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风暴带来的最大“波折”还并非自然灾害本身。
就在这场人与自然的角力达到高峰,岛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抗风暴、保护工程核心区的时候,几双来自远方的眼睛,也借着风雨的掩护悄悄看了过来。
海雾茫茫,波涛汹涌。
几艘身份不明的铁壳“商船”,本应在台风警报下寻觅避风港,此刻却如同幽灵般,随着浪涛的起伏,悄然改变了航向。
它们关闭了大部分灯号,凭借着先进的定位系统和娴熟的海上穿插技巧,利用暴雨和海浪的巨大噪音作为掩护,试图向风暴中心外围——那片被严密守护的黄泽岛接近。
它们的目的简单而直接:利用这千载难逢的混乱时机,抵近观察,获取哪怕一星半点关于岛上庞大工程、那些被遮盖的庞大部件尺寸、布局的影像或信号情报。
但他们显然低估了禺谷的守护者。
在黄泽岛近海,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气象条件下,数艘身披迷彩、修长而凌厉的海军022型导弹快艇,依旧如同海中猎豹,正保持着高度戒备的巡航状态。
它们装备的重型雷达系统不受风雨和雾霭的显著干扰,敏锐地在海面上编织着无形的警戒网。
“报告鹰巢!鱼叉再现!方位幺五七,距离八链,航向正对我礁盘敏感区!速度五节,伪装……呵,还是上次那套‘迷航商船’的把戏。”
022艇指挥舱内,艇长盯着雷达屏幕上突兀的亮点,语气带着一丝嘲讽,通过加密频道向岛上的指挥中心汇报。
岛内的临时安保指挥中心,灯光略显昏暗。
负责人吴峻,身着作训服,正站在巨大的综合态势显示屏前,嘴里习惯性地嚼着一颗醒脑的薄荷糖。
屏幕上清晰地标出了那几艘正在风雨中鬼祟接近的“商船”轨迹。
“又是老熟人?算上这次,是第七次了吧?”
吴峻的声音透过加密频道传出指挥中心,带着冰冷的笑意,仿佛在陈述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
“这帮鬣狗,连换套频率和伪装剧本都嫌麻烦,按预案A级应对!”
指令下达的瞬间,海上的022艇编队立刻行动起来。
领头艇率先打开高功率强光探射灯,那束凝聚着科技能量的白色光柱,瞬间撕裂了浓厚的海雾和雨幕,精准地将几艘“商船”笼罩在刺目的光斑中心!
这突如其来的光芒,在汹涌的海面上显得格外刺眼和震撼,足以让任何窥视者无所遁形。
紧接着,一种无形的武器启动了。
低频声波装置被激活,调制出的特定穿透性声波如同无形的屏障,瞬间穿透风雨和海浪声,直接作用在目标船只上。
对于船舱内的人员而言,这声音并非巨响,而是一种深入耳蜗、令人极度烦躁、头晕、甚至恶心想吐的低频嗡鸣,足以摧毁驾驶人员的集中力,产生巨大的生理不适。
正是他们的声波武器——声波驱离屏障。
“不明船只注意!你方已进入华国海事及军事管制敏感区!立即停止前进,调头离开!重复!立即调头离开!任何拒不配合的举动都将被视为敌对行为,我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予以制止!”
022艇编队通过公共海事频道发出了清晰、强硬且不容置疑的警告,汉语、英语交替播放。
光斑中心下,那几艘被声波冲击和强光笼罩的船只,动作明显变得慌乱起来。
在风雨和海浪的颠簸下本就艰难维持的航态更加不稳。
面对精准照射的强光和身体深处传来难以忍受的噪声不适,以及通讯频道中冰冷如铁的警告,船上的人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的企图已被完全识破,对方早有防备。
如果真的继续靠近,面临的将绝非仅仅是警告。
船舱里,负责指挥的人盯着监控屏幕上被强光吞噬的自己船只景象,听着耳机里同伴因声波刺激而发出的痛苦呻吟和报告,脸色铁青,狠狠一拳砸在控制台上。
他知道,今天的“窗口”彻底关闭了。
在如此强硬且高效的拦截手段面前,强行突入无异于自取其辱,甚至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严重冲突。
“……鹰巢,这里是猎鹰X号,目标认怂了!正在掉头!”
022艇长的报告带着一丝胜利的轻松。
吴峻盯着屏幕上那些代表“鱼叉”的不再指向岛屿的光点,它们正拖着心有不甘的尾迹,缓缓地、带着狼狈消失在风急浪高的海平线之外,最终被监控网判定为已脱离危险距离。
他吐出嘴里的薄荷糖,对着通讯麦冷然一笑:
“嗯,知道了,让兄弟们继续保持一级战备,风暴没完,这帮鬣狗的胆子也不会死绝,这顿‘光声套餐’,算送他们个的纪念品。”
“要不是基地靠近公海,非让那些家伙吃不了兜着走。”
一旁吴峻的副手气愤的怒斥了一声,尽管已经让那些家伙无功而返了,但他看上去还并不满意,在他看来要是能追上去把这些人抓住才算圆满。
只不过他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如此恶劣的天气,除非他们直接开火,否则冲上去拦截肯定无效,对方调个头用不了几分钟就可以进公海了。
这也是对方多次挑衅,有恃无恐的原因。
“要不是靠近公海,他们哪里来的这个胆子。”
吴峻冷哼一声不屑的说道。
不过他们也只是吐槽一下罢了,对于洛总的决断,他们是不敢有丝毫的质疑的。
尽管这项工程在他们看来,如果放在纵深的内陆地区,安全性肯定会上不止一个台阶,但洛总决定放在这里,肯定有他的道理。
事实也确实如此,洛珞难道不知道放在内地安全系数高吗,但成就了这个“安全”,另一个“安全”又该怎么顾及呢。
即便他有着十足的信心,但也不可能拿那万一可能的核辐射去赌。
至于大西北也许可以,但成功之后呢,架设电缆又是多大的开销,到时候里外里一算账,盘古堆似乎都可以直接放弃了。
所以综合考量下来,舟山这边是最佳的选择,至于防卫上……只能辛苦这些同志们了。
很快通讯结束,舰队返航。
指挥中心重新安静下来,只有雨声、风声和岛内施工的声音交织着。
外面的风暴仍在肆虐,但岛屿本身,以及它所守护的那个关乎未来的秘密工程,在警惕的铁壁铜墙面前,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一次的窥视,与其他数次一样,最终只能在风雨交加中,带着一无所获的愤恨和不甘,铩羽而归。
不过,他们窥伺的心,又哪里会因为这几次失利而停止跳动呢。
……
华盛顿的简报会上,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的分析师指着屏幕上的最新高精度卫星图片,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躁:
“看!真空容器吊装已经开始!位置就在这里!结合我们截获的物流信息,那些超规格超导线圈和杜瓦基环组件,绝对是热核聚变核心部件!他们推进的速度太快了!”
“这绝不可能是‘民用科研’或‘特殊船舶维修厂’!他们真的在搞……而且是磁箍缩加惯性约束的新路线!”
莫斯科的对外情报局远东分部同样灯火通明。
一份综合了破译的零星通讯片段、伪装成国际航运公司雇员报告的水文异常、以及特殊渠道对某位参与过外围土建工程的工程师非常规接触的分析报告,被标为“紧急”。
结论直指黄泽岛工程的技术方向和保密度远超想象。
“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摸清他们的点火进度和技术细节!那将是颠覆性的!”
会议室里回荡着类似的声音。
同一时间,在遥远的欧洲,一场看似学术研讨的视频会议正在举行。
某位与华国有密切合作历史的聚变领域“知名学者”,在镜头前侃侃而谈,话语的核心却巧妙地围绕着“大型激光聚变装置的远程监测技术瓶颈”以及“磁约束装置在极端压力下的材料声学特征”,目光深处带着不易察觉的探询。
信息通过多条隐蔽渠道,试图传递到那个被层层保护、通信严格受限的小岛上某个他们认为可能“对国际交流持开放态度”的技术人员手中。
心理施压与价值诱惑,双管齐下。
而在基地内部,指控中心巨大的屏幕上,盘古堆的数字孪生体正在运行新一工况的模拟。
洛珞聚精会神地盯着冷屏组件应力分布图上几处用高亮标出的、常人难以察觉的微妙波动。
副总工王世峰快步走来,将一份加密简报放到他手边:
“洛总,刚收到吴峻那边的加密通报,‘灰雀’驱离了,另外……安保中心拦截到数条外部主动联系信号,内容都隐晦指向具体技术难点询问,目标可能是李工和王工,已经按预案进行反制引导。”
洛珞的目光甚至没有从屏幕上移开分毫,只是微微点了一下头,声音平静如常:
“知道了,加强核心组人员状态评估和心理疏导,确保信息隔离墙牢固,另外……”
他快速地在键盘上敲入几行命令:
“通知张书记,让他联系总参建议立刻启动干扰计划第二阶段预案。”
王世峰一愣,他只知道“干扰计划”是针对可能的电磁频谱探测进行的主动防御伪装和反制,但不知道还有分阶段。
他看着洛珞精准点向模型里一个关键螺栓的模拟应力点,仿佛眼前的国际谍海暗涌还不如一个应力异常重要。
“第二阶段?洛总,您是担心……”
“大海和天空都不太平”
洛珞终于抬眼,漆黑的眸子如同深潭,里面映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和窗外晦暗的天光:
“试探会越来越精巧,后手必定层出不穷,铁壳船不过是探路石,我们的进度是最高机密,任何泄露,都可能招致无法预测的干扰,至于现在……”
他的目光重新回到复杂的物理模型上:
“重点是这个耦合节点的优化参数,告诉他们,按我标注的迭代方案执行,天气预报说三天后有窗口,赶在那个‘特殊客人’可能再次凑近之前,我们必须把这里的隐患彻底解决掉。”
王世峰默默应下,看着洛珞再次陷入纯粹的工程世界中,那份心无旁骛的强大专注力,似乎构成了一道比岛屿外围所有钢铁防线更令人难以逾越的壁垒。
只是洛珞也不知道的是,他以为那些人的窥探是针对禺谷站基地和盘古堆本身,各种目光也最多放在下面的个别工程师身上。
毕竟,他自己现在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状态,以黄泽岛的安保系统,他的安全丝毫不用担心。
甚至连他的父母,茜茜,亲朋好友都被列为了重点保护对象,保护级别完全不低于重点工程师,即便有人想拿他的家人做文章,也是束手无策。
所以他理所当然的认为,那些人会把目光放在别处。
只不过纵使他有着前世的经验,还有系统在身,但也不是全知全能的神,对于这种前世完全未曾发生过的事,也终究有了些预料上的偏差。
事实上,他还是低估了他在那些人心目中的分量。
工程师……就算他们得到了十个高级工程师,比得上半个洛珞的作用嘛。
这半年来他们的打探也并非是完全的无用功,对于这个洛珞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他们早已有了概念。
所以自始至终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没有变过,最佳的结果自然是能得到,如果得不到……那就毁掉。
他们做不出来的,华国也别想做出来。
为此付出什么代价也在所不惜。
只不过,他们的计划此刻还深藏在水面下,从岸边看去,仅仅是泛起了一丝涟漪,谁都没有发现端倪。
在这样时不时被探测,然后又将之拦截驱赶的“平淡”生活里,时间再次流逝。
八月的台风“海神”的气旋尾流尚未完全消散,黄泽岛上空的铅灰色云层被风撕扯着,留下几道刺眼的阳光缝隙。
潮湿咸涩的海风裹挟着残余的水汽,掠过禺谷站建设工地。
但与风暴来临前的紧张不同,此刻的基地弥漫着一种雨后新生的忙碌与庆幸。
“总工,3A区和7B区的应力复测数据出来了,完全正常,环氧树脂补强效果极佳。”
一位身穿沾着灰白色泥浆工装的工程师拿着仪器,向刚从联合车间出来的洛珞汇报。
洛珞接过,指尖快速滑动着屏幕上的图表和三维模型。
即便他脸上没什么表情,但细微的专注还是让工程师屏住了呼吸。
几秒后,他点点头:
“嗯,监控数据保持到真空室合龙后一周,通知赵工他们,基座验收可以准备最终签字了。”
“是!”
工程师松了口气,快步离开。
洛珞抬头看向工地,巨大的混凝土基座如同海洋中崛起的钢铁巨兽的骨骼,泛着冷硬的光泽。
经过“海神”的洗礼,它不仅没有受损,反而证明了其设计的可靠与施工的扎实。
“珞珈-曙光”气象模型在这场与自然的博弈中大放异彩,精确捕捉了风暴间隙,抢出的四十八小时确保了核心部件转移和关键基座盖板浇筑完成。
这为后续工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远处,重载运输车缓缓驶入码头区域,车上覆盖着帆布的正是“盘古堆”大型杜瓦容器的第二部分穹顶。
焊接车间内,火星四溅,真空室的环形主体正进行最后一段环缝的精密焊接——洛珞刚刚检查完这里的工艺参数。
午餐时间,王世峰在简朴的食堂角落找到洛珞,递给他一份潮气监测报告:
“洛总,7B区基座侧壁的潮气浓度比预期高些,虽然超导磁体支撑脚墩还没到安装节点,但我觉得得提前处理。”
洛珞扫了一眼报告,夹起一块清淡的青菜:
“王工考虑周全,方案呢?”
“我们考虑加装一组温控除湿机,定向强力通风,并严格监测混凝土含水率变化,确保支撑脚墩的安装环境达标。”
“行,不用担心成本,让环境控制组的李工今天拿出详细方案。”
洛珞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这种细致入微的预判和处理已经成为禺谷站的常态,大家早已从最初的惊叹转为习惯性的追随。
海岛的九月,暑气的尾声伴随着高湿度的海风蒸腾而上。
巨大的白色遮阳棚覆盖在关键的组装区域上方,棚内大型工业空调昼夜不停地运转,努力为精密装配创造一个相对舒适稳定的环境。
超导磁体单元开始陆续登岛。
这些包裹在多层隔热材料中、外形奇特的“大箱子”是“盘古堆”的心脏部件。
它们的运输、卸货、开箱、吊装,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在洛珞亲自设定的流程和最高等级安保下进行。
特制的运输车底盘装有精密减震装置,以蜗牛般的速度在铺设了临时钢板的路面上移动。
在最大的一号总装车间内,磁体外筒体部分已被巨大的龙门吊缓缓提起,在激光干涉仪的辅助下,与已初步固定在核心位置的基座进行毫米级的校准。
工程师们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和实时影像,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蓝色工装。
“微调X轴正0.1毫米… Y轴负0.05…稳定…可以尝试接触!”
扩音器里传来指令。
在另一个区域,冷却剂管路系统开始大规模安装。
闪亮的合金管道如同蜿蜒的银色脉络,沿着设计好的路径铺设、固定、点焊。
洛珞时常会突然出现在某个工位,拿起内窥镜检查管壁内的情况,或者用特制的力矩扳手抽查关键节点的紧固力。
副总工王世峰注意到洛珞似乎比七月又清瘦了些,但那双眼睛在黑框眼镜后依旧锐利得惊人。
他递给洛珞一份最新的简报:
“昨天的‘访客’确实只是想接近观察的民用级别,被022艇驱离后没有再尝试,但欧美情报界的私下学术‘问询’更频繁了,渗透手段更隐蔽,我们按您的指示,在核心研发组加装了第二层加密通讯和物理隔离。”
洛珞看完简报,把它收进随身的黑色文件夹里:
“加强人员心理疏导和保密教育,不要低估对手的决心,但更不要自乱阵脚,工期就是我们的护城河,确保核心部件合龙进度。”
他抬头望向窗外,目光似乎穿透了车间墙壁和岛上的层层防护网:
“盘古开天之前,那些宵小也只能徒劳仰望了。”
此时禺谷站的建筑轮廓已经基本成型,庞大、冰冷、充满工业美学的建筑群矗立在曾经的渔村之上,无声地宣告着一个新时代工程的力量。
真空室杜瓦容器的最后一部分环形构件在高温下完成了精密焊接。
焊接完成后,庞大的容器像一个巨大的银色戒指,静静地卧在基座上,代表着第一层物理隔离屏障的完成。
无损探伤的结果近乎完美,焊接应力也始终处于洛珞设定的控制线以下。
紧接着是冷屏组件——安装在真空室外的一层极低温屏蔽结构——的吊装和对接。这是一项极其精细的操作,要求超高的平行度和间隙控制。
车间内空调全力运转,温度恒定在25±1℃,工人们穿着特制的防静电服,小心翼翼地进行着安装。
“记录,冷屏组件外筒与真空室外筒间隙实测值0.18mm,满足小于0.2mm的设计要求,温差补偿器状态良好。”
负责记录的工程师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洛珞亲自检查了连接处的每一个螺栓和密封面,确认无误后在验收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高温天气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户外辅助设施的安装工人顶着烈日作业,防暑降温措施成了重中之重。
基地后勤部门每天熬煮大量的绿豆汤、凉茶,冰块供应充足。
施工也尽量避开正午高温时段。
即便如此,工程的整体进度依然在洛珞那令人望尘莫及的进度计划表上稳步推进。
张云超书记再次上岛视察时,看到的是虽然人人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睛里都有光的景象。
巨型构件的合龙成功极大鼓舞了士气,大家开始相信,“三年点火”或许真不是天方夜谭。
十月的海风开始带着一丝秋天的凉意,禺谷站的喧嚣并未停止,但节奏似乎悄然发生了变化。
大型土建工程基本结束,巨型塔吊在完成核心部件的吊装后,陆续开始拆卸。
外层的防波堤、道路修缮、绿化补植等收尾工作加紧进行。
工地上的“尘土飞扬”逐渐被“设备擦拭”和“系统联调”的精密作业取代。
洛珞的工作重心也从前期的“建造监工”转向后期的“系统集成与调试”。
他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主控中心。
巨大的屏幕上,“盘古堆”的数字化模型闪烁着各种光点,代表不同子系统的状态:电源、冷却、真空、磁场、诊断…这些光点尚未全部点亮,但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逐个激活。
他与各子系统的负责人进行密集的推演会议,模拟各种启动序列和故障应对方案。
每一个环节的启动条件、联锁逻辑、安全阈值都被反复验证。
“洛总,‘龙鳞-G1’材料的疲劳寿命模拟结果与初态指标一致。”
材料组组长汇报道:
“热工水力循环的回流量比理论计算少0.5%,但压力脉动范围在允许区间内,尚可接受,继续监测。”
洛珞迅速做出判断。
“等离子体位形的初始平衡算法优化已完成,初步离线模拟效果符合预期。”
理论物理组的技术骨干声音带着兴奋。
洛珞点点头,目光停留在控制室窗外越来越清晰的“盘古堆”轮廓上:
“很好,按计划,这个月下旬进行第一次全系统功能自,这是点火前的最后一道‘大考’。”
王世峰发现,洛珞身上的压力似乎非但没有随着主体工程的完成而减轻,反而更加内敛而沉重。
他明白,这位年轻的总设计师眼中已经没有“建成聚变堆”的目标,他的视线早已穿透了外表,关注到了最终的系统调试和点火上。
是的,在这之前打死他也不会相信,聚变堆的建设居然能顺利到这样的程度,随着深秋的来临,工程也就步入了尾声。
按照现在的进度,快则春节之前,最慢不过明年五一之前,他们就可以尝试第一次点火了。
而就在这时,洛珞突然接到了一个来自外界的电话,来电人——张嘉文。(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