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英雄出山、学生归位

    刘清明看着眼前的小木屋。

    这个地方,他记忆深刻。

    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如果不是有这间屋子,他和一个怀孕的女孩,在大山深处,根本不知道要怎么活下去。

    思绪收回。

    他上前几步,伸手叩了叩木门。

    “老陈头!”

    “老陈头,在家吗?”

    他喊了几声。

    屋里没有任何回应。

    人不在?

    刘清明想了想,多半是进山巡视去了。

    他也不着急,将手里的酒放在一边,就在木屋前的台阶上坐了下来。

    山里的空气清新,带着草木的湿润气息。

    没等一会儿,远处的山林里,突然传来几声犬吠。

    声音由远及近。

    很快,几头高大的猎犬从林子里钻了出来,身后跟着一个老人。

    老人脚步稳健,身体壮硕,背后还背着一把老式的长管猎枪。

    正是陈二奇。

    刘清明脸上露出笑容,站起身,朝着老人招了招手。

    “老陈头!”

    陈二奇远远地也看见了他,布满皱纹的脸上笑意荡开。

    那几头大狗显然也认出了刘清明,撒开四腿,飞快地朝他跑了过来。

    刘清明蹲下身,一把抱住了冲在最前面的那头大黄狗,亲昵地抚摸着它的脑袋。

    这几头猎犬是陈二奇养的,平时在山里,既是伙伴,也是帮手。

    刘清明每次上山,都会给它们带些好吃的。

    一来二去,也就混熟了。

    这次也不例外。

    他从口袋里掏出准备好的肉干,给每一头大狗都喂了一块。

    一边喂,一边逗它们玩。

    几头大狗摇着尾巴,围着他打转,显得十分亲热。

    陈二奇慢悠悠地走近,依然用之前的称呼叫他。

    “乡长,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刘清明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碎屑。

    “前天回来的。昨天去市里开了个会,不然昨天就上山来找你喝酒了。”

    陈二奇的视线落在他放在台阶上的几瓶酒上。

    清江大曲。

    他脸上的笑意更浓了。

    “来就来,每次都这么客气。”

    刘清明拿起酒。

    “你这护林员又不收乡里的工资,我总不能空着手来吧。只能买点酒,来找你蹭顿饭了。”

    陈二奇摆摆手。

    “以前东山村没搬下山的时候,老甘他们还经常来找我喝酒。现在他们都走了,这林子里,就剩下我一个老头子了。”

    他顿了顿,又说。

    “不过也好,清静。”

    刘清明说:“老陈头,我还是想劝你。下山住吧,我们建了新村,几千人的大村子,楼上楼下,水电齐全,热闹得很。”

    陈二奇摇了摇头。

    “我一个人在哪儿都是一样,住惯了山里。下山去,何必给人家添麻烦呢?”

    刘清明笑了。

    “你可不是麻烦,你是一宝啊。”

    “我想过了,想请你出山,帮个忙。”

    陈二奇一愣。

    “我一个老头子,能帮你什么忙?”

    “乡中心小学不是重建好了吗?我想聘请你,当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你有空的时候,就去给娃娃们讲讲你当年的战斗故事。一周去一次,两次,三次,都行。看你心情。”

    陈二奇彻底愣住了。

    他当然知道,这是刘清明在为自己着想。

    他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尤其是官场上那一套。

    但是,他喜欢小孩子。

    和单纯的孩子们在一起,陈二奇并不排斥。

    “那……这林子呢?”他问。

    刘清明说:“林子当然还是你来管。护林队每天都会巡逻一次,我们还在林子里设置了几个观察点,由队员们轮流值守。一旦发现情况,就发信号通知。怎么样?”

    陈二奇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

    “公路修通之后,确实有一些不怀好意的村民想进山,打这片林子的主意。一个人,有点看不过来,你选出来的那些人还不错,一个月给他们三、五百块,都乐意干。”

    他叹了口气。

    “这些家伙,你要是不看着他们,他们真敢把这片林子给砍光了卖钱。”

    刘清明点头。

    “这也是我担心的问题。所以护林队必须天天巡逻,而且要严格管理。”

    “将来,我是准备要开发旅游资源的。苍云山的整体保护计划,我打算请省林业局的专家来做个详细的指导。”

    “保护这片山林,就是为我们的后世子孙保护一片绿色。苍云山即便是要开发,也必须是有序地开发,可持续地开发。我绝不允许乱砍乱伐的现象存在。”

    听到这番话,陈二奇的表情严肃起来。

    “你心里有数就好。”

    他说,“除了盗伐,还有山火的防范。这片林子能活下来不容易啊。现在到处都是喊着经济为重,我见过不少地方,为了一点钱,把整个山都砍秃了。我怕咱们乡以后富起来,也会走上这条路。”

    刘清明很肯定地说:“不会的。”

    “那些地方是没有别的路子,只能砍树卖钱。我给咱们乡找了比砍树好上千倍百倍的路子,他们没有必要冒着坐牢的风险去干那点事。”

    “护林队的存在,主要是防那些又懒又蠢的家伙,顺便也承担防火的责任。”

    陈二奇彻底放了心,点了点头,不再多说。

    他打开木屋的门,一股陈旧木头的味道扑面而来。

    “进来坐吧。”

    两人三狗走进了屋子。

    屋里陈设简单,一张木床,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别的就没什么了。

    陈二奇从屋梁上取下一条腊肉,到屋外的小溪边洗了洗,回来切了,升上火,炒了盘辣椒炒腊肉。

    又拌了个小青菜,拿出一袋干花生。

    刘清明主动承担起剥花生的活,两个人一起,很快做出几个菜。

    油爆花生,可是下酒的好菜。

    菜不多,但都是山里地道的风味。

    刘清明打开一瓶清江大曲,给两人一人倒了一满杯。

    酒香四溢。

    陈二奇端起杯子,眯着眼睛抿了一口。

    “嗯,对味。”

    刘清明笑着说:“喜欢喝,我以后让人每个月给你送一箱上来。”

    陈二奇这次没有拒绝。

    “那我就不跟你客气了。”

    刘清明举起杯。

    “你把那么大的荣誉都让给了我,几瓶酒算什么。应该的。”

    陈二奇摇摇头。

    “唉,我还要什么荣誉啊,大半截身子都入土的人了。你的路,还长着呢。”

    刘清明说:“所以我不说谢了。敬你一杯。”

    陈二奇也举起杯子。

    “你带着乡亲们致富,让他们摆脱贫困,有钱娶媳妇,盖大瓦房,这比我当年在战场上杀几个敌人强多了。那个荣誉,你应得的。”

    刘清明说:“为了像你这样的乡亲,我愿意付出一切。”

    陈二奇闻言,郑重地竖起一个大拇指。

    “好小子!所以,啥也别说了,干!”

    “干!”

    刘清明举起杯子,和他碰了一下,一饮而尽。

    烈酒下肚,一股暖流从胃里升起。

    陈二奇没什么别的爱好,就喜欢喝上两口。

    以前东山村的老支书甘新华,会时不时地进山陪他喝一回。

    可那时候东山村穷,村民收入不高,哪里喝得起市面上卖的清江大曲。

    喝的都是自家酿的土酒,味道辛辣,还上头。

    这年头还不兴什么科技与狠活,清江大曲都是老老实实用粮食酿出来的,口感醇厚。

    陈二奇喝得很高兴,话也多了起来。

    两人聊得很畅快,从当年的革命经历,聊到山里的飞禽走兽。

    陈二奇的后半生,几乎都献给了这片苍云山。

    刘清明真心希望这位可敬的老人,能有一个安逸幸福的晚年。

    几杯酒下肚,陈二奇拗不过他的热情,最终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同意出任乡中心小学的校外辅导员。

    刘清明看他心情不错,又问起了他上次进京的事情。

    陈二奇说,他们几个老革命被总政的干部接到了京城,受到了上级领导的亲切接见。

    他们的事迹上了报纸,也接受了电视台的访问。

    还在部队里与年轻的战士们进行了座谈,在大学里与学生们进行了交流。

    国家为他们重新落实了政策,给予了更好的待遇。

    但陈二奇根本不在乎那些物质享受,安排的房子没去看,发的补贴也没去领过。

    刘清明劝他还是接受吧。

    “老陈头,这是国家对你们的肯定。就算你自己不需要,也可以用这些钱接济一下有需要的人。或者改善一下你自己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比如,买点更好的酒喝啊。”

    陈二奇听了,嘿嘿一笑,也答应了下来。

    说服了陈二奇,刘清明心满意足地下了山。

    他没有回办公室,而是直接来到了乡中心小学。

    与他刚来时相比,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学的主要建筑已经全部推倒重建。

    经费,来自于新成集团的那笔捐赠。

    由于这笔捐赠带有补偿性质,所以小学并没有改名为“希望小学”或是“新成小学”,依然还用着“云岭乡中心小学”的校名。

    老校长王林森正带着几个老师在操场上规划着什么,看到刘清明,立刻迎了上来。

    “刘书记,您来了!”

    王林森陪同他,参观了新落成的校舍。

    崭新的两层教学楼,用料十足,墙壁刷得雪白。

    每一间教室都是窗明几净。

    学生们坐在崭新的课桌椅上,身上穿着统一风格的新校服,正在琅琅读书。

    课本和作业本,也都是新版的。

    经过统一考试选拔的新老师已经全部到位。

    他们认真负责,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的保证。

    操场也重新修整过,铺上了煤渣,还安装了新的篮球架和乒乓球台。

    总而言之,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刘清明走进一间教室,孩子们看到他,都停下了读书,好奇地望着他。

    刘清明对着他们笑了笑,示意他们继续。

    他走到教室后面,拿起一个学生的课本翻了翻。

    崭新的书本,上面用铅笔写着娟秀的字迹。

    走出教室,刘清明对王林森说:“校长,硬件条件上来了,软件也要跟上。最重要的,是要继续做家长们的工作,争取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走进学校,接受教育。”

    王林森脸上带着激动。

    “刘书记,您放心!今年咱们乡的收入有了这么大的提高,家家户户都有了余钱,我有信心说服绝大部分家长送孩子上学!”

    刘清明点头。

    “一定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要告诉他们,孩子,才是家庭的未来,是云岭乡的未来。”

    王林森叹了口气。

    “这个道理,其实谁都知道。但是没办法啊,以前家里穷,饭都吃不饱,哪有钱读书?读不起书,就只能早早辍学出去打工挣钱。”

    “如果不是您带着大家种药材致富,特别是让大部分人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您就是说破大天,人家还是不会送孩子来读书的。”

    刘清明说:“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去年,我不会向你提出这个要求,因为我知道不现实。但是现在,大家的收入都提高了,不能再用上不起学这个借口,耽误了孩子的一辈子。”

    他看着王林森,表情严肃起来。

    “乡里,会出台强制措施。九年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要求所有的适龄孩子,都必须上学。谁家不送孩子来,就是违法。”

    王林森一听,高兴得差点跳起来。

    “有您这句话,那我就更有底气了!我一定配合乡里,把这个工作做好!挨家挨户去动员!”

    刘清明也很高兴。

    村民们致富之后,自然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孩子有了出息,将来又会给家庭和家乡带来更多的正向反馈。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一个地方想要真正长久地发展下去,靠的不是一两个项目,而是人才。

    教育,就是培养人才的根本。

    就这样,在忙忙碌碌中,时间悄然来到了十月。

    秋高气爽。

    秋收进入尾声,村民们的收入得到了提高。

    到处都是一片欢声笑语,与去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眼就能看到的好日子就在眼前,人人心里都有了盼头。

    乡长于锦绣带领乡干部们忙得脚不沾地,但整个人都散发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彩。

    一切都在按照刘清明规划的蓝图,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也即将来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不错,请把《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