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8月13日,八桂临桂县西乡两江圩柚头村的一个世代务农家庭农家。
在这个农家第三子出生时,出现了异象,红光满室,仙鹤鸣于屋顶,异香经宿不散。
根据路过的文人记载,这个李家三子出生的时候时,不仅天现异彩,还有龙形云气绕屋三匝和红衣童子入宅——文章取自《李德邻的出生》一书。
“真的太不要脸了!”
新桂系第一师的师长徐启明看着面前这些,由副官收集的报纸,哭笑不得。
他突然明白李长官为什么不想,亲自见这些被南华“流放”过来的读书人了,真的太不要脸了!这些读书人逢迎拍马的本事真的不小啊!
就是他看完这些报纸的内容后,都不免会思考李长官真的是天命所归?
文章上的异象被这些读书人解读为,上天授予李长官带领兰芳崛起的使命,并暗示李长官的领袖地位,早已由天命注定。
兰芳建国在即,需要大量有文化的华人管理政府的运行,偏偏兰芳的华人太少了,有文化的就更少了,有从政经验的就不用说了。
在这个时候,李德邻看到一则来自港岛的消息,报纸上写着,南华政府“焚书坑儒”,大肆抓捕读书人。
于是,李德邻他和南华政府达成协议,让被南华政府逮捕的读书人来兰芳,为此,兰芳政府愿意接收50万柬埔寨男性移民。
“师座,还有呢!”副官拿出另一堆报纸。
李总统的私塾老师回忆说,李总统三岁就能背《三字经》,五岁会算算术,七岁就能帮母亲料理家务,取自《李总统小的时候》一文。
《李德邻传》一书中,记载了李德邻在十岁时因不满私塾先生体罚,带领同学罢课,迫使先生道歉,凸显其“反抗精神”与“领导才能”。
副官看完后都觉得羞耻,他不明白这些读书人是怎么写出来的,还给李长官写了好几本传记。
李长官已经被他们夸得,身上充满着种种传奇色彩,不是身上趴着龙,就是出门遇到凤。
“这里还有个更夸张的!”徐启明看到一份报纸的版面用大大的字体写着,《李德邻之人生观》的社评。
文章批评李长官因婚姻而忽视兰芳的建设,称李长官是人生观之谬误,在于以个人幸福为建设前提。
但随后笔锋一转,强调李长官迎娶多位妻子的婚姻,包括最近迎娶多位马来美人,实为兰芳之福。
迎娶当地的原住民,可以帮助李长官减少原住民对华人统治的抵抗,让兰芳的事业更趋稳健,并希望李长官多与原住民联姻,一个两个太少了,还说一夫多妻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徐启明要不是知道这位作者的来历,他真就觉得他这是为李长官的事业考虑。
这位社评的作者,就是在南华与多位女性有染,在南华公布一夫一妻制的当天顶风作案,迎娶了两位姨太太。
“师座,我记得在民国这些读书人可是把李长官骂得狗血淋头的,怎么转过身就说李长官是天命之人。”
“特别是这几个人,当时就是他们骂李长官骂的最狠的,现在还写什么传记,真的不要脸。”副官指着几篇文章的署名说道。
他还记得,当时这些读书人骂李长官分裂国家,是对中华民国统一的公然挑战,还骂了他们这些部下烧杀抢掠、横征暴敛,是地方暴徒。”
还污蔑李长官勾结,说他们桂系为了争夺权力,与日本签订秘密协议,出卖国家利益,所谓的抗日,不过是一句口号,是掩盖卖国行为的幌子。
还有,李长官好不容易当上代总统的位置,结果又是这些读书人,说李长官称呼鹰酱为主子,出卖中原的利益,让成为鹰酱的的殖民地。
还拿出一大堆国民政府和鹰酱签订的“通商”条约,副官记得很清楚,这些条约分明是姓蒋的那个光头签的。
“这些人肯定在南华过得不好,要不然怎么会拍李长官马屁呢!”
“这些人都是南华流放过来的,以后我们桂系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了,不得多夸点。”
被流放到兰芳的读书人当然知道,他们以前是怎么骂李德邻的。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他们以后能不能过上民国时期风花雪月的生活,就看李德邻这位衣食父母的了。
他们能做的只能是补救,于是各种拍李德邻的文章新鲜出炉,不管是神话他的出生、塑造他英明神武的形象、提出“建设性”的批评、还是各种荣誉给李德邻戴上。
其核心目的只有一个,过去是他们看走眼了,姓蒋的那个光头根本比不上李总统。
李德邻对于几乎谄媚的读书人,只是说了一句,欢迎来到兰芳,就没有再说起以前的事情,似乎以前发生的种种,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这也是徐启明这位嫡系师长,为什么会亲自迎接这些读书人的缘故,可以看出李德邻对于这些读书人非常重视。
徐启明也知道这些过来兰芳的读书人,没有几个人想着离开南华的,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都心知肚明。
这些读书人为什么会过来兰芳,大家也非常清楚,留在南华是没有希望了。到了兰芳,只要讨好李德邻,他们还能保持体面的生活。
徐启明也不怕这些读书人跑了,这些读书人有几斤几两在东南亚已经传遍了,这些读书人只能留在兰芳,走是肯定是走不了的。
“师座,他们到了。”副官提醒道。
缓缓靠近坤甸港口的邮轮上
张傅之看着前方面前略显荒芜的城市,有些沮丧,他凝视着自己的手掌,这双紧握笔杆的手,已磨出出厚厚的老茧。
不禁回想起从矿场放出来后,他本以为可以自由了,结果警察通知他,他在三天后会被流放到兰芳。
当晚,张傅之哭了,哭得非常伤心,他怎么也不明白他为南华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南华政府一定要流放他。
他不知道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不就是带着领学生罢课、游行示威,抗议南华政府的暴行吗?
他在民国也经常这样做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先是被警察抓了起来,后被带到矿井挖矿,好不容易出来了,又被南华政府流放到兰芳这片荒芜之地。
大哭一场之后,张傅之便和他那些也要去兰芳的朋友们商量,看有没有办法留在南华,但经过几天的努力,都失败了,听说这件事南华政府已经和兰芳政府达成协议了。
张傅之彻底绝望了,想到古时候的被流放的文人,再想到如今自己的处境,张傅之文思泉涌,在临近出发的短短几天时间内,他就创造了好几首不错的诗歌,针砭时弊,写得十分畅快!
在登船当天,他最后看着南华的土地,大声念起了李白的诗。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最后大笑着登船,笑着笑着,眼泪就不禁流出来了。登船后又乘着醉意写了一首离别诗,有些感慨地对着朋友说,他们这一批文坛精英离开后,南华再无文学了!
“傅之,还在想南华的事情!”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已经到了兰芳,就好好想想怎么在兰芳发展。”陈光启拍了拍张傅之的肩膀劝说道,他不希望好友一直这样沮丧着。
对于自己劝说好友带领学生罢课抗议的事情,陈光启感到自责,他没想到南华政府下手这么狠。
在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时期,他们这些读书人可以一边痛骂政府所作所为,一边享受着政府给予高额的工资和待遇。
北洋政府那帮人都是大老粗,对于文化教育上的事情,可谓是狗屁不通,被骂了反而乖乖的送钱,不敢对他们做什么。
国民政府那帮家伙,虽然下三滥的手段不少,但也没敢减少大家伙的收入和待遇。
这样大家才能一边风花雪月,一边指点江山,活得无比滋润,即便是国难当头的抗日时期,国民政府也不敢减少他们的待遇。
国民政府还需要他们号召年轻人参军报国,特别是有知识的年轻人,只要他们还能掌握舆论,国民政府就要和他们读书人分享权利。
本来陈光启这些人,还以为南华政府的改革雷声大,雨点小,只会留在纸面上;后面南华政府真的对教育界进行改革,他们觉得,在他们的抗议下,这些改革最终都会取消。
即便被关押起来,陈光启他们还是不怎么担心,监狱而已,又不是没坐过。抗议政府的暴行而被关监狱,这是他们的荣誉、是勋章。
在陈启光他们看来,南华政府关押他们这些读书人,不过是在发泄不满而已。
过一点时间,等南华政府扛不住了外界的压力后,自然就老实了,没有大家伙的帮忙,南华还不得乱起来。
结果,陈光启他们什么都没有等到,在修了几个月的铁路后,他们彻底老实下来了,哪怕南华把他们流放到兰芳,也不敢有任何意见。
陈光启觉得来兰芳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南华不用他们,他们就另寻明主。
兰芳的情况明显更需要他们这些读书人,这次他们有资本和兰芳讨价还价。
在邮轮临近兰芳前,看了其他人对李德邻的歌颂,他觉得自己要想得到重用,就不能写这些千篇一律的马屁文章。
陈光启一连写了好几篇文章,一篇雄文接着一篇雄文,在对兰芳建言献策的时候,还以南华作为案例,把这几年在南华受的气,全部发泄出来,真是舒坦!
不知道兰芳的李总统会给他什么样的官位,要是太小了,他可不答应。(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