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播出的节目当中,被淘汰的只有一名选手。
这名选手在视频里因遭遇猞猁的袭击而惨遭淘汰,节目组甚至没有给被抓伤的选手伤口打码,将节目的真实与残酷血淋淋地展示给观众们看。
这个选手的倒霉经历作为第一集的重点内容播出,也正是他的存在,让其余选手的表现变得更加难能可贵,反衬出李悠南和帕西尼的好运与专业。
节目几乎是同期在抖音上线的。
毕竟之前他们就已经签订过合约,若上线时间差得太远,观众都情愿去看原版的盗版了。
在一个寂静的夜里,第一集《荒野独居》正式播出。
距离之前视频平台上的造势实际上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这期间《荒野独居》的热度已下降不少——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没有谁会一直关注着一个不知道何时播出的节目。
这段期间关于李悠南在节目中表现的讨论倒是从未中断。
流量虽逐渐降低,但对李悠南的判断却逐渐趋同。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李悠南有着极高的射箭技术。
其次他在登攀贡嘎山的过程中,也展示出一定的荒野生存能力。
然而冷静下来分析,这些并不能确保他在《荒野独居》中走得够远。
大家都意识到,不能过高估计弓箭术带来的增益效果。
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在荒野中成功使用弓箭狩猎的机会并不多。
纵观往期节目,真正通过弓箭狩猎到猎物的选手虽有,但并不多。
绝大多数选手未成功狩猎的原因,并非箭术太差,而是找不到猎物。
李悠南同样会面临这一困境,谁也无法保证他在节目初期就能靠弓箭捕猎到大型动物。
若运气差些,很可能被淘汰时连一只动物的毛都见不到。
而众所周知,人一旦缺少食物,几天时间就足以被淘汰。
虽有人提出李悠南还掌握不俗的钓鱼技巧,但马上有反驳声指出:李悠南的钓鱼能力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展现的,当时有专业饵料、工具,而这些在野外都不存在。
缺少了这些专业工具和鱼饲料,他还能钓上鱼吗?
这种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若不是李悠南不仅是钓鱼高手,还精通动物习性及环境水文变化,他确实难以稳定上鱼。
一开始对李悠南的看衰言论自然有不少反对声,但这种基于理性的声音逐渐占据上风,成为主流,至于其他关于搭建庇护所等方面的讨论,反而没有太大声量。
因为前期的这些声音成为了主流以后,所以当节目当天上线的时候,李悠南彻底颠覆人们认知的表现,便一下子将这种反差拉到了极限。
人们在考虑着李悠南如何度过前期的困境时,愕然的发现李悠南根本没有打算在一开始就尝试狩猎大型动物。
他仅仅是在林子里面慢悠悠的散步,一边散步一边饶有兴趣的对镜头前的观众们科普某某植物的习性,是否可以食用,有什么作用可以利用等等,一边就采集着藤条编织了一个箩筐。
接着镜头切换几下,再回到他的镜头时,他的箩筐里面已经装满了可以食用的东西。
甚至为了让观众们直观的感受到这些植物在荒野独居节目当中的作用,好几个镜头都是李悠南烹饪时的吃播画面。
紧随其后的,是李悠南堪称细节到令人发指的钓鱼细节。
他几乎是笃定地为观众们讲解了在加拿大奇尔科湖附近,要在什么样的水域、什么样的时间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钓到什么样的鱼。
随后似乎是为了验证他的说法,不到几分钟时间就为人们展示了一波“小鱼吃大鱼”的钓鱼精髓。
这里面展现出来的钓鱼技艺已经远超于文明社会背景下那些钓鱼大师展示出来的东西。
虽然李悠南的钓鱼技能只有一级,但是靠着登山技能赋予他对自然环境的判断,以及动物学家技能对于鱼类习性的判断,让他仅仅以一级的钓鱼技能,在荒野之中却能展示出更高的上限和下限。
如果只看李悠南的那些镜头画面,你甚至很难相信这是一段在荒野之中艰难生存的真人秀。
而节目组似乎有意让观众们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在剪辑的时候将其他选手的凄惨状况混剪在一块儿。
尤其是第一集当中那个最倒霉的家伙被猞猁抓伤的画面——虽然抖音上线版本已经是打码处理过的,但依旧让镜头外的观众们感到不寒而栗。
他们这才意识到这节目是真刀真枪的生存挑战,不是之前想象中的剧本演绎。
想想也是,这个节目可是对能生存到最后的选手有 100万美金奖励的。
在看李悠南镜头之余,观众们看到了搭建庇护所时手被木头划伤的选手,还看到了采集一捧浆果就兴高采烈的女选手。
最后再对比李悠南,所有人都逐渐意识到:李悠南绝不是之前判断的那种会因初期狩猎不到大型动物而被淘汰的选手。
李悠南这条故事线的结局是他开始搭建木房子以及夯土墙。
这一幕几乎让大多数中国观众动容——他已在节目中展示了编织藤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而接下来的抬梁式房屋结构、夯土墙等技艺,更是在世界级的节目面前狠狠秀了一波中国故事与中国文化。
当李悠南在立木架时用三个鱼头作为祭品,对着东方鞠躬祭祖的画面出现时,不少中国人甚至热泪盈眶。
老外观众看到这一幕同样情绪激动,他们纷纷留言表示:“神秘的东方仪式,这简直太酷了!”
有一些老外在外网留言,这是在做什么?随后很快就有一些中国人纷纷科普。
评论区一片中国人热心肠地位小老外讲解中国文化,小老外虚心学习的和谐画面。
观众们初看狂欢之后,接下来便是一波蹭热度的营销号与视频博主进行细致的分析与专业解读。
其中甚至不乏全网上千粉丝的动物科普类博主。
动物科普博主藏狐一本正经地解读着李悠南视频当中出现的那些野生动物。
而他解读出的内容与李悠南在视频当中的讲解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为了展示出自己的专业性,他在解读的时候会更加详细一些。
随后做完这期节目的最后,藏狐博主非常认真地说:“我们可以看到,李悠南老师在荒野生存这一块是非常专业的。他对这些动物植物的了解,以我目前的知识储备,完全挑不出来他的一点点瑕疵。”
“要知道这可是在加拿大奇尔科湖,和国内的环境还是有所区别的,这说明在前往《荒野独居》节目之前,他做了大量的功课。”
“我甚至怀疑,他的脑袋里装着整个奇尔科湖畔动植物的百科全书。”
“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那就是读书的重要性。”
“一个优秀的荒野生存专家,不仅要有过硬的动手能力,过硬的知识储备才能帮助他走得更远。”
除此之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主、古建筑类的博主也都纷纷搭上了这一波热度。
他们从专业的角度为大家解读李悠南在节目当中展示出来的编织箩筐、木工榫卯手艺、房屋结构框架以及夯土墙等等技艺。
而至此时,所有人对于李悠南的称呼已经从之前的李悠南变成了李老师。
“大家看李悠南老师编的这个藤箩筐,不是随便拧几根竹子凑数!你们注意筐底的人字纹编法——每根藤都得顺着纤维,粗细差不多,不然受力不均容易裂。还有筐沿的锁边,他用的是咱们南方老篾匠传下来的活扣锁,既结实又能随装东西的大小轻微调整。”
“李老师这一手,说是非遗级的编织功底都不为过!”
“来,我们暂停一下,看一看……先看李悠南搭的那组木屋框架,懂行的一眼就看出来——他用的是简化版抬梁式结构!”
“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台梁结构……”
“再看这里,李悠南没有一根钉子,全靠榫卯咬合,立柱和横梁用燕尾榫卡紧,我会接下来出个专题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燕尾榫这种结构为什么更适合他现在手上的这些工具……接下来,斜撑杆配的是半榫,既省料又能扛住湖边的风,最绝的是他处理木材的细节……砍完树干先在火上轻微烘烤,这是老木匠去湿防裂的土法子,在没工具的荒野里,比任何现代防腐处理都实用。”
“看他夯的土墙,绝对是古法复原级操作!他没直接把泥堆起来夯,而是先在地基铺了一层碎石子——这是防止雨水泡软地基的暗脚,很多现代仿古建筑都省了这步。夯土时还加了基柱,就像给土墙加了钢筋,能大大减少开裂。在加拿大荒野里,用中国传统的版筑夯土手艺造房子,还兼顾了当地的气候特点,这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真的让我这个做古建筑研究的都佩服……”
随着越来越多的领域专家在镜头前解读李悠南在《荒野独居》中的表现,这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节目热度,也让李悠南的这波热度反过来促进了相关知识的科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许多不了解该领域的普通人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人与自然的相处,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保护的命题,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这一过程甚至促使了许多这些方面命题的哲学思考。
李悠南,李老师——这个称呼一点都不为过。(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