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伦萨学院的图书馆像一座沉在时光里的宝库。哥特式的尖顶穹顶下,橡木书架从地面一直攀到彩绘玻璃窗前,架上的羊皮卷和线装书散发着陈年的墨香与樟木味,混着窗外飘进来的紫藤花香,在空气中酿出种厚重又清润的气息。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斜切进来,在拼花地板上投下斑斓的光斑,照得悬浮的微尘都像镀了层金。
长桌摆在图书馆中央,是用整块胡桃木打造的,桌面被历代学者的手肘磨得发亮,边缘还留着墨水洇透的深色痕迹。工艺书的样稿就摊在桌中央,羊皮纸的边缘微微卷曲,用红绸带松松地系着,封面烫金的 “世界染艺集成” 几个字在光下闪着温润的光。
林砚站在桌旁,指尖轻轻拂过样稿的边缘。他穿了件佛罗伦萨裁缝做的暗纹外套,袖口绣着圈极细的水纹,是沈知意特意让人绣的,说这样 “看着就像带着苏州的水”。索菲亚站在他身边,裙角的金线刺绣随着呼吸轻轻起伏,和样稿上的图案莫名地呼应。
“请看这一页。” 院长的声音带着意大利语特有的韵律,他戴着副银边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老人小心翼翼地翻开样稿,停在 “龙涎香染法” 那一页 —— 画师的笔触细腻得惊人,林砚的画像旁画着块流动的水纹布,布上的光流像真的在动;索菲亚的画像边则是只金线织成的羚羊,羊角缠着藤蔓,和卡鲁那块布上的图案如出一辙。最妙的是两人的袖口,画师用掺了金粉的颜料画了圈淡金色的光,顺着袖口往下淌,像真的有光流从画里溢出来。
“画师说,他从没见过这样的染法,” 院长的指腹在画像上轻轻摩挲,像在触摸一件稀世珍宝,“特意去染坊看了三次,才敢下笔 —— 他说你们袖口的光流是活的,会跟着太阳动。”
林砚笑了笑,想起画师来染坊那天,光流确实格外活跃,大概是知道要被画进书里,竟在他袖口织了朵小小的龙涎香花。那时画师吓得差点摔了画架,后来画出来的光流,倒真有几分那天的灵动。
“以后学染法的学生,翻开书就会看见你们。” 院长合上样稿又打开,仿佛这样就能让画像更清晰些,“就像达芬奇的手稿照亮了绘画,你们的染法会照亮无数双想学手艺的眼睛。” 他指着书页边缘的空白处,那里留着块特意空出的地方,“这里可以写段话,告诉他们这门手艺的来历,告诉他们是谁把东方的龙涎香带到了西方。”
旁边的学者们都凑了过来,低声讨论着,拉丁语和意大利语混在一起,像首奇特的歌。林砚接过院长递来的羽毛笔,笔尖蘸了点特制的墨汁,是用威尼斯松烟和龙涎香调的,据说能保存千年不褪色。
他握着笔,笔尖悬在纸面上方,突然想起很多画面:周老染匠临终前攥着他手腕的手,沈知意在苏州染坊打开樟木箱的瞬间,卡鲁在非洲草原上举着赤铁矿染布的笑脸,索菲亚祖父教她织第一根金线时的耐心…… 这些画面像流水一样在他脑海里淌过,最终汇成一句话。
笔尖落在纸上,发出极轻的 “沙沙” 声:“染法如流水,从东方的龙涎香到西方的藏红花,从非洲的赤铁矿到中原的艾草,只要有人接,就会一直流下去。”
他放下笔,指着书页角落那个小小的光流印记 —— 画师特意保留了这个细节,画成了朵半开的龙涎香花。“这才是最好的留名。” 林砚的声音很轻,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里,“像龙涎香的香气,看不见却能留很久。等百年后有人翻开这本书,闻到纸上的旧墨香,说不定能想起,曾经有群人,把不同地方的手艺,织成了同一块布。”
索菲亚看着画像,突然轻轻 “啊” 了一声。她从随身的染具包里掏出块布,是用赤铁矿染的红底,上面用威尼斯金线织着羚羊,羊角缠着波斯藤蔓,正是卡鲁让托马索带回来的那块。“我想把卡鲁和托马索的名字也加上。”
她把布铺在样稿旁,红与金的光芒立刻盖过了书页的光泽。“这手艺里有他们的功劳。” 索菲亚的指尖在羚羊角上轻轻点着,那里的金线比别处更密,是托马索帮忙改进的织法,“卡鲁教会我们用赤铁矿固色,托马索背着染具跑了三趟沙漠,把染法从非洲带到欧洲 —— 就像布上的纹路,少了谁都不完整。”
林砚看着那块布,突然想起卡鲁第一次用金线织羚羊时,笨拙得把线都缠成了疙瘩;想起托马索在沙漠里迷路,却死死护着染具包,回来时染勺上还沾着红土。他点点头,对院长说:“确实该加上他们的名字,还有苏州的沈知意,青州的秦桑,扬州的周家人…… 这门手艺,是很多人一起织成的。”
院长看着那块布,又看看样稿上的画像,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光:“说得好!手艺从不是一个人的事。” 他立刻让人找来画师的徒弟,指着画像下方说,“在这里添行小字:‘此染法由东方与非洲、欧洲匠人共研而成’,再把主要贡献者的名字都列上。”
学徒拿着笔,小心翼翼地在画像下方写字,墨汁在纸上晕开的样子,像极了光流在染布上扩散的痕迹。索菲亚把卡鲁的布轻轻叠好,放进样稿旁边的木盒里:“等正式成书,我要把这块布也收进学院的博物馆,让学生们知道,书上的每一个字,都长在实实在在的布上。”
林砚望着窗外,佛罗伦萨的屋顶在阳光下像铺了层金箔,远处教堂的尖顶刺破云层,像根连接天地的针。他突然觉得,所谓不朽,或许从不是名字刻在石头上,而是像这染法一样,顺着无数双传递的手,在不同的土地上开出新的花。
就像此刻,样稿上的光流仿佛真的活了过来,顺着书页爬到卡鲁的布上,把画像里的金线与现实中的赤铁矿红缠在一起,在胡桃木桌上织出道看不见的桥,一头连着东方的染坊,一头通向非洲的草原,中间还缠着欧洲的阳光。
学者们还在低声讨论着,院长正小心翼翼地把样稿放进特制的木盒里。林砚和索菲亚并肩站着,看着画像上那圈淡金色的光,突然明白,那些流过指尖的光流,那些染过布的草木,那些不同语言的笑声,早就在时光里织成了块无形的布,把遥远的土地连在了一起,而这本书,不过是给这块布绣上了一道显眼的花边。
很多年后,当某个非洲孩子在佛罗伦萨学院翻开这本染艺集成时,指尖会先触到画像下方那行小字,再闻到纸上淡淡的龙涎香 —— 那是林砚当年用的墨香,穿过百年的时光,依然带着东方的湿润,和非洲孩子指尖的温度,轻轻撞在了一起。(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