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献计

    王申道:“东阳府四周山多水多,剿匪并非易事,府兵还未动,他们就已不知窜到何处去了。而水就在眼前,治理好了就可让百姓免于洪涝之苦。”

    他虽是知府,然三年一任,是继续留任还是调走自己是做不了主的。

    如此短的时间只能专心干一件事。

    “若我能将水治理好,东阳下一任知府才可腾出手做其他事。”

    陈砚起身,对着王申行了个学生礼,起身,朗声道:“百姓能遇见如座师这般为民谋利的好官已是极幸运,哪里敢奢求往后的父母官都如座师一般?”

    王申若有所思。

    陈砚继续道:“学生平日听村里人说起座师,无不夸赞座师治水有方,这两年竟再未有河水泛滥之事。座师还可在东阳府一年,若能再解决匪患,便是东阳府百姓大大的幸事,也可让座师再往上走一走。座师一心为民,却只能造福一方百姓,若能入中枢,造福的就是天下百姓。”

    王申竟心潮澎湃。

    为官者,谁不想入中枢大展抱负?

    正如陈砚所言,一旦入了中枢,能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王申端起茶杯,轻轻拨弄着碗中的茶叶。

    嫩绿的茶叶被波动得在水中起起伏伏,掠起层层波浪。

    他状似随意道:“东阳匪患是沉疴旧疾,并不好处理。”

    虽未答应,也未一口回绝,陈砚就笑道:“光靠座师一人,此事必定难以解决,若再加上整个东阳府的百姓,必能让那些匪徒无处遁形。”

    王申手上动作一顿,撩起眼皮看向陈砚,眼底是毫不掩饰的探究。

    陈砚不躲不避,直直与他对视。

    片刻后,王申端起茶杯悠然品茶。

    陈砚就知这是送客,告退后和杨夫子周既白一同离开。

    因车夫被吓跑了,三人只能步行离开府衙。

    一路上三人都静默不语,等出了城,周既白终于忍不住跑到陈砚身边,道:“你说府尊大人会愿意剿匪吗?”

    陈砚道:“若他不服老就会剿匪,若已经服老,那就不会。”

    王申不过五十多岁,作为官员,这个年纪并不算很大。

    须知当朝首辅已七十了,仍旧稳稳当当把持朝政。

    只要王申还想往上升,便要做出一些政绩来。

    治水可以让他在考核中得一个上,可能平调,也可能在地方上升官,是极难进入中枢的。

    再加一个“剿匪”,功绩就大了,入中枢的可能也大大增加。

    何况他还给了王知府一个解决方案:百姓。

    今日百姓们压着土匪上府衙,足以佐证他的提议是可行的。

    当然,实施起来必定也是困难重重。

    不过这天下没有白捡的政绩。

    周既白从怀里掏出巴掌大的小册子,又拿着一个竹筒,将里面一只极小的毫笔拿出,又在另一个竹筒上蘸了墨,埋头将这些一一记下。

    小册子是周既白让他娘缝制的,往常大家用的书册太大,不易随身携带。

    竹筒里的墨也是提前磨好备着的,就是为了随时能拿出来写字。

    今个儿光听陈砚在衙门口说的那番话,他就觉得受益匪浅,在府衙谈话,一口一个座师,就成了以学生的身份向座师出谋划策,而非秀才朝知府献计,这其中的区别就大了。

    他正记得起劲,就听杨夫子问道:“你究竟是为府尊献计,还是为自己报仇?”

    周既白愣愣看向陈砚。

    陈砚道:“学生不想瞒夫子,两者皆有。”

    王知府是好官,能升上去是百姓的福气。

    自回了陈家,他看到的是陈得寿和柳氏的起早贪黑,看到的是村民肩膀上的锄头,脚底残破的草鞋。

    村里一些孩子冬天竟穿着单衣,去年冬天,村里冻死了四位老人。

    就这还是丰年,在清官的治理下,过的所谓好日子。

    他实在想象不出史书上所写的灾年“易子而食”是何等惨状。

    他实在弱小,能做的只有出主意,给王知府这等好官一个晋升的可能。

    官场的事一向复杂,能不能成也不是他一个小小的秀才能决定。

    当然,为自己报仇占比也极重。

    今天他差点前途尽毁,只把那六个土匪送去大牢实在难以泄愤。

    谁知道这些人背后有没有人指使。

    以他现在的能力,当然是无法调查的,那就把这些土匪一锅端。

    哪怕王知府不愿意办这件事,等下一任知府前来,他还是会去献计。

    不过想要让人听他的,必要自身有实力。

    一个小小的秀才终究是不够的,至少要能考中举人才有资格让官员高看一眼。

    三年后的乡试他必要中,否则又会让那些土匪多过几年潇洒日子。

    一想到那些土匪能大口喝酒大口吃肉,陈砚浑身难受。

    杨夫子沉默片刻,终究悠悠抬起头,看向天边:“你可知养寇自重?东阳府匪患存在多年,盘根错节,怕不是王知府一人能撬动。”

    东阳府的官员来来回回换了多少任,难不成就没有一任想解决匪患吗?

    如此大的政绩定然不是不想要,而是要不了。

    一日日下来,匪患也不知牵扯了多少势力,牵一发而动全身,轻易不能动。

    陈砚笑道:“夫子可知百姓乃是汪洋大海,扎根再深的树也能冲倒。”

    杨夫子思忖片刻,便笑道:“倒是为师着相了。”

    王知府在此地五年,将整个东阳府治理得极好,在百姓中极有清誉。

    若他能站出来剿匪,应该能调动不少百姓,与那些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剿匪的官员定然是不同的。

    再许以重利,定会让不少人心动。

    陈砚道:“夫子思虑周全,学生不过是凭着一腔孤勇罢了。”

    杨夫子道:“你不必自谦,论这等事为师不如你。不过今日实在凶险,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陈砚也是面容严肃:“学生受教了。”

    今日的事确实冒险。

    若那些劳力害怕不肯上前,他当时的举动必然惹恼匪徒,身上怕是要多几个血窟窿。

    他当时也是在赌,赌他手里的钱足够让那些劳力动心。

    反正那些匪患是冲着他来的,就算他求饶,那些匪徒照样会废了他,还要得意地看他笑话。

    既如此,不如拼一把。(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不错,请把《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