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借钱抗清

    说起来,此次后金入关,朱由检最初是真没想调卢象升北上勤王。

    卢象升和洪承畴可是剿匪的核心统帅,要是他俩来跑来勤王了,那帮流寇该怎么办?

    要知道,在崇祯的心里,关外的东虏固然可恨,但辽东毕竟是边陲苦寒之地,暂时丢了还可以容忍。

    毕竟辽东也不是在他手上丢的嘛,这锅扣不到他头上。

    但高迎祥、张献忠这帮流寇可就不同了。

    这群泥腿子在大明腹心地带肆虐,破坏生产、摧残州县、动摇赋税根基。

    其中,尤其以那姓江的小贼最为可恨,竟然已经成了割据之势。

    本来按照崇祯的设想,他派卢象升和洪承畴两路夹击四川,即便是不能一战歼灭四川叛军,也决不能让江瀚安心发展。

    可万万没想到,闯贼、献贼竟然趁这个机会,把他老朱家在凤阳的祖坟给毁了。

    这可是天大的政治问题,关乎大明的正统。

    眼看着流贼又要威逼南直隶、江南一带,朱由检这才放弃了进兵四川的想法。

    要是被流贼打下江南,截断漕运,那北方可就彻底完了。

    无奈之下,崇祯也只能先派兵清剿高迎祥和张献忠等人。

    比起远在辽东的后金,这帮流寇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必须优先铲除。

    因此,在清军刚入关之时,崇祯硬是咬牙顶住了压力,没有让卢象升和洪承畴入京勤王。

    根据前线传来的消息,此次入关的清军人数不多,想必宣府、蓟镇等地的守军应该能顶住吧?

    然而,现实却狠狠地抽了朱由检一耳光。

    崇祯九年四月,当卢象升正还在郧襄山区苦苦追剿高迎祥残部的时候,阿济格领着两万精兵,大摇大摆地从独石口杀进了宣府境内。

    清军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沿途边堡的守军根本无人敢应战。

    新任宣府总兵杨国柱闻讯大惊失色,连忙将军情上报给了宣大总督梁廷栋。

    梁廷栋接到警报,倒也反应迅速。

    他根据以往经验,判断清军此次入塞,大概率应该和前两次一样,意在抢掠宣府、大同地区,捞一把就走。

    于是,他立刻下令让大同总兵王朴,率领本部兵马驰援宣府。

    此时,王朴正在杀虎口一带,以“互市贩马”为名,设计诱杀前来贸易的土默特蒙古人,干着杀良冒功的勾当。

    接到顶头上司的命令,王朴不敢怠慢,立即率军东进宣府。

    可虽然王朴摆出了一副忠君体国的模样,但他心里却在盘算着,应该怎么保全实力,又不至于被监军弹劾。

    然而,等他紧赶慢赶抵达宣府时,却愕然发现,情况好像有些不对劲。

    入关的清军主力,似乎根本无意在宣大地区过多纠缠。

    阿济格带兵入关后,并未攻打任何一个城镇,而是一路向东,直接杀向了京师的西北门户——延庆州!

    在这期间,宣府总兵杨国柱倒是颇为积极,他效仿当年袁崇焕在辽东的“疲敌战术”,先后七次派出了部队,每队数百人,对清军进行不断地骚扰、迟滞。

    但阿济格目标明确,他对于这些小规模袭扰,只是派兵驱散,或者干脆直接不理,行军速度根本没收到任何影响。

    杨国柱眼看清军兵锋直指京师方向,吓得魂飞魄散。

    要是京师有失,他就算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

    万般无奈下,杨国柱得硬着头皮,亲率宣府镇最核心的五千精兵上前堵截清军。

    但区区五千明军,又怎么是正值巅峰的八旗精锐的对手?

    两军在庆阳口附近交战,宣府兵一触即溃,当场被阵斩四百余人,溃逃无数。

    杨国柱见势不妙,连忙收拢溃兵,直接缩回了宣府的坚城里,再也不敢出头。

    而阿济格也懒得攻城,他们这一趟毕竟是来抢掠的,是来吸引明军注意力的。

    一路上,清军在周边乡村地区烧杀抢掠,缴获人畜合计一万五千有余。

    阿济格下令把这些战利品就近解送长城关口,交给了专门在长城边上接应的部队。

    为了尽可能吸引大明朝廷的注意,阿济格毫不迟疑,率军直扑昌平州而去。

    昌平可不是一般地方。

    这里的天寿山下,安葬着成祖以降的明朝历代皇帝,也是大明的“龙脉”所在。

    昌平守军可不敢像宣府兵那样轻易撤退,他们要是跑了,等祖陵被毁,那可是诛九族的大罪!

    于是,昌平守将一边紧急布防,一边火速向京师求援。

    消息传至紫禁城,朱由检惊得几乎从龙椅上跳起来。

    己巳之变、凤阳被毁的惨痛记忆瞬间涌上心头,难道噩梦又要重演?

    崇祯不敢怠慢,他急令兵部侍郎张元佐前往昌平督师,又派心腹太监魏国征前往天寿山皇陵督战,确保陵寝安全。

    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被文官们屡屡抨击的太监魏国征,在接到命令后,一刻都不敢耽搁,立刻出发赶往了天寿山。

    而被崇祯寄予厚望的兵部侍郎张元佐,却不知为何,竟在京城内磨磨蹭蹭拖延了整整三天才动身。

    崇祯得知此事后,气得在宫中大发雷霆,对着内阁辅臣们咆哮:

    “尔等终日攻讦朕任用内臣,如今可看清楚了?谁才是真心任事之人?!”

    然而,无论是忠勤的魏国征,还是怠惰的张元佐,他们都晚了一步。

    还没等他们赶到任上,昌平就已经陷落了,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而昌平陷落的过程,堪称是明末官场腐败、军备废弛的一个清晰缩影。

    自从明末以来,在辽东、蓟州、宣府等地,一直流传着各种传言。

    这帮边镇的文官武将们一直宣称,是努尔哈赤和李永芳等人会操纵人心,导致内奸献城。

    而在努尔哈赤崛起的初期,这多半是败军之将为了推卸责任而编造的借口。

    那时后金不过一边陲势力,稍微有些脑子的人都不会轻易投靠后金。

    但此一时彼一时,经过多场惨败后,明朝东部边镇的许多官兵、乃至百姓,都逐渐认清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明军野战是真的打不过清军。

    而那个关外的“鞑子皇帝”皇太极,似乎真的有可能问鼎中原。

    从这个时候开始,一些心思活泛的人便开始悄然增多。

    当阿济格大军抵达天寿山区域后,询问抓来的当地百姓,得知这里竟然还有一处未完工的皇陵,当即大喜过望。

    这个皇陵就是天启皇帝的德陵。

    阿巴泰立刻提议,他说当年己巳之变时,我与萨哈廉曾祭祀的金朝皇陵,就是这个天启皇帝下令毁坏的。

    金朝在名义上,毕竟也算是后金的野祖宗,何不出一口恶气?

    阿济格从善如流,当即率军直奔德陵,将地面享殿、碑亭、明楼等所有建筑尽数焚烧捣毁。

    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盗墓知识,一行人找不到地宫墓门入口,只得作罢。

    在陵区,阿济格还俘虏了数百名守陵的士兵,结果仔细一看,竟然全是蒙古人!

    阿济格都蒙了,你们一帮蒙古人,怎么给明朝皇帝看守起了陵寝?

    难不成是为了报答木匠皇帝给你们发的那点岁赏?

    经过仔细询问后,他才得知,这帮蒙古人原来是漠南的蒙古难民。

    因为部落遭了白灾活不下去,这才冒着被割人头的风险,投奔明朝。

    一个叫王肇坤的巡边御史和一个巡边太监收留了这帮蒙古难民,给他们一口饭吃,并将他们编入名册,用来顶替那些给勋贵们干活的京营苦工,负责守陵。

    阿济格一听,眼珠一转,于是计上心来。

    他对着这群蒙古难民说道:

    “也罢,这坟我们也刨不了。”

    “你等要是想吃我大清朝的皇粮,就替本王冒个险,跑回昌平城去,想办法打开城门。”

    “只要城门一开,我就收编你们,给你们一口饭吃!”

    这群走投无路的蒙古难民与阿济格一拍即合,当即答应下来。

    于是,这群特殊的内应慌慌张张地就逃往了昌平。

    此时,镇守昌平的是太监王希忠和总兵巢丕昌。

    面对这群从天寿山逃来的蒙古夷丁,王、巢二人非但没有怀疑,反而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二话不说就将他们全部收入城中。

    能干出这事儿,倒不是因为两人愚蠢。

    实在是形势所迫,他俩真的没办法了,急需人手来协助守城。

    这两人以及驻守昌平的官员们吃空饷实在太狠了,导致麾下根本无人可用。

    本来吧,根据朝廷档案记载,昌平应该驻扎有守军三千,天寿山另有蒙古夷丁两千守陵。

    但实际上,由于各级上下克扣,昌平城内真正的守军只有可怜的三百人!

    而城内的大小文武官员,却多达五十余人!

    巢丕昌虽然名义上是一镇总兵,但他麾下能用的战马却只有一百五十余匹。

    如此离谱的官兵比例和悬殊的兵力差距,使得王希忠和巢丕昌根本想不出来该怎么守城。

    任何一点外来力量都被他们视为增援。

    当这群蒙古人来投时,城中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质疑,这帮人是内奸。

    他们压根就不敢往那方面想,甚至下意识地拒绝质问。

    而昌平的情况,也恰恰解释了为什么当初兵部侍郎张元佐,太监魏国征两人的行动不一。

    魏国征作为一个太监,对于昌平的内幕可能不是很清楚,所以才表现得勇于任事,按时出发。

    张元佐身为一个文官,而且还是兵部的高官,他能对昌平的情况不清楚吗?

    恰恰相反,张元佐心知肚明,只要去了昌平就是个死。

    所以他才会磨磨蹭蹭的在京城里拖延了三天,只要等城破了,他自然也就不用去昌平送死了。

    就这样,阿济格一个猛将,率领两万精锐浩浩荡荡杀来,结果一仗都没打,昌平就这么不攻自破了。

    他全程围观了一场闹剧。

    清军围城使得城内极度恐慌,几百蒙古内应突然发难倒戈,城内的守军一哄而散。

    至于城内的五十多个明廷官员,则被这群蒙古难民给宰了个一干二净。

    阿济格见状,不禁连连感叹,要是辽东的明军也这么对付就好了。

    总兵巢丕昌见大势已去,试图带着亲兵突围逃命,结果刚出城就被阿济格逮了个正着,当场生擒活捉。

    巢丕昌吓得魂飞魄散,连声高喊“我愿降!愿降!”。

    而阿济格只是轻蔑地扫了他一眼,便扭头对着手下吩咐道:

    “过几天往边墙送俘虏的时候,告诉陛下,这人虽然是个总兵,但实则是个草包。”

    “陛下最喜欢对降将搞什么解衣推食的把戏了。”

    “让陛下千万别自降身份,这种草包实在不配。”

    就这样,巢丕昌被俘后,清廷上下没有一个人看得起他,也没有再受到任何重用,从此消失在了记载中。

    攻陷昌平后,阿济格志得意满,继续率军向北京推进。

    然而,大军行进至巩华城(沙河)时,却意外遭到了有效抵抗!

    简直是破天荒了。

    巩华城守将姜瑄(姜瓖之弟)率领部下死守严防,清军前锋刚抵近城下,就被城头猛烈的炮火轰退。

    阿济格十分纳闷,这一路过来顺风顺水,怎么到这里就碰了钉子?

    于是他便命人将俘虏巢丕昌带来问话。

    巢丕昌哆哆嗦嗦地回答道:

    “回……回王爷,巩华城守将名叫姜瑄,他带的都是京营的人马。”

    “京营?”

    阿济格听了更纳闷儿了,

    “京营不就是一群少爷兵、叫花子兵吗?”

    “当初己巳年的时候我也来过,我记得你们的京营只会自己打自己人,好像还射伤了那个叫满桂的?”

    “怎的现在突然换了一副模样?”

    巢丕昌连忙解释:

    “王爷有所不知。”

    “皇帝重用了一个叫黑云龙的将领,听说是从大凌河逃回来的。”

    “这黑云龙在鞑……贵国那边待过几年,对贵军的战法颇为了解。”

    “黑云龙逃回来后,皇上对他信任有加,还授予其京营副将之职,并委以整顿京营的重任。”

    “皇上要什么给什么,黑云龙借此淘汰了大量老弱,并招募了许多蒙古、辽东的难民充实队伍。”

    “如今从巩华城到西山一带的防务,皆是由黑云龙负责。”

    “他麾下的神枢营精锐,都是从九边抽调来的精兵,又经过他亲手调教,战力……战力确实是不俗。”

    有一说一,从朱由检登基以来,虽然干了不少蠢事,但他在整顿京营这件事上,确实投入了不少心血。

    朱由检搜刮了这么多民脂民膏,倒也没留着自己享乐,几乎都用在了整顿兵马身上。

    他深知京营糜烂,不堪一战,故而力排众议,启用有实战经验、熟悉清军战术的反正将领黑云龙。

    并给予其相当大的自主权和资源,试图打造一支真正能保卫京师的精锐。

    而黑云龙也不负所托,通过汰弱留强,改变训练方式等法子,使得京营的战斗力有了不小的提升。

    虽然可能比不上辽东的关宁精锐,但据城而守,应该不成问题。

    听完巢丕昌的话,阿济格这才恍然大悟:

    “黑云龙?”

    “不就是那个当年被和硕图阵前生擒的草包?”

    “现在倒好,去了趟辽东,回来竟成了个人物了?”

    他转念一想,计上心头。

    都说明朝皇帝猜忌心重,何不效仿当年皇太极算计袁崇焕的故技,也给这黑云龙来一招反间计?

    说不定就能不费一兵一卒,把黑云龙也给弄死。

    于是,阿济格从俘虏中挑选了几个胆大机灵的,故意让他们带一封密信逃脱,返回巩华城。

    密信是以阿济格口吻写的,信中言语暧昧,约定黑云龙里应外合,献出北京城门。

    这封信很快便被守将姜瑄截获。

    姜瑄一看内容,吓得差点没软过去。

    他不敢隐瞒,立刻以密报的形式,将阿济格的信呈送给了皇帝。

    姜瑄还在心中暗叹,以皇上的性子,黑将军怕是在劫难逃了

    果不其然,黑云龙很快被一纸诏书紧急召回京师,并于乾清门的平台上召见。

    黑云龙风尘仆仆从前线赶回,内心充满疑惑和不安。

    他走上平台,只见崇祯皇帝面无表情地站在白玉石栏杆后,周围气氛凝重。

    “陛下,”

    黑云龙行礼后急切问道,

    “建州兵威逼西山,正值紧要关头,陛下为何急召臣回京?”

    “可是军情有变?”

    朱由检没有说话,只是对身旁的王承恩使了个眼色。

    王承恩会意,捧着一封信,走到黑云龙面前,低声道:

    “将军请看。”

    黑云龙疑惑地接过信件,快速浏览起来。

    刚看几行,他脸色骤变,越看越是惊恐。

    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以头抢地,声音颤抖着高喊道:

    “陛下,此乃鞑子的反间计!意在除掉末将,令您自毁长城啊!”

    “陛下万万不可相信!末将对陛下、对大明忠心耿耿,天日可鉴!”

    “陛下要是不信,末将甘愿接受三司会审,彻查此事,以证清白!”

    黑云龙吓得魂都要飞了,要知道,当初袁督师就是在这个平台上,被锦衣卫当场拿下,押入诏狱的。

    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栏杆后的皇帝并未发作,只是淡淡地反问道:

    “爱卿何出此言?”

    他顿了顿,语气平静,

    “朕的意思是,这种拙劣的伎俩是骗不了朕的。”

    “朕也不会中鞑子的诡计。”

    听了这话,黑云龙猛地抬头,差点没哭出声来。

    崇祯冷哼一声,继续道,

    “朕今天找你来,是为了将计就计!”

    “爱卿可以继续与那鞑子主将通信,先骗取其信任,然后诱敌深入,设伏将其围杀!”

    他看向黑云龙,语气中带着一丝鼓励:

    “爱卿放心,即便诱杀不成,朕也绝不加罪。”

    “放手去做便是!”

    经历了己巳之变的惨痛教训,尤其是经过袁崇焕一事后,朱由检总算没有重蹈覆辙,竟然保持了难得的清醒和理智。

    黑云龙闻言,顿时热泪盈眶,感激涕零,再次重重磕头:

    “陛下明察!末将万死难报!”

    “末将即刻返回前线,依计行事,必不负陛下所托!”

    黑云龙返回西山防区后,立刻依计行事,派人给阿济格回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说自己当年背叛大清,是因为皇帝扣押了他的家眷,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自己在内心里,始终是向往大清的,如今愿弃暗投明,作为内应

    送出信后,黑云龙立刻在西山一带精心设下埋伏,只等阿济格上钩。

    结果他等了好些天,阿济格根本就不理这茬。

    阿济格虽然平时犯浑,但打起仗来脑子还是很清醒的。

    当他收到回信后,当即便断定其中有诈,从西山周边袭扰北京是不可能了。

    于是,阿济格根本不理黑云龙的投诚,果断改变计划,带着大军绕过西山防线,抵达了良乡。

    但问题是,良乡这个地方,在己巳之变时就已经被山西勤王军给抢了一遍,穷困不堪。

    再加上出征前,皇太极曾特意嘱咐不要重复抢掠同一个地方,避免竭泽而渔。

    阿济格在良乡休整了两天,发现周边地区都被霍霍过,根本没地方可抢。

    他和贝勒阿巴泰商议后,做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分兵。

    阿巴泰领兵往南,阿济格率军向东。

    此次入关的清兵不过两万人,阿济格竟然还敢分兵,其嚣张气焰可见一斑。

    消息传回京师,紫禁城里的朱由检已经气疯了。

    区区两万虏骑,竟敢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如此肆无忌惮地分兵抄掠,简直视大明如无物!

    他不得不再度下达诏书,命令天下兵马火速进京勤王!

    同时,他吸取了己巳之变时,各路勤王军因缺粮少食而哗变的教训,强令户部筹措犒军粮饷。

    然而,此时的国库早已空空如也。

    朱由检翻箱倒柜,试图从京师找出些钱财,结果却一无所获。

    下面的官员们更是装聋作哑,互相推诿。

    只有户部尚书侯恂提出了一个无奈的建议:

    暂时停止京畿地区的粮食交易,统一调配。

    而吏部给事中颜继祖的建议则更为疯狂荒谬,他竟然上书建议直接没收京城百姓家中的存粮,用以供给军队!

    崇祯看到这个奏疏,气得差点当场下令把颜继祖拖出去砍了。

    他好歹是一国之君,怎能做出这种公然抢劫子民、自毁根基的勾当?

    不得不说,至少在表面上,大明朝还保持着最后的体面和人权底线。

    要是换成老野猪皮努尔哈赤,恐怕早就开始屠杀“无粮人”了。

    无奈之下,朱由检决定自己想办法,他准备向勋贵借钱。

    他下达喻令,说道:

    “因边备难缓,内帑匮乏,百姓穷苦。”

    “朕为犒劳勤王军,令兵部借武清侯李成名四十万两银子,犒劳关宁军。”

    “借驸马都尉王昺、万炜、冉兴让各十万两银子,犒劳大同、西宁军。”

    “令工部借太监田诏十万两银子,制造甲胄;借魏学颜五万两银子,制造营铺。”

    “等日后内帑宽裕,悉数奉还,如有人尚义乐捐,朕会从优奖叙。”

    这道谕令,堪称古今罕见。

    一位手握天下权柄的封建帝王,竟然穷困到了需要向臣子、甚至家奴太监“借贷”军饷的地步。

    其处境之窘迫,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但问题来了,崇祯的内帑里,真的一点儿银子都没有吗?(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不错,请把《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