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林夏奇谋败北狄(二)

    北狄的几位老臣连忙上前劝阻:“首领,息怒啊!巴彦将军和兀术将军都是我北狄的猛将,如今正是用人之际,若杀了他们,恐怕会寒了将士们的心,也会让大乾军队有机可乘啊!”

    巴图本就对斩杀两位大将心存犹豫,毕竟东路军和西路军虽惨败,但残余兵力仍需将领统领。他看着下方跪地求饶的巴彦和兀术,又瞥了眼一旁神色凝重的老臣,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了几分。沉思片刻后,巴图冷冷说道:“念在你们以往战功赫赫,今日暂且饶你们一命。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从今日起,巴彦免去东路军统领之职,兀术免去西路军统领之职,各自率领本部残兵驻守落马坡东、西两侧,没有我的命令,不得擅自调动一兵一卒!”

    巴彦和兀术虽心中不甘,但也不敢违抗巴图的命令,只得咬牙领命,躬身退下。两人离开大帐后,相互对视一眼,眼中都充满了怨怼与警惕 —— 他们都清楚,巴图已然对自己起了疑心,今后在北狄军中的日子恐怕会愈发艰难,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大概率是大靖军队设下的圈套。

    与此同时,林夏派去的探子早已将北狄大帐内的动静传回了云州城。得知离间计初显成效,李擎不禁对林夏赞不绝口:“林参军此计真是精妙!巴图虽未斩杀巴彦、兀术,但已削去二人兵权,北狄内部已然出现裂痕,这对我军来说可是天大的好消息啊!”

    林夏却并未露出欣喜之色,反而眉头微皱:“大将军,巴图此举虽削弱了巴彦、兀术的势力,但也避免了北狄陷入更大的内乱。如今北狄三路大军虽人心涣散,但仍有三万余兵力,且巴图已派人向各部族求援,若等援兵到来,我军局势依旧危急。我们必须趁北狄内部矛盾未消、援兵未到之际,再施一计,彻底瓦解他们的抵抗之力。”

    李擎连忙问道:“林参军有何妙计?尽管说来,我定当全力配合!”

    林夏走到地图前,手指指向落马坡后方的粮仓镇,缓缓说道:“北狄大军粮草皆囤积于粮仓镇,此前我军虽派小股部队骚扰其粮草运输,但并未对粮仓镇造成实质性打击。如今巴彦、兀术被削权,驻守落马坡两侧,与中路军主力相隔较远,彼此间互不信任。我们可兵分两路,一路假意进攻巴彦驻守的东侧营地,吸引中路军注意力;另一路则暗中突袭粮仓镇,烧毁北狄粮草。粮草一旦断绝,北狄大军必乱,届时我们再联合巴彦、兀术的残部,内外夹击,定能一举击溃巴图的中路军!”

    李擎眼前一亮,当即拍板:“好!就按林参军之计行事!我亲自率领一万兵力,进攻巴彦的东侧营地;林参军则率领五千精锐,突袭粮仓镇。赵武将军留守云州城,防备北狄可能的反扑。”

    计议已定,众人立刻开始行动。李擎率领一万大军,携带攻城器械,浩浩荡荡地向落马坡东侧进发,沿途故意制造出巨大的动静,让北狄哨兵误以为大靖军队要全力进攻巴彦的营地。消息传到巴图大帐,巴图果然中计,连忙调遣中路军一万兵力,前往东侧支援,只留下一万兵力驻守落马坡主营。

    而林夏则率领五千精锐,乔装打扮成北狄士兵,趁着夜色,悄悄向粮仓镇进发。粮仓镇虽有一千北狄士兵驻守,但因此前从未遭遇过大规模袭击,防备较为松懈。林夏率领部队抵达粮仓镇外后,先派数十名士兵混入镇中,悄悄解决了巡逻的哨兵,随后下令全军发起进攻。

    镇内的北狄士兵毫无防备,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靖军队,顿时乱作一团。林夏身先士卒,手持长剑斩杀数名北狄士兵,士兵们见状也士气大振,奋勇杀敌。不到一个时辰,驻守粮仓镇的一千北狄士兵便被击溃,大部分战死或被俘。林夏随即下令放火焚烧粮仓,熊熊大火很快吞噬了整个粮仓镇,北狄囤积的粮草瞬间化为灰烬。

    烧毁粮仓后,林夏率领部队迅速撤离,途中还故意将 “烧毁北狄粮草” 的消息泄露给了巴彦和兀术的残部。消息传到巴彦耳中,他顿时大惊失色 —— 粮草断绝,自己驻守的东侧营地本就缺衣少食,若再无粮草供应,士兵们恐怕不出三日便会哗变。他心中对巴图的怨恨更深,暗自思索:“巴图无能,不仅损兵折将,如今连粮草都保不住,跟着他迟早会饿死在这塞北之地。不如投靠大靖,或许还能有条活路。”

    兀术得知消息后,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深知北狄各部族援兵虽在赶来的路上,但至少还需十日才能抵达,而眼前的粮草危机已迫在眉睫,若不尽快解决,自己率领的残部必将不战自溃。

    林夏早已料到两人的心思,在撤离粮仓镇后,便派心腹使者分别前往巴彦和兀术的营地,提出结盟之意:“我家林参军深知二位将军在北狄军中处境艰难,如今巴图刚愎自用,粮草断绝,若二位将军肯与我军联手,共同击败巴图,我大靖皇帝承诺,将赐予二位将军封地,让你们统领本部族人,永享太平。”

    巴彦和兀术本就对巴图心存不满,又面临粮草断绝的危机,听闻大靖的承诺后,顿时心动。两人经过一番商议,最终决定投靠大乾,与林夏的部队联手夹击巴图的中路军。

    巴彦和兀术决定投靠大乾后,便暗中派人与林夏联络,约定于三日后深夜,在落马坡主营外举火为号,共同发起进攻。林夏接到消息后,立刻与李擎汇合,商议具体的作战计划。

    “林参军,巴彦、兀术虽已答应联手,但毕竟是北狄将领,我们不得不防他们中途变卦啊!” 李擎担忧地说道。

    林夏点了点头:“大将军所言极是。我们可在进攻前,派少量兵力驻守巴彦、兀术营地通往落马坡的必经之路,若他们中途变卦,便立刻阻击;同时,在进攻时,让我军主力从正面进攻巴图主营,巴彦、兀术的部队从两侧夹击,形成合围之势,让巴图首尾不能相顾。”

    李擎赞同道:“此计甚妙!这样既能防止巴彦、兀术变卦,又能确保进攻的顺利。”

    三日后深夜,月色昏暗,寒风呼啸。落马坡主营内,巴图正焦急地等待着各部族援兵的消息,他深知粮草断绝的危机,若援兵再不到来,自己率领的中路军必将不战自溃。就在这时,营外突然传来一阵喊杀声,紧接着,东侧和西侧同时亮起了熊熊大火 —— 正是巴彦和兀术发出的信号。

    巴图心中大惊,连忙下令士兵们抵抗。但此时的北狄士兵早已因粮草断绝而士气低落,面对突如其来的进攻,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李擎率领的大乾主力从正面发起猛攻,士兵们个个奋勇杀敌,很快便突破了北狄的第一道防线。巴彦和兀术则率领残部从两侧夹击,北狄士兵腹背受敌,纷纷扔下武器投降。

    巴图见大势已去,心中又怒又悔 —— 他后悔自己当初轻信离间计,削去了巴彦、兀术的兵权,导致今日内外受敌。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率领少数亲信,试图突围逃走。

    林夏早已料到巴图会突围,提前在落马坡北侧的必经之路设下了埋伏。当巴图率领亲信逃到此处时,埋伏的士兵们立刻箭如雨下,巴图的亲信纷纷倒地。巴图见状,拔出腰间的弯刀,怒吼着冲向士兵们,试图杀出一条血路。但此时的他早已是穷途末路,没几个回合,便被一名大靖士兵一箭射中腿部,倒在地上,被士兵们生擒活捉。

    随着巴图被俘,北狄中路军彻底溃败,大部分士兵选择投降,少数残兵则四散逃窜。至此,巴图率领的五万北狄铁骑,除战死和溃散的部分外,其余两万余人皆被俘或投降,大乾军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战后,李擎和林夏率领大军返回云州城,城中百姓得知击败北狄主力、生擒巴图的消息后,纷纷走上街头,敲锣打鼓,庆祝胜利。萧月华也收到了边境传来的捷报,龙颜大悦,当即下令嘉奖李擎、林夏等人,并按照承诺,赐予巴彦、兀术封地,让他们统领本部族人,驻守边境,与大乾共同抵御其他部族的入侵。

    但林夏深知,北狄各部族援兵虽尚未抵达,但仍有不少部族对大乾心存敌意,若不彻底解决北狄问题,边境危机仍会反复发作。于是,他向李擎提议:“大将军,巴图虽已被俘,但北狄各部族援兵仍在赶来的路上,若我们能趁胜追击,平定北狄各部族,才能彻底解决边境隐患。”

    李擎担忧地说道:“林参军,我军经过多日激战,士兵们早已疲惫不堪,且粮草供应也较为紧张,若再长途奔袭,恐怕会得不偿失啊!”

    林夏微微一笑:“大将军放心,我已有妙计。巴彦、兀术如今已投靠我大乾,他们在北狄各部族中仍有一定的威望。我们可让巴彦、兀术出面,劝说各部族援兵投降,若有不愿投降者,再出兵征讨。这样既能减少我军伤亡,又能快速平定北狄各部族。”

    李擎觉得林夏的计策可行,便立刻命巴彦、兀术前往北狄各部族援兵的驻地,劝说他们投降。巴彦、兀术本就是北狄的知名将领,再加上巴图被俘、粮草断绝的消息早已传开,北狄各部族援兵深知继续抵抗已无意义,纷纷选择投降。

    在巴彦、兀术的劝说下,北狄各部族援兵纷纷投降,前后不到十日,便有近三万北狄士兵归降大乾。林夏深知,若只是简单地收编这些士兵,恐会留下隐患,于是便向李擎提出了一系列安抚和整编的计策。

    首先,林夏建议将归降的北狄士兵按照部族划分,分别驻守在边境的各个重镇,由大乾将领担任主将,北狄将领担任副将,相互监督,既防止北狄士兵哗变,又能利用他们熟悉边境地形的优势,抵御外敌入侵。

    其次,林夏主张对北狄百姓采取安抚政策,免除他们三年的赋税,鼓励他们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同时,在北狄地区设立学堂,传授大乾的文化知识,促进民族融合,让北狄百姓逐渐认同大靖的统治。

    最后,林夏建议与北狄各部族签订盟约,规定双方互不侵犯,互通贸易,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此前被北狄侵占的大靖领土,要求北狄各部族归还,并赔偿相应的损失。

    李擎对林夏的这些计策深表赞同,当即下令按照林夏的建议执行。巴彦、兀术也积极配合,劝说本部族人遵守盟约,与大乾和平共处。

    在林夏的精心谋划下,北狄地区逐渐稳定下来,归降的士兵们安心驻守边境,百姓们也过上了安稳的生活,边境地区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然而,就在大乾边境逐渐稳定之际,北狄西部的一个强大部族 —— 薛延陀部,却拒绝投降,其首领夷男率领两万铁骑,对大乾边境的敦煌镇发起了进攻。敦煌镇守将连忙向云州城求援,李擎和林夏得知消息后,立刻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对策。

    “薛延陀部素来勇猛善战,夷男更是诡计多端,此次他们突然进攻敦煌镇,恐怕是想趁我军刚平定巴图之乱、元气未复之际,夺取边境重镇。” 李擎面色凝重地说道。

    林夏沉思片刻,说道:“大将军,薛延陀部虽实力较强,但他们远离敦煌镇,粮草运输不便,且此次进攻仓促,必然缺乏后续支援。我们可采取‘围点打援’之计,派一支兵力坚守敦煌镇,消耗薛延陀部的兵力;另一支兵力则悄悄绕到薛延陀部的后方,切断他们的粮草运输线,然后再前后夹击,一举击溃薛延陀部。”

    李擎点头道:“好!就按林参军之计行事。我率领一万兵力,前往敦煌镇支援,坚守城池;林参军则率领八千精锐,绕到薛延陀部后方,切断他们的粮草运输线。”

    林夏领命后,立刻率领八千精锐,日夜兼程,向薛延陀部的后方进发。薛延陀部的粮草运输队果然防备松懈,林夏率领部队轻易便击溃了运输队,烧毁了所有粮草。随后,林夏又派人将消息传到敦煌镇,告知李擎粮草已断,可准备发起反击。

    李擎得知消息后,立刻下令敦煌镇的守军发起反击。此时的薛延陀部因粮草断绝,士气低落,面对大靖军队的反击,根本无力抵抗。夷男见大势已去,只得率领残部狼狈逃窜。林夏早已在薛延陀部的撤退路线上设下埋伏,当夷男率领残部经过时,埋伏的士兵们立刻发起进攻,薛延陀部残兵死伤惨重,夷男也被生擒活捉。

    平定薛延陀部后,大靖边境彻底稳定下来,北狄各部族再也无人敢轻易侵犯。林夏因功绩卓著,被萧月华封为 “镇北侯”,赐封地千亩,留在边境辅佐李擎,继续稳固边境局势。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林夏始终坚守在边境,他不仅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防御体系,还积极推动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在他的努力下,大乾边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百姓们安居乐业,各民族和睦相处,成为了大乾王朝最为稳固的边疆。

    林夏的名字,也成为了大乾边境的一个传奇,无论是大乾百姓,还是北狄族人,都对他敬佩不已。而林夏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不仅成功击退了北狄的入侵,还为大乾王朝开创了一个长期稳定的边境局面,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一代谋臣。(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不错,请把《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