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万民同欢,清谈正酣

    卯时。

    伴随着钟楼一声悠长沉浑的嗡鸣。

    京城如同一个沉睡的巨人,缓缓睁开了眼睛。

    当第一缕晨光越过巍峨的正阳门城楼,将金粉洒在青灰色的砖石上时。

    巨大的城门在“咿呀”的呻吟声中,开始被十几名力士合力缓缓推开。

    城门内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城外,天还未亮透,一条望不到头的长龙早已顺着官路蜿蜒排开。

    人声、牲口声、车轮的吱呀声,混杂成一片低沉的嗡鸣。

    那嗡鸣声里充满了入城百姓们对一日生计的焦灼与期盼。

    排在队伍最前头的是一个推着独轮木车的菜农,车上码放着还挂着露珠的青瓜和紫茄。

    在他的身后,一个背着半人高柴捆、被重物压弯了腰的老汉,正用一根木棍斜斜撑在身后卸力,倚着柴捆闭目打盹。

    还有那赶早的货郎,挑着担子,小心地护着自己那关乎一家温饱的全部家当。

    他尤其紧张,因为身前身后的人群已经开始焦躁地涌动,不时有人挤到他的担子,让他不得不更加用力地稳住身形。

    眼看随着城门彻底洞开,人群的骚动如同潮水般愈发汹涌,即将按捺不住彻底爆发之际。

    这时一名守门的百户官按着腰刀,猛地踏上城门前的一块高石,声若洪钟地高声喊道:

    “都听好了!今儿是万岁爷的十岁万寿节!陛下天恩浩荡,体恤万民,特旨:免今日起三日的入城税!都按次序进,麻利点儿,别堵着道!”

    闻听此言,长龙般的队伍瞬间一滞,所有嘈杂都消失了。

    人群中,那个胆大的货郎试探着问道:“官爷,您老说的是真的?当真三日不收税了?”

    那百户官闻言,脸上竟也露出一丝笑意,将腰杆挺得更直了:“陛下金口玉言,还有假的?!皇恩浩荡,还不快些!”

    人群先是一静,随即轰的一声爆发出此起彼伏的道谢与称颂声。

    “谢万岁爷恩典!”

    “陛下真是仁君啊!”

    那位担柴的老汉,更是如释重负地将柴捆放下,用粗糙的袖子擦了擦汗,脸上那被岁月刻出的深深皱纹里,也溢满了质朴的喜悦。

    对他而言,省下的这几个铜板,或许就是孙儿今日的药钱。

    但他这份深藏于心的喜悦,只是这人潮中不起眼的一朵浪花。

    随着队伍再次开动,老汉的身影,连同他身后那小山般的柴捆,很快便被更多、更鲜活的面孔所淹没。

    当这股承载着万千希望的人流最终汇入城内之时,那股辛劳之气便立刻被更浓郁的人间烟火所浸染。

    城内,早点铺子早已升起了第一缕炊烟。

    炸油鬼的师傅将雪白的面团拉成长条,灵巧地投入滚油之中,只听“滋啦”一声脆响,那股焦香瞬间就霸道地钻进了所有早行人的鼻孔里。

    隔壁的馄饨摊,大屁股的老板娘利索地包着皮薄馅大的元宝馄饨,案板旁沸水翻滚的锅里,升腾起让人垂涎欲滴的湿润白雾。

    辰时,天光大亮。

    万寿节的喜庆气氛,已如同醇厚的佳酿,开始浸润着京城的每一个角落。

    东城最热闹的“春风得意楼”里,早已座无虚席。

    茶客们磕着瓜子,喝着新上的雨前龙井,空气中弥漫着茶叶的清香、点心的甜香和人们的喧嚷声。

    大堂中央,说书先生将一块醒木“啪”地一拍,满堂瞬间一静。

    他清了清嗓子,脸上带着一丝神秘的笑意,开了腔:“各位看官,旧书听得多了,今儿个,咱说一段新书!不说我朝,不讲前元,咱把这故事的‘书胆’,请到那大唐贞观年间,讲一段‘铁骨谏官智辩紫微阁’的千古佳话!”

    此言一出,满堂皆是会意的嗡嗡声。

    毕竟是天子脚下,皇城根儿的百姓,哪怕不识字,对这朝堂上的风吹草动,也比别处的读书人更敏感三分。

    人人都听出了味儿,什么“贞观佳话”,这分明是借着前朝的酒杯,浇自家胸中的块垒!

    说书先生见火候已到,得意一笑,将醒木再次拿起,却不拍下,只是用指节在木面上‘叩、叩’敲了两下,满堂的议论声便立刻消失了。

    他这才压低了声音,如同亲历者一般,将那段波澜壮阔的朝堂风云,娓娓道来:“咱就说,那贞观朝堂之上……”

    茶楼之下,街道之上。

    那个推着独轮木车的菜贩,正咧着嘴,将一小袋官府施舍的“恩赏米”小心翼翼地放进怀里。

    他不懂楼里人们口中的天下大事,他只知道,自从朝廷严惩了那些贪官污吏,京城的米价,好像真的降了那么几文钱。

    而且今天天子过寿诞,不光进城不用交税,而且还能白领到半升白米,这足够给娃熬一顿稠稠的米粥了。

    不用交税省下的铜板,换了娃手里的糖葫芦。

    朝廷恩赏的白米,又能让娃喝上顿热粥。

    他转身轻轻地拍了拍八岁儿子的小脑袋瓜憨笑道:

    “栓柱啊,记着,咱们当今的万岁爷,是顶好的皇帝!你长大了,可不敢做那等没良心的事!”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舔了舔嘴角的糖葫芦渣,眼睛亮晶晶的。

    那双清澈的眼睛里,倒映出的是一个父亲质朴的期望,和一串糖葫芦就能换来的、最简单的幸福。

    而同样的皇恩,在另一些人的心中,激起的却是更为澎湃的、足以改变天下的万丈豪情。

    国子监,彝伦堂内。

    此刻到处充斥着一片思想激荡的热忱。

    因为昨日那场辩论的主角,翰林院侍讲学士刘球,今日并没有去翰林院当值,而是直接来到了国子监,为他的学生们,加开了一场计划之外的讲学!

    此刻,他正站在讲堂之上,官袍的袖子高高挽起,声音依旧带着昨日的沙哑,但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激情与力量:

    “……所以你们要记住!《春秋》大义,非是让君王垂拱、百官守成的腐儒之言!而是要‘尊王攘夷’,内讨不臣,外御强敌!陛下昨日金口玉言,定下‘王霸并举,德威共济’之国策,此乃我大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尔等身为天子门生,当抛弃旧见,体察圣心,为这即将到来的中兴之世,做好准备!”

    讲堂之下,以商辂为首的数十名刘球的弟子,早已听得是热血沸腾,如痴如醉。

    讲学结束,学生们将刘球团团围住。

    商辂手持一份关于“经筵之辩”的纪要,激动得满脸通红:“老师!陛下虽幼,然已有汉武之雄心,唐宗之视野!您与曹修撰昨日之言,振聋发聩,正是为陛下开辟了一条强国之路!学生等,生逢其时,当追随老师,为陛下效死力!”

    他身边一位稍显年长的同窗杜铭,则忧心忡忡地低声道:“商兄,话虽如此,可老师此举,几乎是将三位阁老得罪到了底。如今朝局初定,如此行事,是否……太过激进了?”

    还没等商辂反驳,刘球已然听到,他抚掌大笑,笑声中充满了睥睨一切的豪迈:“杜铭,你此言差矣!”

    他目光灼灼地扫过自己的学生们,声若洪钟:“为圣君执锐,纵百死而无悔!若畏三公之威而钳口不言,方为我辈读书人之奇耻大辱!陛下天纵圣明,我等为臣者,正当披肝沥胆,辅佐陛下扫清寰宇,开创万世太平!些许风波,何足道哉?!”

    他的话,引起周围一片更为热血沸腾的附和。

    对这些尚未踏入真正官场、心怀“修齐治平”理想的年轻学子而言。

    皇帝昨日于经筵之上,不畏重臣之威,力纳狂狷之言,更以‘王霸并举’之论一锤定音的雄主之姿,无疑是契合了他们心中最完美的圣君英主的形象。(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玄孙万历,我,正统明君不错,请把《玄孙万历,我,正统明君》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玄孙万历,我,正统明君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