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献种

    董烨这话是相当不给焦志行留脸面了,甚至可说是指着焦志行的鼻子骂他无能。

    焦志行也不是个好惹的,反讽道:“你倒不如想想如何削减礼部开支,别把朝廷的银子不当自家银子,省着点花吧。”

    董烨是礼部左侍郎,是礼部的二把手,这制定预算之事他虽有参与,真正拍板的还得是礼部尚书胡益。

    焦志行这一句话是将董烨和胡益都给挤兑了。

    近些日子胡益在朝堂上始终老神在在,由着手下董烨处处与焦志行作对,拆焦志行的台子,焦志行早已对其不满。

    他乃是次辅,就算还未正式登上首辅之位,也不该被这些个三品官员挑衅,你胡益想置身事外?那就彻底别管事了。

    陈砚瞧着还未出宫又吵起来的众人,还有在身后跃跃欲试的刘门众人,赶忙找了个由头开溜。

    他又不是皇帝,实在没必要听他们吵全程。

    不过当他被带到永安帝面前时,他彻底确信两次被内侍官领着遇见众官员是天子授意的。

    暖阁里,永安帝捡起一份奏疏,就问陈砚:“遇见退朝众臣了?”

    陈砚拱手,恭敬道:“见着了。”

    永安帝边看奏疏边问道:“有何想法?”

    就怕他真把想法说出来,皇帝又不乐意听,到时候要取他项上人头。

    陈砚心里腹诽,面上依旧是恭恭敬敬:“首辅之位空悬,众人自是要争上一争。”

    前面吊着一块大肥肉,众位大臣还不得如狼似虎地争抢?

    赶紧把首辅定下,方才能减少一些争斗。

    即便旁人想要将新首辅拉下来,那也不能像如今这般明目张胆。

    反正朝堂都烂成这德行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永安帝一顿,放下奏疏看向陈砚:“何人可担此重任?”

    “自是资历、才能、威望无一欠缺之辈。”

    永安帝嗤笑一声:“三元公入朝不久,那些臣子的迂回推诿倒是学得炉火纯青。”

    陈砚:“……”

    您也没给个指示,万一说错话了责任算谁的?

    陈砚硬着头皮道:“按照惯例,首辅既退下,该由次辅升任。”

    “焦阁老有私盐案在身,如今户部拿不出银子,不能服众又当如何?”

    永安帝追问。

    此次陈砚不敢再打太极,干脆将心中所想尽数道出:“臣以为,焦阁老缺一项能服众的政绩。”

    永安帝眼底闪过一抹赞赏,又问:“是何功绩?”

    陈砚:“能亩产十四到十五石的主粮。”

    此言一出,便是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永安帝也是瞳孔猛缩,呼吸也有些乱了:“你可知我大梁百姓所种之粮食亩产是多少?”

    陈砚恭敬应道:“田地有肥瘦之分,加之南北气候不同,作物种类不同,亩产也不同。南方稻子年产量两到三石,北方小麦、大麦、黍等多为一到二石,玉米亩产可达三到五石。”

    受限于气候、种植技术以及田地肥沃等多方面影响,大梁朝的农作物产量与陈砚前世相比要差不少。

    能亩产十五六石的粮食,尤其是主粮一出来,不止能改变现有的朝堂局势,更是造福大梁朝无数百姓,让其能吃饱饭。

    其实大梁朝有不少人种番薯,番薯亩产十几二十石,是极高产的作物,加之全身上下都能吃,可谓活命的宝物。

    只是番薯怕冻怕湿,又受种植技术限制,极难在北方推广,到了大梁朝,番薯也主要是在一些偏远的南方地区种植。

    更要紧的,是无法彻底将番薯当主食。

    若当做辅食偶尔吃一吃倒还好,要是当成主食顿顿吃,就会胀气,让人腹胀难受。

    若遇到肠胃差些的人,以番薯为主粮就会反酸、烧心。

    土芋就没有这些缺点,以土芋优秀的饱腹感,其可称得上优秀的主粮。

    加之土芋连沙地、山地等都能种,又耐旱,完全可以在北方推广种植。

    理论而言,土芋高峰亩产可与番薯相匹敌,只是这种植技术等都需精进。

    陈得寿前年在家中也是胡乱种植土芋,不成想亩产达到了十六石,陈家湾不少人起初不信,特意跑去盯着陈得寿往外一箩筐一箩筐地搬土芋。

    不止陈家湾,附近几个村子都震动了。

    陈得寿特意将土芋往全村各家都送了,大家做了些一吃,发觉实在好吃。

    全族商议过后,当即决定家家户户试种一季,去年家家户户大丰收,终于能吃饱肚子,各个满面红光。

    原本想着今年全部换成种土芋,全族就齐齐蹲了大牢。

    陈砚是想用土芋来保全族的命,永安帝将徐鸿渐的证据交给他后,他干脆将事情全推到徐鸿渐和高坚身上,全族都无罪了,自是不用再保命。

    不过让陈老虎的信已经带回去,这会儿土芋应该已经到了杨彰手里,不日就该到京城了。

    不如在此时告知永安帝,一来给自己表表功,二来也是卖给焦志行一个大人情。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阻断徐鸿渐的归来之路。

    他拼了命才将徐鸿渐给拉下来,若是徐鸿渐轻易就回来了,他那一撞就太亏了。

    永安帝心中大骇。

    陈砚能对粮食亩产了如指掌,必定知晓亩产十五六石的主粮意味着什么。

    “陈爱卿如何得知此主粮?”

    陈砚道:“下官双亲皆是农户,偶遇西域商人售卖新粮种,说是此作物极高产,臣的父亲便买了些回来试种了几块地,待到收获时节,所收粮食乃是其他粮食的好几倍,臣的父亲欣喜之余,劝说同族人一同耕种,大家收获虽有多有少,然大多在十五六石,高的可达十七石。”

    这个时候农家子的出身就很好用。

    农户发现产量高的粮种这等事是极常见的。

    户部虽管有专门管理农作物耕种的下属衙门,从未真有人去改良种子。

    虽是清水衙门,好歹也是官,是读圣贤书考了科举才入朝的人。

    指望这等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去研发高产粮种,倒不如多派一些人去乡间多走访,保不齐就找到哪位庄家老把式多年留种养出了好种子。

    将良种的发现推到一个农户身上,可信度是极高的。

    按照陈砚前世的了解,土芋的亩产绝不止这么些,受限于种植技术以及气候土地等因素,若往后推广开,必然会得到改进,到时候产量应该更高。

    不过如今这等产量已经足够震撼人,并不需他说得更高,否则以后若没达到,会损耗天子对他的信任。

    陈砚自以为自己考虑得极周到,殊不知百密必有一疏。

    却见原本极震惊的永安帝很快平静下来,语气颇意味深长:“去年陈爱卿就提出和,口中有粮方才能安稳,看来早就已经知晓这粮食高产,就不知为何今日才提出?”(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不错,请把《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