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星星的人》是一部关于支教的外国电影,男主因为生活受挫去乡下支教,最后爱上了这个地方,选择留下来。
这是部上世纪末的国际佳作,国内也翻拍过很多次,但都没能拍出原片独有的风格。
余惟看着剧本,这次真的改无可改。
昨天的剧本只是恰好和他印象中的名场面相符合,不过很显然,他这次并没有那么逆天的好运气。
生活也不可能处处是巧合,余惟犹豫了半天,还是把剧本还给了林沂。
“这剧情很完整,我就不献丑了。”
如果余惟没记错,这应该是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他要真硬改那就是画蛇添足了。
“没关系,这段戏的台词国内翻拍了三个版本都没有改动,还是不改为好。”
池乐萦的话紧随其后,似乎是早就准备好的打圆场话术,林沂微笑着点点头,对这番话表示认可。
要知道国内的改编,或者说是魔改可是很严重的,很多好片子一旦经过导演的大手,就容易改得面目全非。
喜欢搞翻拍的一般都是中小导演或者跨界的导演,很容易魔改和夹带私货,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种星星的人》结尾这段戏愣是无人敢改。
主要原因还是它过于经典,一改动就没内味。
“这段戏确实不好改,没事你还是可以写,《剪刀》你应该听过吧。”
林沂本就打算让余惟写她的歌,剧本算是临时起意,国际佳片不好改动很正常,她也不会借此为难人。
余惟还真没听过。
他来到这之后听歌很少,偶尔听歌也只听陈平的,也就是那一位改变世界线的国际巨星,疑似穿越者前辈。
姓陈,名平,再加个“安”字他就是妥妥的主角模板,可惜,就因为缺了这个“安”,所以走得早……
不过嘛,陈老先生的歌他以前也没听过,显然不是地球老乡。
言归正传,沂姐这首《剪刀》是把时间比作剪刀,把生命的绸缎一节一节的剪去,算是一种对时光无情的隐喻。
余惟借着试镜角色的由头在旁边听了三遍,这才体会到了池乐萦为什么能听哭。
这首歌呼应都市人群的“时间焦虑”,如职场压力、人生规划等现实议题,看着时光流逝却无能为力,压力大的时候确实容易哭。
他下意识看了眼池乐萦,对方只是会意地笑笑,似乎对这种略带问询的眼神毫不在意。
如果是祁洛桉,她肯定会直截了当地问一句“你看什么”,不过眼前人并不是祁洛桉,余惟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莫名想起一个不相干的人。
可能,这首歌确实太抒情了点。
“你心里在想着谁啊?”
池乐萦察言观色何其细腻,余惟这一瞬间的眼神飘忽,明显是思想抛锚了。
“在想写什么歌来跟这首歌打擂台。”
关于时间的优秀歌曲还真不少,这个题目算得上华语歌里的高材生了,好像随便拎一首出来都不差。
至于具体选哪首,那还得从歌曲风格上下手,重点针对,《剪刀》是对时间具体是什么的思索,这种题材确实少见。
写时间的歌,大多是暮年回首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还有一些聚焦亲子关系,主题其实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特地聚焦于时间究竟是什么这个抽象命题的歌确实不多,余惟想了半天,最终想起了一首《岁月神偷》。
同样是对时间本质的探讨,这首歌是把时间比作了生命的掠夺者,以“神偷”隐喻时间的无情窃取,强调青春与记忆的易逝性。
这一点倒是跟《剪刀》不谋而合,而且它们还都是电影主题曲,在故事承载能力上也有可比性。
比起林沂的歌,《岁月神偷》多出几分怅然释怀,这首歌原唱也是女声,不过男声翻唱很多,只要情感足够真挚,赢面还是很大的。
选完歌曲后余惟只觉得思如泉涌,索性直接找了角落直接原地开码,开始在手机上写起书来。
池乐萦在旁边看的是一阵无语,上次他还知道关上门来偷偷写,自从被发现之后干脆不避着人了是吧,演都不演了。
她也不可能傻站着等,干脆趁着余惟码字的功夫参加了《种星星的人》片段的试镜,结果还真被她给选上了。
这段戏讲的是男主女朋友劝他回去,但男主已经爱上了山村的民生淳朴和远离尘世的喧嚣。
更重要的是他不愿意放弃这些孩子,于是毅然决然选择了留在这教书育人,最终两人分手。
种星星,其实代表了男主要在这群孩子身上播种希望。
最后女主一脸决绝的下山,却在听到男主和孩子们为她唱的乡土民谣后泪流满面,她噙着泪水挤出笑容看向山顶男主的画面很有视觉冲击力,名副其实的影视经典。
主要是女主演技太好,从不舍到挣扎再到释然和最后的尊重,一个眼神演绎的淋漓尽致。
池乐萦演的其实没多好,主要是同行衬托,其他几个试镜的女演员连哭都费劲,哭戏已经算演员基本功了。
“状态好的时候码字真是惬意啊。”
余惟发完新章节只感觉浑身舒畅,要是再有一杯快乐水就完美了。
“狗作者终于要对老艺术家下手了吗?”
“沂姐是我的童年女神,你小子居然下得去手?”
“打过就打过,还童年女神。”
“这首歌是真不好打吧,还在我歌单里,我有事没事就拿出来听听,真不是《绯色》和《同尘》能比的。”
“能不能快点出歌,我已经耳痒难耐了。”
“该掏耳屎了兄弟。”
章评区依旧是一如既往地欢乐,但不知是不是余惟的错觉,评论数量好像少了很多。
他也顾不上细想,来人家综艺也不能光码字,还是要干点正事的,余惟之所以来《种星星的人剧组》,也是想来这边试试戏。
节目开拍之前他搜过四部戏的原片,其中他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一部,尤其是最后那段爱尔兰民谣送别,童声合唱非常打动人。
其实国内的三版改编,差的就是这一块,演员台词剧情都可以做本土化改编,但最后这支歌,却无论如何也改编不出来了。
第一版翻拍是直接套用人家的原曲,曲子很棒,但放在国内的乡土环境有些不伦不类,让山村小孩唱爱尔兰民谣,这导演真是个天才。
后面一版学聪明了,对原曲做了中文填词,虽然画风正常了,但填词之后的异国音乐反而没内味,很多观众看完表示还不如放原版。
第三版导演发现了问题所在,特地选了一首国内的本土民谣,直接把歌给换了,本土化是足够了,但两首歌风格完全不像,他反而是被骂的最狠的那一个。
越想着改好的反而被骂的越狠,可见有些导演选择摆烂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余惟越想越觉得心痒,他要是把这首国外民谣写进书里再搞一首风格相似的本土化出来,节目选角不就迎刃而解了?
更重要的是,他也马上要写下一轮比赛了,对手的歌不好找,眼前这首刚刚好。
传统民谣,原唱不详,不得罪人。
把这首歌写进去针对性打击,也算是帮国内导演解决一个历史难题了,不仅不得罪人,反而是大功一件。
谁说我改不了剧本,我把配乐改了不就行了?
这片场真是来对了,一次解决他两首歌的剧情。(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