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都街头的百姓用布票与杂粮坚守生计,军营士兵在咸菜与铁屑中凝聚军魂时,在蜀地腹地那座戒备森严、几乎与世隔绝的新型船坞核心区域,一场足以跨越时代的技术 “密谋”,正由叶梦珠和她的核心团队悄然推进。这里是蜀地打破封锁的 “希望心脏”,四周环绕着三层高的夯土墙,墙顶布满箭楼与瞭望塔,进出人员需经过三重身份核验,连工匠的工具都要逐一登记编号,空气中弥漫着铁屑、煤烟与桐油的混合气味,却比任何地方都更接近 “破浪而出” 的梦想。
核心工坊内,灯火通明却异常安静,只有笔尖划过厚棉纸的 “沙沙” 声、偶尔爆发的争论声,以及远处铁匠铺传来的零星锤击声。巨大的楠木桌案占据了房间的中心,上面铺开着数张用桑皮纸裱糊的厚棉纸 —— 那是 “镇远级” 战舰的初步设计草图,纸张边缘已被无数次翻阅磨出毛边,上面用炭笔、朱砂、墨汁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线条、尺寸与注释,与 “破浪级” 战舰的设计图摆在一起,差异一目了然:“破浪级” 更侧重 “试水”,船体线条简洁,武器以传统舷炮为主;而 “镇远级” 的图纸上,船体更宽、更深,甲板中央突兀地出现一个圆形结构,船底的龙骨线条加粗了近一倍,处处透着 “攻坚” 的野心。
“主炮的位置,绝不能再沿用固定舷炮的老路子。” 叶梦珠站在桌案旁,身着一身便于行动的粗布工装,袖口挽起,露出小臂上几道浅浅的疤痕 —— 那是上次调试蒸汽机时被蒸汽烫伤的痕迹。她手中握着一支炭笔,指尖重重落在图纸中心那个直径近三丈的圆形结构上,眼神锐利如刀,“固定舷炮的射界只有九十度,遇到灵活的敌船,我们只能被动转向,等于把软肋暴露给敌人。‘镇远级’要做的,是让最重的‘拳头’能打到任何方向的敌人,所以,必须采用旋转炮塔!”
她俯身指着图纸上的标注,声音清晰而坚定:“这个炮塔,要能三百六十度旋转,俯仰角控制在负五度到正三十度,既能平射打击敌船水线,也能仰射压制甲板。内部要容纳四门二十四斤重炮,弹药舱直接连通炮塔底部,减少装弹时间。”
话音刚落,负责船体结构的工程师老秦便皱起了眉头,他伸手推了推鼻梁上用铜丝固定的旧眼镜,指着图纸上炮塔与船体连接的部位,语气带着担忧:“叶监造,您的想法太大胆了。且不说这么大的旋转炮塔有多沉,单说它与船体的连接 —— 要承受主炮发射时的后坐力,还要保证旋转时的稳定性,水下的平衡更是难办。一旦配重失衡,船身很可能倾斜,甚至翻沉。”
旁边几个年轻的工程师也纷纷点头,有人补充道:“还有旋转机构,普通的齿轮根本扛不住这么大的重量,万一在海战中卡住,炮塔就成了活靶子。”
“难题就是用来攻克的!” 叶梦珠毫不退让,伸手拿起桌上的一个木质齿轮模型 —— 那是仿照水利翻车的齿轮缩小制作的,“用最好的精铁锻造齿轮,齿面要经过淬火处理,增加耐磨性;配重方面,我们计算出炮塔的重量后,在船底对应位置加装可拆卸的铸铁配重块,根据海况调整;旋转机构参考水利翻车的联动原理,把齿轮放大三倍,再用铜制轴承减少摩擦。”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带着一种感染人心的力量,“我们现在面对的,是荷兰人的坚船利炮和郑芝龙的海上封锁,守着老规矩,就是等死!必须敢想、敢试,哪怕失败一百次,只要成功一次,就是突破!”
众人沉默了片刻,老秦率先拿起图纸,仔细研究起炮塔的结构,语气缓和下来:“那我们先做个缩小比例的模型,测试旋转机构和配重平衡,再逐步放大。材料方面,我去跟陈墨大人申请,优先供应精铁。”
一场关于炮塔的争论刚告一段落,另一处关于动力系统的讨论又激烈起来。负责蒸汽机研发的小吴,手里拿着一张写满公式的纸,满脸焦急地说道:“‘镇远级’的船体比‘破浪二号’重了近一倍,再加上旋转炮塔,现有的蒸汽机功率根本不够,至少要再提升三成,才能保证航速不低于八节,否则就算炮塔再厉害,也追不上敌人,更别提逃跑了!”
“提升三成?简直是疯了!” 负责锅炉的老周立刻反驳,他黝黑的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现在的锅炉压力已经到了极限,安全阀每天都要跳好几次,再提升压力,锅炉随时可能爆炸,上次试航,‘破浪一号’的主轴就是因为压力过大才变形的,你忘了?”
小吴也急了,他指着纸上的公式,声音提高了几分:“我没忘!但我们不能一直用老锅炉!林大人之前提过‘水管锅炉’的概念,虽然只是几句话,却指明了方向!” 他快步走到桌案旁,拿起一支墨笔,在图纸空白处画了一个简单的锅炉示意图,“传统的火管锅炉,是在锅炉里装几根大火管,热量传递慢,压力也不稳定。我们可以反过来,把大火管分成无数根小水管,让火焰在水管外燃烧,水在水管内流动,这样受热面积能增加三倍,热效率自然提升,压力也更稳定,爆炸风险反而降低!”
“可我们连水管锅炉的图纸都没有,怎么造?” 有人提出疑问。
“没有图纸,就自己画!没有工艺,就自己摸索!” 叶梦珠走过来,在小吴画的示意图上添了几笔,“我们先做一个小型试验锅炉,用铜管代替铁管,测试受热效率和压力稳定性。工匠们已经能锻造精密的齿轮,就一定能做出合格的水管。试!必须试!哪怕炸掉十个试验锅炉,也要把这条路走通!”
工坊内,争论声此起彼伏,却没有一丝消极的抱怨。有人蹲在地上,用木炭在石板上计算着炮塔的配重公式;有人拿着齿轮模型,反复摆弄着,研究如何改进联动结构;还有人抱着厚厚的《天工开物》和林宇留下的零散笔记,试图从古籍和只言片语中寻找灵感。没有现成的图纸可以参考,没有成熟的工艺可以借鉴,甚至连最基本的材料都要省着用 —— 每一块精铁都要反复锻打,每一根铜管都要手工打磨,每一次试验都要记录下详细的数据,哪怕失败了,也要分析清楚原因。
深夜,工坊的灯火依旧亮着。叶梦珠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看着桌上那盏只剩下半截灯油的油灯,灯光映照着图纸上那些越来越清晰的线条,也映照着周围工匠们同样疲惫却无比专注的脸庞。老秦和几个工程师还在争论炮塔轴承的材质,小吴则在一旁加热着一个小型铜管锅炉,准备进行新一轮的压力测试。突然,“嘭” 的一声轻响,铜管锅炉的安全阀跳了起来,蒸汽喷涌而出,小吴却兴奋地大喊:“成功了!压力比之前提升了两成,而且稳定了半个时辰!”
众人立刻围了上去,看着压力表上稳定的数值,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只是一个微小的突破,却像在无尽的黑暗中,艰难地擦亮了一点火星。这点火星,微弱得仿佛随时会被风吹灭,却倔强地燃烧着 —— 它照亮了工匠们布满油污却闪烁着光芒的眼睛,照亮了图纸上那些越来越惊人的设计,也照亮了这片被重重封锁的土地深处,那无数个不甘屈服、渴望用技术打破枷锁的灵魂。
叶梦珠拿起那张 “镇远级” 的设计草图,轻轻抚平上面的褶皱,心中充满了坚定。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还会有无数的难题、无数的失败,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只要这点点星火不灭,只要大家还敢想、敢试、敢闯,终有一天,这些图纸上的线条会变成真正的钢铁巨舰,带着蜀地的希望,驶向大海,焚尽一切封锁与枷锁,照亮万里海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