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上柱国,推忠协谋佐理功臣!

    熙丰二年,二月十一。

    汴京,御书房。

    窗棂半掩,内官立于一角,脚步轻不可闻。

    主位,赵策英持着关于巡狩的文书,执着朱笔,不时点头予以认可。

    自主位以下,摆着八道木椅。

    近十位代天巡狩的主官,有序落座。

    “嗯。”

    “此次代天巡狩,肃清奸佞,以正纲纪,功在社稷。”赵策英点了点头,认可道:“吏治澄清,奸佞慑服,无疑是有功于国,有功于朕。”

    江昭持手一礼,平和道:“为君分忧,分内之责。”

    代天巡狩,足迹遍布两京一十四路,旨在镇抚九州,震慑天下。

    就实际过程而言,并不棘手。

    正所谓杀鸡儆猴,作为被杀的“鸡”,两浙水系的惨状,可谓是相当摄人。

    夷灭三族、禁止科考、免却擢升、上下齐贬、建制拆分。

    单一拎出来一种判罚,都是足以上史书记载的程度。

    这一次,却是足足五种判罚,齐聚于一地。

    判罚之重,注定是天下齐震,慑服万民。

    这也即意味着,都还尚未正式巡狩其他两京一十三路,就已经达成了震慑的目的。

    其后,正式巡狩,自是相当通畅。

    堂堂内阁大学士,以两位二品大员、三位三品大员,以及两位伯爷相辅,手持桓王剑,予以便宜行事之权,代天巡狩。

    本就是位极人臣的内阁大学士,还予以便宜行事之权!

    就这配置,兼而有两浙的惨状,恐怕就连杀了封疆大吏都在便宜之内,自是人人惊惧,无人敢捣乱。

    凡是被抓的贪官污吏,不少都是立刻认罪,求取减刑,不敢胡搅蛮缠半分。

    如此,自是注定了巡狩过程通行无阻、无往不利。

    除了赶路较难以外,没有半分波折。

    “为君分忧,分内之责。”余下七人,有一学一,齐齐一礼。

    赵策英点头,沉吟着,挥手道:“既是有功,不可不赏。”

    “着一人赐黄金五十两,锦缎十匹,以彰其功。”

    “余下巡查百官,皆赐钱百贯,俸禄擢升一级。”

    代天巡狩,功在社稷。

    历任巡狩百官,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君王的赏赐,或官位,或财物,或俸禄。

    江昭抬眉,有些意外。

    一般来说,宰辅大臣的俸禄是三百贯左右,尚书两百贯,侍郎一百贯,根据品阶往下递减,县令约莫是二十贯。

    当然,除了俸禄以外,宰辅大臣、尚书、侍郎等三品大员,通常还有禄粟、茶、酒、厨料、棉布等赏赐,可谓是高薪养廉。

    饶是如此,一百贯钱也算不上少,绝大多数钦查官员都是五品、六品,一百贯钱已经是三五十天的俸禄。

    巡查百官一人百贯钱、俸禄擢一级,这赏赐算是较为合适。

    但是,几位主官的赏赐,未免就有点吝啬。

    黄金五十两,也就八九百贯钱,相当于百天左右的俸禄而已。

    要知道,即便是常规性的钦查,主官的赏赐都通常会有擢升官阶这一项,更何况这一次并非常规性的钦查?

    仅仅是赏赐百天俸禄,着实是吝啬啊!

    江昭咂了咂舌,不动半点声色,抬手一礼。

    余下七人一望,连忙齐齐抬手。

    就在巡狩主官要一齐行礼拜谢的那一刻,赵策英却是摆了摆手,又道:

    “文渊阁大学士江昭,赐上柱国,推忠协谋佐理功臣,添食邑一千户,为七千户。”

    上柱国,也即武勋荣誉称号的第一等。

    大周武勋的荣誉称号分为十二转,也即武骑尉、云骑尉、飞骑尉、骁骑尉、骑都尉、上骑都尉、轻车都尉、上轻车都尉、护军、上护军、柱国、上柱国。

    自下而上,以一转为武骑尉,视作从七品,为最低。

    最高的上柱国,为十二转,视为正二品。

    一般来说,非镇守边疆、平定叛乱、抵御外敌等重大功绩不授,且授予过程严格遵守官阶制度。

    一如七品小官,不管立下再大的功勋,都是赏赐可视为七品的武骑尉、云骑尉。

    其中,柱国、上柱国皆为二品,通常是授予有重大功绩的枢密副使。

    就这一代而言,五位枢密副使,仅有英国公张辅、忠敬侯郑顺二人有“上柱国”荣誉之称,就连已故宁远侯顾偃开,都没有得到过“上柱国”荣誉之称。

    单论称号的获取难度而言,高于官阶,低于配享太庙。

    凡正二品武将,不一定有上柱国之称;有上柱国之称,不一定配享太庙,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关系。

    也因此,即便官阶一样,有“上柱国”之称的人物,地位都会隐隐要高一点。

    毕竟,荣誉称呼本身,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皇帝的重视态度。

    推忠协谋佐理功臣,则是功臣封号,不限文武,主要分为三等。

    第一等:推忠、协谋、佐理、同德、守正、亮节、翊戴、赞治、崇仁、保运、经邦。

    几组词可相互组合,作为功臣封号,或为六字,或为四字,或为二字。

    其中,封号的字越多,就说明含金量越高,有“推忠”二字,视为一等中的上佳称号。

    一等封号,仅赐予内阁大臣,以及枢密院的大臣。

    第二等:推忠、保德、翊戴、守正、亮节、同德、佐运、崇仁、协恭、赞治、宣德、纯诚、保节、保顺、忠亮、竭诚、奉化、效顺、顺化。

    二等封号,通常是赐予皇子、国舅、非阁臣的文武大臣、外臣。

    第三等:拱卫、翊卫、卫圣、保顺、忠勇、拱极、护圣、奉庆、果毅、肃卫。

    三等封号,通常是赐予禁军将校。

    其中,相较于武勋的第一等荣誉称号“上柱国”而言,一等功臣封号的受封难度因文武之分,略有不同。

    于文臣而言,难度几乎为零。

    无它,内阁大臣几乎是人人都有功臣封号。

    一般来说,内阁大臣立下一定的政绩,亦或是重大庆典,通常就会赐下功臣封号。

    并且,无一例外,都是六字封号。

    区别就在于,有的有“推忠”,有的没有“推忠”。

    于武将而言,难度几乎是百分之百。

    上一位受封一等功臣封号的武将,名唤曹彬,也就是太皇太后曹氏的先祖。

    先帝执政,曹氏母仪天下,其先祖曹彬受追封为太师、尚书令,累进冀王、鲁王,顺带着给了功臣封号。

    关键,这唯一的例子还是死后追封。

    因此,武将几乎不可能得到功臣一等封号。

    至于二等、三等功臣封号,无论文武,都相当难以受封。

    就总体而言,功臣封号的含金量,也算是相当之高,算是位极人臣的代表特征之一。

    推忠协谋佐理功臣!

    这一称号,含有“推忠”二字,无疑是第一等中的上佳功臣封号。

    就连大相公韩章,功臣封号也是推忠协谋佐理功臣。

    此外,食邑添千户,增至七千户。

    单论食邑而言,已经是六位内阁大学士中位列第二的存在,仅次于大相公韩章。

    这还是韩章受过先帝恩宠,食邑九千三百户的缘故。

    就常规而言,大多数宰辅大相公的食邑也就三四千户,七千户的食邑,已经足以压制九成以上的宰辅大相公。

    由此观之,荣宠之盛!

    上柱国,推忠协谋佐理功臣,添食邑千户!

    江昭一震,连忙道:“微臣,拜谢陛下!”

    果然!

    这才对嘛!

    一人赐黄金五十两,锦缎十匹,绝对算不上丰厚。

    相反,上柱国,推忠协谋佐理功臣,添食邑千户,就较为.好吧,非常丰厚!

    余下七人,齐齐一震,注目过去。

    两朝宠臣,名不虚传啊!

    “朕有如此肱骨,实为祖宗庇佑,朕之幸事。”赵策英走上前几步,伸手扶人。

    君臣相视,尽是恩遇之意!

    “嘶~!”

    余下几人,皆是一惊,齐齐相视。

    就这架势,若非大相公是江阁老的老师,君臣二人怕是都能联合做局扳倒大相公,让其取而代之。

    “左都御史滕甫,授推忠亮节功臣,准建功德牌坊彰显殊荣,特赐荫封子孙三人,可荐进士出身,荫补官职,并于曲院街,赐二十亩府邸一座。”赵策英向下望去,注目于滕甫。

    两浙拆分,禁科考,免擢升,注定了得有人挨骂。

    作为动刀子的人,滕甫恐怕已经是一片骂名,一生声誉尽毁。

    赐下府邸,却是有意让其一辈子常居京城,避一避风头。

    滕氏一门,人丁稀少,且是从滕甫这一代方才起家,是以并非是两浙路的名门望族。

    不过,好歹也是有二品大员的门第,单就底蕴而言,已经隐隐有县望之势。

    如今,两浙已拆,“两浙人”的概念自然也会慢慢消失。

    滕甫这一代避了风头,子孙照样能在两浙水系生活,不影响什么。

    除了府邸之外的赏赐,无论是功臣封号,亦或是功德牌坊,都偏向于荣誉,也是一种护身符,可护其晚年无忧。

    荫封名额,则是纯粹的补偿,让其子孙稳得住富贵的下限。

    “老臣,拜谢陛下。”滕甫明显松了口气,重重一拜。

    单论赏赐,他得到的封赏甚至都不比江昭差。

    特别是荫封名额,近些年江昭两次拓土,平均一次也就得到五个名额而已。

    三次荫封的机会,已然相当珍贵。

    “权知开封府王珪,兼史馆修撰。吏部左侍郎陈荐、刑部左侍郎王安石,皆领金紫光禄大夫。”赵策英继续道。

    三人都授了职。

    其中,史馆修撰偏向于主持修史。

    不过,历任史馆修撰几乎都是简单的挂名,真正的主持者往往是监修国史,也即宰辅大相公。

    金紫光禄大夫是从二品虚职,陈荐、王安石二人低位兼高职,可以算作是一种“承诺”。

    三年一过,但凡无错,就转实职从二品。

    “臣等,拜谢陛下。”三人齐齐一拜。

    “宁远侯顾廷烨,授签书枢密院事,赐上护军。”

    签书枢密院事,却是正三品枢密院职务,其头上仅有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枢密使三大官职。

    单就官位擢升而言,可见赵策英已然属意于让顾廷烨成为武将巨头之一。

    上护军,则是武勋荣誉第十转,一样是相当稀罕的东西,代表着君王的认可。

    “谢陛下。”顾廷烨重重一拜。

    “镇南伯王韶,授侍卫步军司都虞候。”赵策英淡淡道。

    上一次,他就有为王韶授职的意向。

    可惜,彼时赏赐了王韶“世袭罔替”,已然是一等一的重赏,不好赏赐太过。

    这一次,却是可趁机让王韶执掌禁军,顺带着探一探禁军的底。

    “臣王韶,拜谢陛下洪恩。”王韶一拜,面有兴奋。

    本就是世袭爵位,更是添上实权职位,一跃为实权武将,无疑是让人心神为之震荡。

    甚至,王韶都有自信心给子孙留下“军中底蕴”,让子孙后代如顾氏、张氏、郑氏子弟一般,天生就带有一定的“权威性”。

    “忠武将军姚兕,授神卫军副厢指挥使。”

    都、指挥、军、厢、司。

    一厢士卒两万五千人,厢军副指挥使已然是相当不凡。

    “臣姚兕,谢过陛下。”姚兕重重一拜,有些意外。

    他,竟然也能是厢军副指挥使?

    江昭瞥了一眼,也不奇怪。

    别看姚兕显得平庸,就连爵位都是捡漏而来。

    可实际上,他的平庸仅仅是相对于顾廷烨和王韶来讲。

    事实上,姚兕可是少有的有本事统兵的将领!

    大周军伍番号过百,草包将军比比皆是,有本事单独领军五千征战而不崩的人,已经非常接近第一等的水平。

    真正的大军团作战,也就不到二十个这样水平的将领。

    开疆拓土,可轻松统领五千士卒,那和平时期就能轻松驾驭两三万士卒。

    更何况,姚兕还是副将,并非主将。

    一通封赏,几人齐齐相视,皆是心满意足。

    果然,跟着江阁老能吃肉!

    官家一旦封赏,几乎都是大幅度封赏,一次封赏就可能抵得上一辈子的厮杀!

    上首,赵策英瞥了一眼深宫,眼中起了一丝忧虑,摆了摆手。

    八人了然,齐齐一礼。

    “臣等告退。”

    江府,凉亭。

    石几、清茶、瓜果,棋盘。

    江昭与盛华兰、盛淑兰二女对坐,落子对弈。

    “上柱.国,推忠协谋佐.理功臣?”

    江珩、江珣二子,一人手持鎏金上柱国印,一人手持刻着“推忠协谋佐理功臣”的玉带,皆是睁大着眼睛,好奇的观望。

    其中,江珩已有六岁,江珣四岁有余。

    至于大郎江怀瑾,则是已经十一岁,手持两道诏书,一脸严肃的观望,不时透出些许惊诧。

    “这是什么啊?”江珣好奇道。

    方才,就是他在低声的念着文字。

    江昭回望一眼,洒然一笑:“那是你爹给你们三兄弟留的基业!”

    “考上庶吉士,才有资格拿到开启这份基业的钥匙。”

    说着,一子落下。

    “庶吉士吗?”江怀瑾低声念着,望了一眼诏书。

    应该,有希望吧?

    可惜,暂时还没想到跟父亲“韩门立雪”一样好的刷名声的点子。

    起步低了点!(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不错,请把《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