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称帝前的祥瑞

    刘邈将昔日被亲爱的后将军袁术派来的吴郡太守袁涣召来。

    袁涣虽然不在中枢,但之前却针对三长、府兵的改进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且吴郡在袁涣的治理下,其政绩也几乎做到了第一,仅次于有着金陵带动的丹阳郡。

    当听到刘邈询问起关于吏治的问题后,袁涣也是直言不讳——

    “其一,如今州、郡、县三级并立。其中州一级别的官吏身居高位,但论及政务,却反倒最为清闲,如此显然不符合常理。”

    “其二,各县,大者置令一人,其次置长,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各署虽置诸曹掾史,又各有书佐,然其职责不明,急需处置。”

    “其三,以往乡置有秩、三老、游徼。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游徼掌徼循,禁司奸盗。又有乡佐,属乡,主民收赋税。再有三老掌教化。”

    “如今施行三长。有秩、游徼其实已经名存实亡。然还有郡县按照以前的习俗设置官吏,空吃粮饷,实在不该。”

    “其四,臣虽为吴郡太守,却听会稽、豫章、长沙等郡官吏抱怨,其郡土极大,各县往来,往往需要旬日……如此恐怕会使得政务延误,不可不查!”

    刘邈越听,眉头皱的越深。

    他知道自己治下的吏治有很多问题。

    但因为一直将精力放在军事上,所以不知道吏治的问题竟然这么多!

    其实。

    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生产关系,有世家,有豪族,袁涣现在说的四个问题根本都不是问题。

    比如有秩、游徼等已经名存实亡的职务。若是没有三长制,这些依旧是官府统治基层的钉子,而不是什么无用吃空饷的职位。

    但随着土地分配的改变以及基层秩序的改变,许多事情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变。

    本来后汉的官制,就是与后汉的政策相匹配的。现在刘邈用着那套旧东西,然后将自己的新东西狠狠灌入它的躯壳,它能运行这么长的时间已经是属于奇迹!

    “有点难啊。”

    所以刘邈才将吏治的问题留在最后。

    “但是再难也得改!”

    随着将来与袁绍不断进行战争,刘邈自信会夺回越来越多的土地,然后慢慢一统九州,让一个崭新的大汉重新屹立在这方土地上。

    现在嫌麻烦不去改,以后拖着只会更加麻烦!

    首先是州郡县三级的官府机构问题。

    其实州本来就不是一个官府机构,不过是元封五年孝武皇帝创部刺史制,将全国分为一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区名为州,州设刺史而已。

    真正的行政区域还只是郡、县两级,两千石的郡太守能够直接与中央政权联系,而不必理会州刺史。

    但随着孝灵皇帝“废州立牧”,州牧的存在彻底使得州这一级的行政单位脱颖而出,成为了三级行政机构。

    也就是说,“州”这一级行政机构本就不该存在,也难怪袁涣反应州一级的官吏无所事事。

    “可以废除州一级单位,重新回到郡县……至于这些冗官,则可以多余分割郡县来保证其身份。”

    袁涣点头,显然他也是如此想的。

    不过袁涣担忧道:“如此,恐怕会让这些官吏不满。”

    本来在州里干的好好的,身份也是郡一级官吏的上司,结果忽然裁撤变为同级,这些官吏肯定会心有怨言。

    而且刘邈要分割郡县,就意味着郡的数目会增加很多。

    而郡的数目一多,郡守的数目就会变多;

    郡守的数目一多,那郡守的权势、地位也会随之下降。

    也就是说,裁撤州一级单位,多余分割出来郡一级单位,那是完全得罪了两拨人,让两拨人都觉得不快!

    “有办法!”

    “主公要用什么办法?”

    “招人。”

    吏治改制,就是在玩火,一不小心就会引火自焚。

    尤其是刘邈的这种改法,虽然明摆着既可以减轻冗官冗员的问题,又可以避免地方权力过大,加强集权,但对地方官吏的利益损害也是极为致命的。

    所以,刘邈要拉拢一些地方官吏,让这些新拉拢的地方官吏去和那些利益受损的官吏形成对抗。

    如此虽然会造成阵痛,但却也是改革吏治的必经之路。

    “多提拔县级官吏。尤其是近几年吏治靠前的县令、县长,都可以任命其为郡长官。如此便能压制住之前官吏的声音。”

    “此外,无论如何,拆分郡县,官府的职位都会变多。可以多从三长的人选中挑选有才干者担任官吏。”

    既然现在的地方官吏注定会对刘邈不满意,那刘邈也不可能眼巴巴的去捧他们的臭脚,哄着他们不要生气。

    尽量提拔县一级官员和三长,稀释掉这些地方官吏的声音。只要速度够快,决心够足,就能让这些人闭嘴。

    当然,对其内部也要进行分裂。

    一些出类拔萃的地方长官,完全可以趁着中枢改制的时候调入中枢担任朝官。

    屁股决定脑袋。

    到时候这些有能力的官吏肯定是会为中枢摇旗呐喊,而不是去帮那些利益受损的“前同事”。

    恰好。

    挑选人才的事情,不提刘邈这个开挂的,张昭、顾雍都是一把好手,其举荐之人不说全是人才,但至少有一半是可用之才。

    几年下来的人才储备,让刘邈有信心填补这个巨大的人才窟窿。

    若是实在不够,刘邈还有陆议、诸葛亮、司马懿这样的全才……虽然将其调到地方多少有些大材小用,但磨砺一番其实也不是坏事!

    按照这样的改制,袁涣提出来的四个问题中的其二已改。

    而剩下两个问题其实也能归为一个问题,就是对基层吏治进行改革,使其职责更为清晰。

    好在对基层政务,袁涣极为娴熟,依据政务分别,很快就给出一个县应该有的,并且符合现在制度的领导班子——

    县丞一人,为县令、长副职。

    县尉一人,综理本县之事、训练县兵、整备武库。

    监御史一人,负责总录文簿、勾检稽失、纠举不法官员。

    政务、兵事、监察。

    如此三吏基本延续秦汉以来制度,并没有太多变化。

    真正变化的,是县中诸曹。

    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司市、司学,凡此九司曹掾,基本可以包揽一县之政务。

    功劳、府库、户籍、田产、兵事、律法、士子、市肆、学校。

    将这些掌握,那一县之事也就可以掌握。

    同时,如此也细分了基层官吏的职责,彻底一扫后汉以来诸曹掾史混乱的局面。

    而随着这个框架被建立起来,又是两个大问题出现在刘邈问题。

    一个是人。

    一个是钱。

    想要让这个清晰且复杂的国家机器运转起来,就需要大量的人来维持。

    而雇佣大量的人,就意味着财政税收一块会有很大的支出。

    所以归根到底,其实还是钱的问题,也就是生产力的问题。

    刘邈到最后都龇牙咧嘴:“如此改革官职,钱财赋税够用吗?”

    袁涣也很认真的思索这个问题。

    而最后得出来的结论就是——不够!

    如今还是乱世,就注定财政这一块有很大一部分会被军队给吞噬。

    别看府兵需要自备粮草、衣物甚至武器装备,其实针对其的减税甚至免税政策本身就是吃掉了很大一部分财政。

    还有训练府兵过程中的损耗,以及战事过后的嘉奖和抚恤,这些可都是真金白银!不是谁大笔一划就能够多出来的东西。

    军队吃掉大头。

    还有水利修缮、春耕放贷、耕牛租借等农事常规支出占掉剩下的大头,再加上设立庠序、修缮城邑等等杂七杂八的账算下来……给刘邈剩下用来改革官职的财政其实已经很少很少。

    所以刘邈显然不可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直接进行全面的吏治改革,不然的话恐怕财政会直接崩溃。

    对此,袁涣的建议是,先在江东试点,甚至都不要波及到淮南。

    改革吏治后,不仅仅会花钱,同样也能够赚钱。

    比如税收的过程会更加透明公正,还有司农、司市也会进行规范指导,这些都是将以前许多莫名其妙“消失”的税重新收上来的好办法。

    不过刘邈也知道。

    所谓税收,不过左手倒右手。

    充其量,是将一些黑手给斩断,让府库盈余,却并不能让财富的总量进行增加。

    哪怕刘邈将制度改革的再完善,哪怕刘邈找来十万个一心为公的圣人让他们担任官吏,也不可能让财富总量进行增加。

    真正能够让财富增加的,有且只有生产力的提高。

    就在刘邈思索要不要来一剂猛药的时候,周泰忽然夺门而入。

    “主公!伊籍回来了!”

    “?”

    刘邈很快想到,之前被自己忽悠到交趾以南寻找占城稻的那位伊机伯。

    “等会!”

    伊籍既然回来了,那是不是意味着……

    刘邈“腾”的站起身来。

    “他在哪?赶紧领我去见他!”

    刘邈此时颇有些急不可耐!

    “其他人那些乱七八糟的祥瑞,我都当做扯淡!”

    “但如果伊籍真的将那东西带了回来,那可是正儿八经的祥瑞!”(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朕,都是为了大汉!不错,请把《朕,都是为了大汉!》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朕,都是为了大汉!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