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崇祯九年发展规划(二)

    交代完农部的工作后,江瀚将李兴怀送至殿门外,这才堪堪松了口气。

    他躺在椅子上,一边闭目养神一边盘算着接下来的安排。

    还没等他休息片刻,殿外的内侍便跑了进来,轻声通传道:

    “大王,学部王承弼王主事已经在殿外候着了,您是要休息会儿还是.?”

    “快请!”

    江瀚精神一振,立刻从躺椅上爬了起来。

    教育改革,也是他接下来要重点规划的方向。

    见到王承弼这个老丈人,江瀚随口和他寒暄了两句,便直接进入了正题:

    “王主事,学部明年的头等大事,就是要办一场覆盖全川的抡才大典。”

    “眼下四川初定,各州县有不少空缺,急需补上。”

    “至于科举考试的内容,就按上次保宁府的内容来。”

    “往后,咱们的科举就不要再拘泥于四书五经,程朱理学了。”

    “你王家是书香门第,应该比我更清楚其中利弊。”

    这话像戳中了王承弼的痛处,他忍不住连连点头:

    “大王所言极是。”

    “大明科举自从太祖定下了八股取士的规矩,到后来是越走越偏。”

    “几百年过去,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早就被翻烂了,圣人之言也被拆得七零八碎,不成样子。”

    “不少士子为了中举,整天埋在故纸堆里,只知道皓首穷经;别说算学、农学这些实用的学问,就连基本的民生疾苦都不懂,实在是悲哀。”

    江瀚点点头,沉声道:

    “通过这种考试选出来的士子,很大部分都是长于空谈而短于实干的绣花枕头。”

    “在我治下,这种酸儒一概不能为官,必须要是能理政的实干之才。”

    可话虽如此,但改革绝非一簇而就的。

    治大国如烹小鲜,最忌讳的就是急躁和一刀切。

    江瀚担心的是,如今四川的大部分学子,自幼苦读的都是四书五经,如果骤然变更考试内容,只怕他们会无所适从。

    王承弼对此也深以为然,点头附和道:

    “大王所虑极是。”

    “学子们寒窗苦读十余载,前半生所学皆在于此,如果骤然变易,恐生事端。”

    “依臣下愚见,是不是可以把科举时间稍稍推迟,最好推迟到明年秋收之后。”

    “同时,由我学部提前公布考试范围,除了传统经义外,增设算学、农桑等学科,并给出参考书目。”

    “如此一来,既能昭示大王改革之意,也可以给全川士子一个缓冲和备考的时间,让他们知道该往何处用力。”

    江瀚听罢,沉吟片刻:

    “嗯,不错,此法可行。”

    但他话锋一转,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可这只是权宜之计罢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按我的想法,如果要真正选拔出利于四川建设发展的人才,必须对整个教育选拔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动。”

    “我的核心思路是,在承认儒学基础思想地位的同时,大幅提升算学、地理、农学、律法等实用学科的权重。”

    “如此一来,往后就能分科取士,这样才算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他进一步解释道,

    “儒学传承千年,并非无用,其强调的仁政、民本、忠义、秩序.这些思想,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

    “此为其优,不可轻废。”

    “但是其重道轻器,过分强调宗法伦理而压抑人性之处,便是糟粕,需逐渐革除。”

    “尤其像是程朱理学这类的歪经,必须打入另类,不能一味地厚古薄今,阻碍革新。”

    江瀚的想法很简单,之所以选择儒学为核心,是因为它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深耕数千年,如果骤然将其全盘推翻,必定会招致大乱。

    而提升实用学科的地位,使其能够逐步和儒学分庭抗礼,这才是正确的改革方法。

    王承弼听得仔细,心中只觉得震撼又钦佩,没想到江瀚想得如此长远,而且气魄这么大,竟然要从根本上挑战传承千年的儒学。

    他思索片刻,提出一个关键问题:

    “听大王的意思,是想创立一套新的科举制度了?”

    “但是,科举终究只是一种选拔制度,其根基仍然在于教育。”

    “如果底层的州县官学、私塾馆师们,仍然教的是四书五经的老一套,那下面的学子们就根本无从学起。”

    “没了教育支撑,新的科举制度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长久。”

    江瀚赞赏地点点头:

    “王主事,你看得很准。”

    “所以,你学部接下来的任务,并不是仅仅操办一场科举,而是要着手推动教育层面的试点改革。”

    他从怀中掏出一本册子,条分缕析地细数着改革内容:

    “首先,要改革现有的官学体系,就必须编纂新教材。”

    “依我看,你学部可以在成都设立一个‘天府书院’,作为全川最高学府,率先垂范。”

    “书院要组织精通算学、农桑等学科的人才,重新编纂教材。”

    “内容要全面,像是经义、算学、农学概要、律法常识等学科,都要涵盖进去。”

    “编好教材后,要仔细审核,然后下发至各级官学,并明确告知各地适龄学子。”

    “未来的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各级考试中,都将加入这些新的内容,让他们早做准备。”

    江瀚顿了顿,翻页接着安排道:

    “其二,兴办官府学堂,进行示范。”

    “这所学堂就设在成都,由官府出资,暂时挂靠在我汉王府名下。”

    “前段时间祭奠忠烈祠,不是收了一批孤儿吗?”

    “把这批孤儿都送进这所学堂里,本王管他们吃住,让他们安心学习便是。”

    “在各地招聘馆师,先给他们开蒙,让他们识字,然后用新教材,分科授课。”

    “以三年为一期,学成之后,需通过童生试,才能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

    “之后还有乡试、会试,教学难度一定要循序渐进。”

    “凡是入学子弟,如果六年内屡试不第,无法进入更高阶段的,要么转入军中效力;要么就回乡务农,做个平民百姓,安度余生。”

    交代完这些,江瀚忽然想起一事,朝着王承弼询问道:

    “对了,成都应该有不少西洋传教士吧?”

    “我听说他们之中,颇有些精通天文、算数、测绘之辈。”

    “你要留意探访查证,如果真有才学,不妨把他们招来编纂教材,担任学堂馆师,教授其擅长的科目。”

    末了,江瀚补充道:

    “还有,如今各类匠籍已被废除,对于有技术的工匠,也要打开上升通道。”

    “你回去后,好好和工部的庄启荣商议商议,你们两个部门共同出面,征集民间的能工巧匠。”

    “但凡有一技之长,能利于军工民生的,经过考核后,都可以纳入工部体系,授予官职,成为一名技术官员。”

    “注意了,一定要通知清楚,是正儿八经的官员,享受相应品秩俸禄。”

    “通告全川上下,如果这些工匠有任何技术改良或者创新发明,当地官府必须立刻呈报于我。”

    “一经核实采用,本王重重有赏!”

    王承弼默默将这一条条指令牢记于心,随后点头称是。

    临走前,王承弼突然想起一事,转身回禀道:

    “大王,说起那帮泰西传教士……前些日子,确实有两人找到臣下,请求臣下能帮忙递个话,希望觐见大王。”

    “我见这两人虽然金发碧眼,但谈吐之间颇有些独到的见解,便没有立刻回绝。”

    “您……要不见见?”

    “哦?你认识他们?”

    江瀚听了有些诧异,半开玩笑地问道,

    “莫非王主事已经受洗入教了?”

    王承弼吓了一跳,立马从绣墩上窜了起来,矢口否认:

    “没有没有!臣下绝没有入教。”

    “我只是……只是对泰西的一些学问略感好奇罢了。”

    “再加上大王平日言谈间,似乎对已故的明廷大学士徐光启颇为推崇,所以就多留意了几分。”

    “几天接触下来,我发现这两人对算学、天象、历法等颇有见解,这才斗胆开口向您引荐。”

    江瀚见王承弼一副紧张模样,连忙挥了挥手,示意他坐下回话。

    “王主事不用紧张,我就是随口问问而已。”

    这段时间,江瀚一直忙着规划内政军务,根本没时间接见这些西方传教士。

    没想到这帮人竟然找到了王家头上。

    他喝了口茶,随即追问道:

    “来找你的两位传教士,分别叫什么名字?”

    “可是利类思和安文思?”

    在江瀚的记忆里,明末清初这个时间段,在四川活动的最有名的传教士似乎就是这两人。

    这俩倒霉蛋在四川传教,结果却被张献忠给逮了,《圣教入川记》就是他俩写的。

    可王承弼却摇了摇头,推翻了江瀚的猜想:

    “回大王,并非此二人。”

    “来找臣的,一位名叫费平托,另一位叫乔昂。”

    江瀚闻言一愣,这两个名字他可没听过。

    王承弼见状,立刻提议道:

    “他们二人,已经在臣的府邸借住了一段时日。”

    “大王如果想召见,臣立刻回去通知他俩。”(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不错,请把《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