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真是浮生,《斗牛》的作者浮生?”
“如假包换!”
当陈浮生带着家人坐着火车离开江城,并且还在车上和两位女读者相认的时候,他所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小说成功的帮助《芳草》的第一期杂志在湖北书市上打开了销量。
目前杂志社投入到市面上的第一批五万册的库存已经销售一空,随着口碑的发酵,各大书店的订单正在源源不断的增加。
甚至就连省外的订单也来了。
照目前的趋势看来,杂志社改名《芳草》之后取得了一个非常亮眼的开门红,可以预见,第一期杂志销量会很可观。
但是现在有个问题,他们杂志社没料到这期杂志会卖得这么好,所以并未提前准备太多的库存,这可能导致接下来的供货速度,会跟不上各大书店的订书速度。
当然,这是幸福的烦恼,全国任何一家杂志社都乐见其成。
话又说回来,酒香也怕巷子深。
可是为什么这期《芳草》刚改名,主打的小说也是陈浮生一个新人的作品,却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就能取得这么辉煌的一个成绩呢?
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是杂志社的宣传做的很到位。
比如说这两天很多湖北纸媒都下次进行了报道。
再比如说杂志社还请了许多名人帮忙‘打广告’,像《李自成》的作者姚雪根、《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驰、著名诗人曾卓、还有去年刚加入作协的刘福道等一批湖北籍的知名作家和诗人,都站出来为《芳草》或者是《斗牛》进行了一番摇旗呐喊。
第二点的关键在于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
事实上这期《芳草》杂志不仅是陈浮生的《斗牛》够硬,包括挑选的其他几部作品,也都是精品。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了第三点,也就是读者的口口相传。
而这三点原因综合起来,才造就了现在《芳草》的第一期杂志在湖北书市上卖得非常好。
至于这期《芳草》杂志出了省后还能不能继续畅销,以及最后陈浮生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小说《斗牛》能不能帮助他在全国闻名,这个现在真不好说,因为有太多影响因素了,并非质量好,就一定可以成为爆款,所以还需要等子弹飞一会儿。
韩弎坪是四川人,1953年出生在旺苍县,一个干部家庭。
刚满27岁的他,已经是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副导演兼艺术中心主任。
作为厂里的年轻干部,韩弎坪刚被派往京城进修了三个月。
这三个月,让韩弎坪切身的感受到了国家改革的决心。
虽然说,目前改革的刀子还没有落到电影制片厂的头上,甚至这两年国家关于电影的支持力度一直在逐年递增,但是韩弎坪对于电影制片厂的未来,没有那么乐观。
因为他心里很清楚,电影制片厂和其他夕阳红产业链一样,弊病太多了,迟早都是要改革的。
韩弎坪也支持改革,但同时他内心也十分明白,一个厂子上千人,涉及多少个家庭,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真要改革,必定困难重重。
“唉,我只是一个小小的艺术中心主任,在厂里也就勉强算是一个中层干部,真要改革的话,也轮不到我来啊,操心这么多干嘛呢。”
历史上的韩弎坪是个比较激进的改革派,1984年从北电进修回来之后,在几乎全国的电影制片厂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大环境下,他有本事给够给峨影厂的导演拉来投资,甚至平均每年还能让峨影厂的挣来400万。
所以没干几年就被提拔为副处级的副厂长,1994年更进一步,给他调到京城接手了曾经排名第一电影制片厂北影厂。
千禧年之后,电影制片厂的模式被时代所淘汰,但是韩弎坪没有被淘汰,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后来的中影集团老大。
当然,坐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干什么样的事。
现在的韩弎坪手中权利有限,所以还没有后来那么大的抱负。
最多看不惯现在电影制片厂的一些弊病,知道国家未来改革的目光,一定会看向他们这个行业。
仅此而已!
“乘客朋友们,前方到站江城站,有到江城站下车的乘客朋友可以准备下车了。”
思绪被车厢里广播的声音打断后,韩弎坪虽然不在江城下车,但是对于这座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有着不少传奇色彩和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还是比较好奇的。
如果不是赶着回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他其实很想下车去游玩一下。
列车在广播播放结束不久就完全停了下来。
之前这一路都坐在韩弎坪对面的一个中年乘客在这一站下车了,但是很快就有一个女乘客上车后填补了他对面的空位。
韩弎坪注意到对方的手里拿着一份杂志,他的眼睛好,只是惊鸿一瞥之间,就看清楚了杂志的封面上印着两个大字——《芳草》。
这是一家他从没听说过的杂志,但是坐火车的无聊,还是勾起了他对于这个叫《芳草》杂志的好奇。
韩弎坪是擅长社交的,加上这个时代的人没有手机来分散注意力,也都比较热情,所以他很快就从江城站上来的这位女同志嘴里,得知了原来《芳草》就是之前的《江城文艺》。
“《江城文艺》我知道,在全国都比较有名的一家你们湖北的杂志,没想到它会突然改名,不过《芳草》听着也挺不错的,看来是不满足只在省内发展,想要向全国推广了。”
“同志你很有见地,一眼就能看出《江城文艺》改名《芳草》是为了推向全国。”
“那它改名之后,这期杂志有什么好作品吗?”韩弎坪好奇道。
“你真的很懂,它这期杂志的质量远超之前的,尤其是放在头版的小说《斗牛》,写的非常生动感人。”女人显然是看过这期杂志的,也愿意分享,她在韩弎坪的眼睛里看到了好奇,于是主动将杂志递了过来,“同志你要看看吗?”
“谢谢!”
韩弎坪也没和对方假客气,道一声谢后将杂志接了过来。
对方说的不假,这杂志确实就是之前的《江城文艺》,封面上就有说明。
没多久,韩弎坪就怀着期待,看向了这期杂志的头版小说《斗牛》。
因为《斗牛》是陈浮生根据电影改编来的,难免保留了一些电影的痕迹。
这在普通读者看来,自然看不出来,就算觉得一些情节的转变和电影风格类似,也不会去往那方面想。
但是在专业的导演看来,就会敏感的捕捉到这些‘电影痕迹’,当然不一定能想到真相,但是会下意识觉得,这部小说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
眼下韩弎坪在读《斗牛》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
并且他到底是吃了太年轻,没经验的亏,以为只有自己才有这种共鸣。
于是在看完小说之后,他双眼发光,感觉自己这次捡到宝了。
‘这个故事写的太棒了,最关键的是,我看完小说,像是看了一部电影,正好我这次回去打算申请执导一部电影,或许这就是缘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