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明看着眼前的小木屋。
这个地方,他记忆深刻。
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如果不是有这间屋子,他和一个怀孕的女孩,在大山深处,根本不知道要怎么活下去。
思绪收回。
他上前几步,伸手叩了叩木门。
“老陈头!”
“老陈头,在家吗?”
他喊了几声。
屋里没有任何回应。
人不在?
刘清明想了想,多半是进山巡视去了。
他也不着急,将手里的酒放在一边,就在木屋前的台阶上坐了下来。
山里的空气清新,带着草木的湿润气息。
没等一会儿,远处的山林里,突然传来几声犬吠。
声音由远及近。
很快,几头高大的猎犬从林子里钻了出来,身后跟着一个老人。
老人脚步稳健,身体壮硕,背后还背着一把老式的长管猎枪。
正是陈二奇。
刘清明脸上露出笑容,站起身,朝着老人招了招手。
“老陈头!”
陈二奇远远地也看见了他,布满皱纹的脸上笑意荡开。
那几头大狗显然也认出了刘清明,撒开四腿,飞快地朝他跑了过来。
刘清明蹲下身,一把抱住了冲在最前面的那头大黄狗,亲昵地抚摸着它的脑袋。
这几头猎犬是陈二奇养的,平时在山里,既是伙伴,也是帮手。
刘清明每次上山,都会给它们带些好吃的。
一来二去,也就混熟了。
这次也不例外。
他从口袋里掏出准备好的肉干,给每一头大狗都喂了一块。
一边喂,一边逗它们玩。
几头大狗摇着尾巴,围着他打转,显得十分亲热。
陈二奇慢悠悠地走近,依然用之前的称呼叫他。
“乡长,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刘清明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碎屑。
“前天回来的。昨天去市里开了个会,不然昨天就上山来找你喝酒了。”
陈二奇的视线落在他放在台阶上的几瓶酒上。
清江大曲。
他脸上的笑意更浓了。
“来就来,每次都这么客气。”
刘清明拿起酒。
“你这护林员又不收乡里的工资,我总不能空着手来吧。只能买点酒,来找你蹭顿饭了。”
陈二奇摆摆手。
“以前东山村没搬下山的时候,老甘他们还经常来找我喝酒。现在他们都走了,这林子里,就剩下我一个老头子了。”
他顿了顿,又说。
“不过也好,清静。”
刘清明说:“老陈头,我还是想劝你。下山住吧,我们建了新村,几千人的大村子,楼上楼下,水电齐全,热闹得很。”
陈二奇摇了摇头。
“我一个人在哪儿都是一样,住惯了山里。下山去,何必给人家添麻烦呢?”
刘清明笑了。
“你可不是麻烦,你是一宝啊。”
“我想过了,想请你出山,帮个忙。”
陈二奇一愣。
“我一个老头子,能帮你什么忙?”
“乡中心小学不是重建好了吗?我想聘请你,当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你有空的时候,就去给娃娃们讲讲你当年的战斗故事。一周去一次,两次,三次,都行。看你心情。”
陈二奇彻底愣住了。
他当然知道,这是刘清明在为自己着想。
他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尤其是官场上那一套。
但是,他喜欢小孩子。
和单纯的孩子们在一起,陈二奇并不排斥。
“那……这林子呢?”他问。
刘清明说:“林子当然还是你来管。护林队每天都会巡逻一次,我们还在林子里设置了几个观察点,由队员们轮流值守。一旦发现情况,就发信号通知。怎么样?”
陈二奇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
“公路修通之后,确实有一些不怀好意的村民想进山,打这片林子的主意。一个人,有点看不过来,你选出来的那些人还不错,一个月给他们三、五百块,都乐意干。”
他叹了口气。
“这些家伙,你要是不看着他们,他们真敢把这片林子给砍光了卖钱。”
刘清明点头。
“这也是我担心的问题。所以护林队必须天天巡逻,而且要严格管理。”
“将来,我是准备要开发旅游资源的。苍云山的整体保护计划,我打算请省林业局的专家来做个详细的指导。”
“保护这片山林,就是为我们的后世子孙保护一片绿色。苍云山即便是要开发,也必须是有序地开发,可持续地开发。我绝不允许乱砍乱伐的现象存在。”
听到这番话,陈二奇的表情严肃起来。
“你心里有数就好。”
他说,“除了盗伐,还有山火的防范。这片林子能活下来不容易啊。现在到处都是喊着经济为重,我见过不少地方,为了一点钱,把整个山都砍秃了。我怕咱们乡以后富起来,也会走上这条路。”
刘清明很肯定地说:“不会的。”
“那些地方是没有别的路子,只能砍树卖钱。我给咱们乡找了比砍树好上千倍百倍的路子,他们没有必要冒着坐牢的风险去干那点事。”
“护林队的存在,主要是防那些又懒又蠢的家伙,顺便也承担防火的责任。”
陈二奇彻底放了心,点了点头,不再多说。
他打开木屋的门,一股陈旧木头的味道扑面而来。
“进来坐吧。”
两人三狗走进了屋子。
屋里陈设简单,一张木床,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别的就没什么了。
陈二奇从屋梁上取下一条腊肉,到屋外的小溪边洗了洗,回来切了,升上火,炒了盘辣椒炒腊肉。
又拌了个小青菜,拿出一袋干花生。
刘清明主动承担起剥花生的活,两个人一起,很快做出几个菜。
油爆花生,可是下酒的好菜。
菜不多,但都是山里地道的风味。
刘清明打开一瓶清江大曲,给两人一人倒了一满杯。
酒香四溢。
陈二奇端起杯子,眯着眼睛抿了一口。
“嗯,对味。”
刘清明笑着说:“喜欢喝,我以后让人每个月给你送一箱上来。”
陈二奇这次没有拒绝。
“那我就不跟你客气了。”
刘清明举起杯。
“你把那么大的荣誉都让给了我,几瓶酒算什么。应该的。”
陈二奇摇摇头。
“唉,我还要什么荣誉啊,大半截身子都入土的人了。你的路,还长着呢。”
刘清明说:“所以我不说谢了。敬你一杯。”
陈二奇也举起杯子。
“你带着乡亲们致富,让他们摆脱贫困,有钱娶媳妇,盖大瓦房,这比我当年在战场上杀几个敌人强多了。那个荣誉,你应得的。”
刘清明说:“为了像你这样的乡亲,我愿意付出一切。”
陈二奇闻言,郑重地竖起一个大拇指。
“好小子!所以,啥也别说了,干!”
“干!”
刘清明举起杯子,和他碰了一下,一饮而尽。
烈酒下肚,一股暖流从胃里升起。
陈二奇没什么别的爱好,就喜欢喝上两口。
以前东山村的老支书甘新华,会时不时地进山陪他喝一回。
可那时候东山村穷,村民收入不高,哪里喝得起市面上卖的清江大曲。
喝的都是自家酿的土酒,味道辛辣,还上头。
这年头还不兴什么科技与狠活,清江大曲都是老老实实用粮食酿出来的,口感醇厚。
陈二奇喝得很高兴,话也多了起来。
两人聊得很畅快,从当年的革命经历,聊到山里的飞禽走兽。
陈二奇的后半生,几乎都献给了这片苍云山。
刘清明真心希望这位可敬的老人,能有一个安逸幸福的晚年。
几杯酒下肚,陈二奇拗不过他的热情,最终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同意出任乡中心小学的校外辅导员。
刘清明看他心情不错,又问起了他上次进京的事情。
陈二奇说,他们几个老革命被总政的干部接到了京城,受到了上级领导的亲切接见。
他们的事迹上了报纸,也接受了电视台的访问。
还在部队里与年轻的战士们进行了座谈,在大学里与学生们进行了交流。
国家为他们重新落实了政策,给予了更好的待遇。
但陈二奇根本不在乎那些物质享受,安排的房子没去看,发的补贴也没去领过。
刘清明劝他还是接受吧。
“老陈头,这是国家对你们的肯定。就算你自己不需要,也可以用这些钱接济一下有需要的人。或者改善一下你自己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比如,买点更好的酒喝啊。”
陈二奇听了,嘿嘿一笑,也答应了下来。
说服了陈二奇,刘清明心满意足地下了山。
他没有回办公室,而是直接来到了乡中心小学。
与他刚来时相比,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学的主要建筑已经全部推倒重建。
经费,来自于新成集团的那笔捐赠。
由于这笔捐赠带有补偿性质,所以小学并没有改名为“希望小学”或是“新成小学”,依然还用着“云岭乡中心小学”的校名。
老校长王林森正带着几个老师在操场上规划着什么,看到刘清明,立刻迎了上来。
“刘书记,您来了!”
王林森陪同他,参观了新落成的校舍。
崭新的两层教学楼,用料十足,墙壁刷得雪白。
每一间教室都是窗明几净。
学生们坐在崭新的课桌椅上,身上穿着统一风格的新校服,正在琅琅读书。
课本和作业本,也都是新版的。
经过统一考试选拔的新老师已经全部到位。
他们认真负责,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的保证。
操场也重新修整过,铺上了煤渣,还安装了新的篮球架和乒乓球台。
总而言之,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刘清明走进一间教室,孩子们看到他,都停下了读书,好奇地望着他。
刘清明对着他们笑了笑,示意他们继续。
他走到教室后面,拿起一个学生的课本翻了翻。
崭新的书本,上面用铅笔写着娟秀的字迹。
走出教室,刘清明对王林森说:“校长,硬件条件上来了,软件也要跟上。最重要的,是要继续做家长们的工作,争取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走进学校,接受教育。”
王林森脸上带着激动。
“刘书记,您放心!今年咱们乡的收入有了这么大的提高,家家户户都有了余钱,我有信心说服绝大部分家长送孩子上学!”
刘清明点头。
“一定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要告诉他们,孩子,才是家庭的未来,是云岭乡的未来。”
王林森叹了口气。
“这个道理,其实谁都知道。但是没办法啊,以前家里穷,饭都吃不饱,哪有钱读书?读不起书,就只能早早辍学出去打工挣钱。”
“如果不是您带着大家种药材致富,特别是让大部分人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您就是说破大天,人家还是不会送孩子来读书的。”
刘清明说:“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去年,我不会向你提出这个要求,因为我知道不现实。但是现在,大家的收入都提高了,不能再用上不起学这个借口,耽误了孩子的一辈子。”
他看着王林森,表情严肃起来。
“乡里,会出台强制措施。九年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要求所有的适龄孩子,都必须上学。谁家不送孩子来,就是违法。”
王林森一听,高兴得差点跳起来。
“有您这句话,那我就更有底气了!我一定配合乡里,把这个工作做好!挨家挨户去动员!”
刘清明也很高兴。
村民们致富之后,自然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孩子有了出息,将来又会给家庭和家乡带来更多的正向反馈。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一个地方想要真正长久地发展下去,靠的不是一两个项目,而是人才。
教育,就是培养人才的根本。
就这样,在忙忙碌碌中,时间悄然来到了十月。
秋高气爽。
秋收进入尾声,村民们的收入得到了提高。
到处都是一片欢声笑语,与去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眼就能看到的好日子就在眼前,人人心里都有了盼头。
乡长于锦绣带领乡干部们忙得脚不沾地,但整个人都散发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彩。
一切都在按照刘清明规划的蓝图,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也即将来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