生的苦读可就白费。

    这样判决,妻子徐氏自是不服。

    也不知是不是受了高人指点,徐氏莫名其妙的就得到了丈夫的狱中血书,干脆一纸诉状,入京告御状。

    然而,天不遂人愿,入京告御状竟也不顺利。

    大理寺审案,御状打回两浙路,着两浙路安抚使再审。

    安抚使陈继再审,维持原判,并上报刑部复核。

    刑部复核,认为无误。

    因本案为大理寺审判,刑部复核无误,也即最终审判!

    拟定杨武削去举人功名,毕氏浸猪笼!

    一般来说,一旦走到这一步,就算是徐氏背后有高人,也断是难以无力回天。

    好在,凡事总有一线生机。

    一道不大不小的公案,自县、郡、路、京一审,一路上状,足足熬了近一年之久,愣是熬到了三年一度的政绩大考。

    刑部主官,更替大半。

    杨武之妻徐氏不服审判,二次鸣冤,二上御状。

    新任刑部尚书陈升之读了御状,认为其中有重大冤情,下令刑部人员下两浙路钦查。

    钦查过程,不准经两浙路、以及大理寺插手半分。

    最终,一连着足足被烧死了七位钦差,终是揪出了些许真相。

    杨武一案,实为冤案,屈打成招,官官相护。

    杨武、毕氏有了翻案的希望,连忙一齐翻供,不认罪行。

    如此,刑部尚书陈升之上奏皇帝,希望允准刑部审判“杨武案”。

    皇帝允准,就此京二审!

    以刑部尚书陈升之为主审官,刑部左侍郎王安石、刑部右侍郎冯京为副主审官,二次京审“杨武案”。

    杨武、毕氏,二审拟定无罪。

    不过,陈升之认为“杨武案”疑点不少,恐有错漏,更认为涉嫌官员太广,就连钦差都敢烧杀,却是不敢妄自断言。

    历经县、郡、路、京一审、京二审,足足审判六次,三次翻供、死了七位钦差,“杨武案”终是有了一定的转机。

    刑部审案结果,却是呈递到了御书房。

    赵策英手持奏疏,微闭龙目,徐徐踱步。

    火烧钦差,两浙路有点狠啊!

    足足六次审判,除了京二审以外,余下五次都有问题。

    就连京一审,都有大问题。

    关键,还敢火烧钦差!

    钦差,那可是皇帝的“化身”,代表皇权巡狩地方、处理要务,其身份自带“君权延伸”。

    这都敢杀?!

    “陛下,江阁老与顾侯受诏入宫。”司礼掌印太监李宪走近,通报道。

    “嗯。”

    赵策英呼了口气,挥了挥手。

    约莫十息,江昭与顾廷烨,相继入内。

    粗略扫视一眼,却见除了赵策英与几名太监、宫女以外,并无他人。

    这会儿,赵策英手持奏疏,面色冷得难看。

    江昭暗自抬眉,暗自有了揣测。

    最近,除了废后以外,还真就有一件事可能让赵策英为之愤怒。

    杨武案!

    这道案子,并未经过内阁的手。

    不过,为官做宰者,门生故吏遍布四方,自是不乏一些眼线。

    刑部动作不小,更有火烧钦差之“壮举”,江昭想不知道都难。

    “微臣,拜见陛下!”两人齐齐一礼。

    “不必多礼。”赵策英摆了摆手。

    说着,奏疏经太监传递,落入江昭手中。

    果然!

    仅是望了一眼,江昭就心下了然。

    杨武案,表面上是一名举子的冤屈,但实际内涵却远不止于此。

    往小了说,这是官官相护。

    往大了说,这是君威不足。

    杨武案,其妻屡败屡战,都已经上御状打到了大理寺,竟然还能继续冤屈下去!

    要知道,这道官司可算不上复杂,淳安县令的背景也并不深厚,更非疑难奇案。

    但,就是仗着官官相护,竟然连御状都足足告了两次,实在是骇人听闻。

    钦差查案,火烧钦差,那就更是原则性忌讳。

    约莫望了半炷香,江昭垂手,奏疏传到顾廷烨手上。

    “国祚百年,肮脏丛生!”

    赵策英沉声道:“两浙路民怨四起,舆论滔天。这一案子,必须得是铁案。”

    “两浙路,也必须得震慑!”

    “官家要臣下两浙路查案,肃清逆贼?”江昭抬眉道。

    火烧钦差,注定了两浙路得大变天。

    鸡蛋摇散黄,蚯蚓都得劈成两半!

    “不,朕是要你查两京一十四路!”

    赵策英一拍木几,怒道:“朕要你,为朕巡狩!”

    谁承想,有些人就连钦差都敢杀呢?

    这简直是目无皇权,不可饶恕!

    “代天巡狩?”

    江昭了然,点了点头。

    其实,就他的官位而言,如果是常规性的代天巡狩,绝对算是是“大材小用”。

    历朝历代,常规性的代天巡狩之人,不大相同。

    不过,除了天子亲巡以外,几乎都是局限于御史台巡狩。

    大周一朝,巡查权力分化。

    御史台、安抚使、转运使都有资格巡查,相当于地方和中央都能常规性巡查。

    也就是说,常规性的巡查,一般止步于正二品。

    当然,这一次不一样。

    涉及“火烧钦差”,“巡狩两京一十四路”,肯定就不属于常规性巡查。

    相较而言,更类似于特事特办。

    一如边疆动乱,亦或是某地有了反叛,就会存在阁老一级的人物镇抚巡查。

    仅是一刹,江昭就有了些许思路,沉吟道:“以臣之见。不若冻结两浙路大大小小一切官吏之擢升。”

    “若已擢升,亦或是已往其他地方上任的官吏,限三十日退回两浙路。否则,便罪同‘火烧钦差’。”

    赵策英身子骨一震,重重点头:

    “准!”

    这一招一下去,两京一十四路,起码就震慑了七成以上。

    毕竟,这可是涉及官位擢升。

    冻结一切人事,听着都能让人一颤。

    “呼。”

    赵策英长呼一口气。

    还得是江卿,让朕安心!

    “官家,左都御史滕甫、权知开封府王珪、吏部左侍郎陈荐、刑部左侍郎王安石、镇南伯王韶、忠武将军姚兕,一齐求见。”李宪又上报道。

    豁!

    竟然还有其他人?

    江昭抬了抬眉,他还以为就他跟顾廷烨二人,一文一武呢!

    不过,这个配置?

    从一品的内阁大学士,正二品的左都御史,从二品的权知开封府,正三品的吏部左侍郎、正三品的刑部左侍郎。

    宁远侯顾廷烨、镇南伯王韶、海丰郡伯爵姚兕。

    镇压边疆,也就这配置吧?

    约莫几息,六人相继入内。

    “臣等,拜见陛下!”

    “免礼。”赵策英摆手。

    顾廷烨手中奏疏,适时传递过去。

    不一会儿,六人已然齐齐了然。

    “钦差为朕之耳目,代天巡狩,持节而行,其命即朕命,其权即朕权!今逆臣竟敢纵火焚使,是视王法如无物,视朕躬如草芥!”

    赵策英怒斥道:“此等狂悖之举,非独害朕之使臣,实乃叩击九鼎、动摇国本!朕必穷究根源,务使首恶伏法、从者株连,纵藏于九幽之下,亦必掘地三尺而诛之!”

    “此次,非但得查两浙路,也得彻查两京一十四路!”

    赵策英冷声道:“着宁远侯、镇南伯各统兵一万,忠武将军统兵五千。以及列位爱卿,统辖御史台、吏部、刑部,代朕彻查!”

    那些人,连火烧钦差都敢干!

    敢火烧钦差,说明无畏皇权。

    他日,就敢谋反!

    查两京一十四州?

    几人相视,齐齐心头一震,连忙行礼道:“诺”

    “江卿!”

    赵策英单独望向江昭,沉声道:“由你主彻查两京一十四路巡查之事,凡所到之地,如朕亲躬、有便宜行事之权!”

    江昭一震,连忙一礼:“臣,遵旨。”(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不错,请把《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