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014章毛顺生打工没有回来

    第 014章毛顺生打工没有回来

    韶起风寒别麓园,一肩家计赴湘川。六年踪迹倚门看。

    负笈从军祈转运,牵肠尺素寄天难。迢迢千里隔烽烟。

    浣溪沙・远征

    听着夏草慢悠悠地剖析毛顺生 1887年外出打工的四大可能性,董醉捻着下巴上几根稀疏的胡须,连连点头;一旁的村愚更是听得眼睛发亮,仿佛茅塞顿开般拍了下大腿:“有道理!这分析跟剥洋葱似的,一层比一层透亮!”

    夏草却话锋一转,指尖在脑袋瓜上轻轻敲着:“不过话说回来,既然有四大合情合理的外出动机,那为何又流传着毛顺生外出打工、当兵是为了逃避债务的说法?老话讲无风不起浪,这说法恐怕跟他在外打工和当兵时的实际状况脱不了干系。”

    “哎我说你这后生怎么回事?”村愚最先沉不住气,黝黑的脸膛涨得通红,“一会儿说不是逃债,一会儿又说无风不起浪,这不是拿我们老哥俩寻开心吗?”

    董醉也跟着皱起眉头:“就是啊!我看过的那些材料,十有八九都说是逃债。先前听着你说的还挺顺理成章,觉得毛顺生是个敢扛事的汉子——你想啊,欠了债不躲不藏,反倒出去挣钱,多有担当!可你现在这么一说,倒让我犯迷糊了,你到底站在哪头?”

    夏草被两人连珠炮似的质问逗笑了,露出一口白牙:“诸位别急,听我慢慢说。有材料记载,毛顺生外出打工,先到了 45公里外的湘潭县城,后来又去了 90公里外的长沙投了湘军,部队后来还换防到江浙一带,离韶山冲足有 800多公里。直到 1893年初,当了六年兵的他才退伍回了家。”

    “这跟逃债有啥关系?性质不还是一样吗?”董醉把烟杆往腰里一别,满脸不忿地念叨。

    村愚也跟着帮腔,脖子伸得像只老鹅:“对对对!距离远近能改变啥?”

    夏草无奈地摊摊手,只好耐心解释:“关键不在距离,而在这‘逃债’说法的来龙去脉。”

    “还有来龙去脉?我看你是又要编一套歪理邪说!”两人几乎异口同声,眼里满是不信任。

    “绝非歪理,是得从根上捋捋。”夏草收起笑容,神色变得郑重,“首先得看看毛顺生出门时的家境,再琢磨他打工和当兵时的实际处境。那时候家里债台高筑,就盼着能赶紧挣钱还债。养孩子更是难上加难——那会儿的娃,甭管大病小病,没钱医治就可能没了。当妻子再次怀上娃时,毛顺生脑子里头一个念头就是:必须出去挣钱,不然这孩子怕是又留不住。而且啊,不光他这么想,毛翼臣、文七妹也都这么琢磨——出去打工,总能挣着钱回来!这在当时是他们一家人的共识。”

    董醉听到这儿,忍不住插话:“这话在理。你们想啊,要是文七妹早知道丈夫这一走就得六年,她能乐意?毛翼臣能放心让儿子出门?”

    村愚也跟着点头:“可不是嘛!当时家里急等着用钱,文七妹肚子里又揣着老二,不支持也没办法啊。再说那会儿都觉得外出打工比在家种地来钱快,毛翼臣自己又干过短工,说不定还真挣着过几个子儿,所以才一门心思催儿子出去闯。”

    “可谁能料到,这一闯就是六年。”夏草的声音低沉下来,像是在讲述一段尘封的往事,“1884年他娘没了,1885年跟文七妹成了家,本想添人进口,日子能红火点,结果头一个娃没留住,如今第二个又要来了。十五岁结婚,十七岁就撑起这个家,毛顺生望着那凹型祖屋,眼里只有俩身影——眼疾缠身的老爹,大着肚子的媳妇,仿佛俩人头顶都飘着仨字:债!债!债!他看着送别的亲人,牙一咬,转身就走了。其实啊,那时候三个人心里都不是滋味,眼泪怕是没少流。反倒是毛顺生,年轻气盛,一股子‘无知者无畏’的劲儿,闷头就往西走。”

    “哎?不对啊!”董醉突然提高了嗓门:“往东北走才对呀!湘乡县离韶山冲才 25公里,再走二三十里就到宁乡县城了。往西走 45公里才到湘潭,这不是绕远吗?”

    村愚接过话茬,唾沫星子差点溅到人家脸上:“你忘啦?韶山冲那会儿属湘潭县管啊!毛顺生肯定早打听清楚了。他一跟村里人打听湘乡、湘潭的情况,大伙儿就都知道这后生要出门打工了。起初谁不夸他有担当?唯独毛克宇一家心里头明镜似的——他们家转给毛翼臣的那凹型祖屋怕是有问题。你想啊,自打毛翼臣住进去,俩闺女‘远嫁’,自己眼睛出了毛病,罗氏没了,头个孙子也没留住,如今毛顺生又被逼得外出打工,这不都透着邪乎吗?所以毛克宇也不敢把催债逼得太紧,怕遭报应。不过见毛顺生要出门,他们反倒偷着乐——那会儿都觉得打工来钱快,说不定能早点把土地转让的债给还上。”

    董醉听得直挠头,一脸迷糊:“后面这茬儿咱先搁着,先说说毛顺生。”

    夏草朝不远处的祖屋努努嘴,那里仿佛还能看见毛翼臣和毛顺生父子相拥的身影:“谁能想到,六年前他走出韶山冲时,这父子俩、还有文七妹,往后的日子会过得那么难。先说毛顺生吧,头一回出门,听人说顺着大路走能到湘潭,就闷头往前赶。他哪吃过这苦?走着走着,天就黑了,又渴又饿,脚底板磨出了水泡,疼得钻心。据说第二天总算到了县城,整个人累得跟滩泥似的,找了个背风的墙角就蜷着睡着了。”

    夏草顿了顿,声音里带着几分怜惜:“十七岁的后生,头一回离乡背井,走了一天一夜,浑身骨头像散了架。在墙角睡了一觉,醒来还得强撑着找活干。可工作活,哪儿那么好找?他跑遍了街头巷尾,腿都遛细了,也没寻着个正经差事。最后跟个流浪汉似的,偶尔找着点零活,挣的钱刚够填填肚子,吃的住的全没着落。就这么混了一个月,毛顺生心里头哇凉哇凉的,兜里比脸都干净,好几次都想掉头回家。”

    “打工外出千千万,哪有人生如想象!”董醉是巡视土地,看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看到毛顺生外出打工的情境,就不禁感慨起来:“夏小子,后来呢?”

    “对呀,后来怎样?”村愚也问说,虽然他是土地,但是他只是韶山冲的土地,湘潭县城那边,他力在不逮呀。

    夏草笑了笑说:“天无绝人之路呀,当毛顺生绝望得想回韶山冲的时候,他听到了袁世凯的湘军正在湘潭县城招兵,实行三包一津贴制度,三包即包吃、包住、包穿。这简直是给毛顺生量身定做的,毛顺生一听就兴奋起来,赶快就跑去报名参军了。头一个月,毛顺生街上当流浪打工人,就怕村里的熟人看到,一怕给家里丢人,二怕让家里担心,所以毛顺生常常是躲着熟人。谁知报名参军,一报名就成功了,毛顺生无论是年岁、长相、个头都很符合当兵的要求,于是,就被收走了。

    他穿着军装到街上拼命找熟人捎话回家,结果反而没有找到。第二天开始就进行训练了,这时,毛顺生就出不了军营了。十天半个月后,军队就开拔到90公里外的长沙去了。到了长沙,更找不到熟人了捎话了。几个月后,军队调往离家800多公里外的江浙一带去了,就更捎不了话回来了。

    毛顺生小时候只上了两年私塾,识一些基本的字和算术,属于当时乡村中“能识字、会算账”的实用型层次,但是,写信回家报平安,就很困难了。据说毛顺生叫人帮忙写了封信、信封时放了一些纸币往家里寄,结果没有寄到家里。这是毛顺生退伍后回家问家里的。”

    董醉笑了笑说:“当时社会,不像现在,邮政快递太难了,县城与县城之间或许有邮政,到乡村基本上就没有了。加上信封里放钱,不等于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还。”(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AI穿越1夏草穿越秋花生气不错,请把《带着AI穿越1夏草穿越秋花生气》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AI穿越1夏草穿越秋花生气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