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出了手术室已是清晨,江城市人民医院的住院楼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
昨夜那场惊心动魄的心脏搭桥手术仿佛还在众人脑海中回荡,林修远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了医院上下。
他以实习生的身份,在关键时刻力排众议,成功将一名濒临死亡的患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回到宿舍时,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
窗外的世界依旧沉睡,而林修远的精神却异常亢奋。
他没有丝毫倦意,眼中闪烁着只有他自己才懂的光芒,这是属于他的时代即将开启的前奏。
他坐到书桌前,熟练地打开笔记本电脑,进入系统后,迅速调出了昨晚创建的文档——《智能诊断系统·本地化部署构想》。
鼠标轻点,文档缓缓展开,代码结构清晰明了,虽然只是最基础的框架,但每一个变量命名、函数接口都带着前世的记忆与未来的技术影子。
林修远的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击,思绪如潮水般涌入脑海。
他回忆起昨夜手术中那位老年患者的各项数据变化: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那些细节此刻如同高清画面般在他脑海中重现。
他快速在算法核心模块中添加了一组新的判断参数,用以模拟突发性心脏供血不足的早期预警机制。
“如果这套系统能早点完成,也许就能避免很多误诊。”他在心中默念。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敲门声。
林修远一愣,旋即起身开门。
门口站着的是苏晚照,她手中端着一个保温盒,脸上带着些许疲惫,却又透着温柔的笑意。
“我猜你肯定还没吃东西。”她轻声道,语气里有责备,更多的却是心疼。
林修远接过保温盒,热气腾腾的粥香扑鼻而来,肚子这才发出一声微弱的抗议。
“谢谢你。”他低声说了一句,转身把盒子放在桌上,继续盯着屏幕。
苏晚照站在身后,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和不断跳动的代码行,忍不住问道:“你在做些什么?看起来好像很复杂。”
林修远抬头看了她一眼,眼神中有一丝难得的柔和。
“我在构建一个辅助诊断模型。”他说,“它能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生命体征变化,自动分析最可能的病因,并给出优先处理建议。”
苏晚照听得似懂非懂,但她并没有打断,而是认真地听着。
“比如昨晚那位病人,其实他最初的主诉是胸闷,但常规检查都没发现问题,所以大家都觉得是胃病或者神经官能症。但我通过观察他的呼吸频率、皮肤颜色变化,结合他过去十年的病历记录,推测出是冠状动脉堵塞的早期迹象。这套系统,就是要把这种经验转化为数据模型,让其他医生也能迅速做出正确判断。”
苏晚照点了点头,虽不能完全理解,但她从林修远的话语中听出了一种坚定与执着。
“听起来……真的很厉害。”她由衷地说。
林修远微微一笑,没再说话,而是继续埋头编写代码。
时间在飞速流逝,窗外的阳光逐渐变得明亮。
林修远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合眼,但他丝毫不觉疲倦。
每一行代码,每一个逻辑链,都在构筑着他未来的医疗帝国基石。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
林修远瞥了一眼,是一条来自医院内部系统的通知提醒:
【今日上午查房安排】
时间:9:30
地点:三楼心外科病房
带教医师:李建国副主任医师
他皱了皱眉,随即又舒展开来。
“李建国……”他喃喃自语。
这个名字在医院内部并不陌生。
李建国是心外科的资深副主任医师,临床经验丰富,但在学术理念上偏向保守,对新技术一直持怀疑态度。
“看来,今天会有些麻烦。”林修远心想。
但他并未因此停下手中的工作,反而更加专注地投入到代码调试中。
不知过了多久,耳边忽然传来苏晚照的声音:“你已经一天一夜没合眼了。”
林修远抬起头,看见她正站在他身边,目光里满是担忧。
他揉了揉太阳穴,微笑道:“等我把这个逻辑链补完。”
苏晚照沉默片刻,然后轻轻点头:“好,那你记得喝粥。”
说完,她转身离开,留下一室静谧与代码的节奏。
林修远重新戴上耳机,屏蔽外界干扰,全身心投入到开发中。
这一刻,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而在他不知道的地方,一场关于技术与权威的较量,也悄然拉开序幕。
下午三点,查房结束。
林修远刚走出心外科病房,就被李建国叫住。
“林修远,你那个……那套诊断逻辑,能不能写下来?我想让科室的年轻人也学学。”
林修远微微一怔,随即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当然可以。”他平静地说,“不过,要先让我把它完善起来。”林修远点头答应李建国的请求后,两人之间的气氛却并未因此变得缓和。
李建国虽是心外科资深医生,但一向以保守著称,对新技术、新理念总是抱有怀疑态度。
此刻他提出要学习林修远的诊断逻辑,更多的是一种试探,甚至隐隐带着几分防备。
林修远心知肚明,面上却不动声色。
查房结束后的走廊里人来人往,脚步声与交谈声交织在一起。
林修远刚准备回宿舍继续完善系统,却被一道略显刺耳的声音拦下。
“又是你的‘模型’?”王志斌冷哼一声,双手抱胸站在一旁,嘴角挂着一丝讥讽,“你以为医学是编程吗?随便写几行代码就能断症救人?”
林修远停下脚步,转身看向他,眼神平静如水。
“如果你能用传统方式在十秒内判断一位突发胸痛患者的病因,并给出精准治疗建议,那我不妨也听听你的高见。”他说得不疾不徐,却字字铿锵。
王志斌脸色一滞,张了张嘴,终究没有再反驳。
他知道,林修远说得没错——昨晚那场手术,正是林修远凭借超乎寻常的判断力,才让那位患者转危为安。
“你……到底想干什么?”王志斌最终只是低声问了一句,语气中多了几分复杂。
林修远看了他一眼,眼中并无敌意,只有淡然:“我想做的,是让更多病人活下去。”
说罢,他不再多言,径直离开。
夜深人静,医院宿舍楼一片寂静。
林修远坐在书桌前,目光紧锁着屏幕。
窗外月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进来,在键盘上投下斑驳光影。
他的手指飞快地敲击着键盘,一行行代码在他的操作下不断延展,仿佛在编织一张精密而庞大的网。
这是“智能诊断系统”的第一版基础架构,虽然还很简陋,但它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推理能力。
他深吸一口气,输入昨夜那位老年患者的完整病历信息:年龄、性别、主诉、体征变化、既往史、检查报告……
数据输入完毕,他按下运行键。
几秒钟后,屏幕上跳出一串分析结果:
【初步诊断】冠状动脉急性闭塞
【可能性排序】1.急性心肌梗死(85%) 2.心绞痛加重期(10%) 3.主动脉夹层(5%)
【优先建议】立即行心电图、肌钙蛋白检测,安排冠脉造影检查
林修远看着屏幕上的结果,心中涌起一阵激动。
与他昨晚临场判断几乎完全一致!
他靠在椅背上,轻轻闭上眼,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第一步……走通了。”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而是一个将经验、知识与未来技术融合而成的医疗辅助工具。
它的存在,意味着许多原本可能被忽视的早期信号,都能被准确捕捉,从而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
这一刻,林修远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医疗世界——一个由人工智能辅助医生决策的时代正在缓缓拉开帷幕。
而他,正站在这场变革的起点。
翌日清晨,林修远刚走进急诊科,就听见护士站传来急促的呼叫声。
“快来人!三号床突发胸痛,意识模糊!”
他立刻快步上前,只见一名中年男子正躺在担架床上,面色苍白,额头布满冷汗,呼吸急促,嘴唇发绀。
苏晚照也在一旁协助处理,见林修远到来,立刻汇报:“血压90/60mmHg,心率110次/分,血氧饱和度92%,刚刚发作时主诉是胸骨后剧烈压榨样疼痛,持续未缓解。”
林修远眉头微皱,迅速蹲下查看患者状态,同时快速翻看其门诊记录。
这名患者名叫周海峰,47岁,无明显慢性病史,今晨突然感到胸部剧烈疼痛,自行前来就诊途中症状加剧。
常规来看,可能是心肌梗死或者肺栓塞,但也有可能是更凶险的主动脉夹层。
时间紧迫,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生死。
林修远迅速掏出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打开自己刚刚完成的第一版“智能诊断系统”,输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与当前生命体征。
几秒钟后,系统界面弹出一条红色警告:
【紧急提示:疑似主动脉夹层,需立即排查CT血管造影】
林修远瞳孔一缩。
他抬起头,果断吩咐:“马上安排CTA检查,准备镇痛药物,联系心血管外科待命。”
一旁的主治医师王志斌闻言一愣:“你是说……主动脉夹层?”
林修远没有解释,只是点头,然后转向苏晚照:“帮我准备影像资料同步上传。”
他心里很清楚,这不仅是对患者生命的抢救,更是对自己亲手打造的这套系统的首次实战验证。
成败,在此一举!(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