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9章 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迁徙

    整个广市,一千万人的大迁徙,困难远不止于此。

    但龙国强大的组织力和执行力,以及每一个基层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主观能动性,让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这已经不是一场简单的搬家,而是一场文明与天灾的赛跑。

    无数的人流,汇聚成一条钢铁般的洪流,有序地通过安检,进入那扇巨大的合金闸门。

    门内,是灯火通明、温暖如春的地下新世界。

    门外,是风雪呼啸、万物凋零的末日旧家园。

    一门之隔,生死两重天。

    而连接这两个世界的,正是那无数在风雪中奔走、呼喊、搀扶、背负的橙色身影。

    他们,是这个国家为人民铸就的,抵御末日的第一道,也是最坚固的——

    生命长城!

    当最后一位居民的身影消失在巨大的合金闸门之后,厚重达数米的闸门在液压的低沉轰鸣中缓缓闭合,将风雪与死亡彻底隔绝在外。

    门内,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刺眼的灯光取代了铅灰色的天幕,温暖干燥的空气瞬间驱散了侵入骨髓的寒意。

    那不再是旧世界压抑的白炽灯,而是一种更接近太阳光谱的照明系统,将整个巨大的地下空间照耀得宛如白昼。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和泥土混合的气息,非但不难闻,反而给人一种奇异的安心感。

    “妈妈,这里好暖和,好像夏天开空调一样!”

    一个被母亲牵着的小女孩,仰着红扑扑的小脸,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钢铁的洞穴。

    她的羽绒服显得有些多余,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是啊,宝宝,这里就是我们的新家。”

    年轻的母亲脱下自己的大衣,眼眶有些湿润。

    她望着眼前的一切,那是一种超越了想象的震撼。

    这不是一个简陋的防空洞,而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地下城市。

    穹顶高达近百米,无数巨大的支撑柱如远古森林中的巨木,支撑起上方的万钧土石。

    宽阔的主干道上,电瓶车无声地穿梭,穿着不同制服的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引导着人流。

    道路两旁,是一排排规划整齐的区域入口,上面悬挂着电子指示牌:

    “A区-居住区”、“B区-公共食堂”、“C区-医疗中心”、“D区-文娱中心”……

    每一位进入的居民,在通过身份核验后,都会领到一个包裹。

    里面是一套崭新的深灰色保暖内衣、一双厚实的棉袜、一条毛巾和一些基础的洗漱用品。

    物资不多,却精准地解决了他们眼下最迫切的需求。

    “张伟、李莉、张小宝、王秀英,请到A-17区接待处登记。”

    广播中传来清晰的呼叫。

    一个四口之家,正是之前那位背着老母亲的战士护送下来的家庭。

    他们相互搀扶着,按照指引来到一个接待台前。

    工作人员微笑着为他们办理了入住手续,并发放了四张电子身份卡。

    “欢迎来到‘广市一号地下避难所’,这里是你们的新家。”

    “你们的房间在A-17-3栋808室。”

    “这是房间的钥匙卡,也是你们未来在这里的身份证明,请务必保管好。”

    工作人员的声音温和而专业。

    “食堂在B区,凭卡就餐。”

    “热水供应时间是晚上七点到十点,请合理安排。”

    “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联系楼层的管理员。”

    一家人拿着卡,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找到了自己的房间。门不大,刷卡后应声而开。

    房间约莫十五平方米,不算宽敞,但极为整洁。

    两张上下铺的合金床靠墙而立,床垫和被褥已经铺好,叠得像豆腐块一样整齐。

    墙壁上内嵌着四个储物柜,刚好一人一个。

    没有窗户,但通风系统正送来和煦的暖风。

    “天呐……”

    那位被儿子背下来的王阿姨,抚摸着崭新的床铺,感受着那柔软的触感,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

    在地面上那个日益冰冷的“家”里,她已经很久没有感受过这样的温暖和舒适了。

    “妈,您睡下铺,方便。”

    儿子张伟将母亲安顿好,又看向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我们一家人,又在一起了。”

    妻子李莉用力地点点头,泪水再也忍不住,顺着脸颊滑落。

    这不是悲伤的泪,而是劫后余生,看到希望的泪。

    她紧紧抱住自己的孩子,轻声说道:

    “感谢……感谢国家,感谢那些还在外面挨冻的战士们……”

    是啊,感谢。

    这个词,此刻回荡在“广市一号地下避难所”的每一个角落,回荡在一千万广市居民的心中。

    他们或许失去了房产,失去了大部分积攒的财富。

    但他们保住了生命,保住了家人,更保住了一个文明的延续。

    在公共食堂里,热气腾腾的饭菜抚慰了人们惊魂未定的肠胃。

    大锅炖的土豆牛腩,香气扑鼻的米饭,还有一碗驱寒的姜汤。

    虽然简单,却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久违的满足。

    人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这不可思议的一切,言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缔造这一切的建设者们最崇高的敬意。

    “你们听说了吗?”

    “建这个‘广市一号地下避难所’,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几十万工人三班倒,机器二十四小时不停!”

    “何止是工人,还有备战部的那些专家,听说总设计师就是那个向国家预警的林云顾问!真是神人啊!”

    “还有那些送我们来的小伙子们,我的腿脚不方便,是一个兵哥哥硬生生把我从六楼背下来的。”

    “雪那么厚,我趴在他背上,都能听到他沉重的喘气声……”

    “我问他叫什么,他就是不说,只说这是他的职责。”

    一位大爷说着,声音哽咽了。

    这就是龙国,这就是龙国的力量!

    当十四亿人拧成一股绳,当整个国家机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全力运转时,所爆发出的能量,足以让天地变色,令鬼神动容!

    林云提出的“饱和式备战”,其真正的核心,并不仅仅是物资的饱和、基建的饱和,更是意志与精神的饱和!

    广市周边,如“广市一号”这般能够容纳数百万人的避难所,共有三座。

    除此之外,还有上百个中小型避难所,如繁星拱月般,散布在整个三角地区。

    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无比、可容纳近两千万人的地下生存网络。

    此刻,这片网络正在被迅速点亮,每一个亮起的节点,都代表着无数家庭的平安。

    ……

    昆仑,地下安全屋。

    这里是龙国应对末日的最高指挥中枢,也是林云的专属办公室。

    巨大的环形屏幕上,无数的数据流如瀑布般刷新。

    其中最中心的一块屏幕,正实时播放着广市大迁徙的航拍画面和“广市一号地下避难所”内部的监控影像。

    看着人流有序地进入地下城,看着食堂里人们脸上那安心的笑容,看着孩子们在新家里好奇探索的身影。

    林云一直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微笑。

    他端起桌上已经有些凉了的茶,轻轻抿了一口。

    成功了。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难度最高的城市迁徙,在龙国强大的组织力下,平稳、高效地完成了。

    这不仅仅是两千万人的转移,更是对整个国家备战体系的一次终极大考。

    而龙国,交出了一份近乎满分的答卷。

    “报告顾问!”

    一名通讯官的声音通过内置频道响起,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高原指挥部急电!”

    “高原三号地下避难所,塌方区域已于五分钟前完成清理和结构重塑!”

    “救援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林云的眼神瞬间一凝,微笑化为了专注。

    他立刻切换屏幕,调出了高原三号的相关数据。

    高原三号,是龙国西部战略防线的重要支点,其施工难度远超平原地区的任何一座避难所。

    一周前,因为一场突发的意外,A3至A7施工区发生了大规模塌方。

    五百名工程人员和一百二十名负责安保的备战部战士被埋在了数千米的岩层之下。

    这在当时,是一个足以让所有人绝望的噩耗。

    但在最危急的关头,林云拿出了一份代号为“谐振式应力抵消”的救援方案。

    “接通高原三号总工程师,王海东。”林云沉声命令道。

    画面很快接通,一个戴着安全帽,满脸尘土,眼窝深陷却精神矍铄的老者出现在屏幕上。

    他身后,是灯火通明的巨大岩洞,无数工人正在进行最后的加固作业。

    “林顾问!”

    王海东的声音沙哑而亢奋,他对着镜头,猛地敬了一个军礼。

    “幸不辱命!‘谐振式应力抵消’方案,成功了!”

    “伤亡情况如何?”林云直奔主题。

    “报告!被埋六百二十名同志,成功救出五百八十九人!”

    “其中重伤一百零七人,轻伤四百八十二人,均已得到妥善救治!”

    “不幸牺牲的三十一位同志……他们的遗体,我们也全部找到了!”

    说到最后,王海东的眼圈红了。

    百分之九十五的生还率!

    在那种等级的塌方事故中,这简直是一个不敢想象的奇迹!

    林云的心头一松,但表情依旧严肃,他放大了屏幕上的结构分析图,一行行精密的数据在他眼前流过。

    “超高频声波发生器的零应力场域构建得如何?”

    “二次塌方的风险排除了吗?”(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末日倒计时,龙国饱和式备战!不错,请把《末日倒计时,龙国饱和式备战!》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末日倒计时,龙国饱和式备战!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