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乱局纷呈

    完颜阿骨打率军打下辽国上京后,血洗了大批不识时务的贵族。

    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加上天气炎热,导致城内大量牲畜染了流生病。

    如今金国不再是偏安一隅的小部落了,每次大军出征,皆是浩浩荡荡而行。

    这次五万大军出征,就发动了十万军夫运输粮草器械。

    牛马驴骡等牲畜染病,势必不能保证充足的后勤补给,以及骑兵的巅峰战力。

    何况也不知道这病会不会传人。

    所以完颜阿骨打率军在城中一番搜刮之后,撤回了女真本部,也暂停了对辽国用兵。

    金国国都,会宁府。

    新扩建的皇宫虽不奢华,却已初具规模,殿内陈设融合了女真与汉地风格。

    大殿内,完颜阿骨打正与众将商议对辽战事。

    完颜宗翰率先禀道:“陛下,辽主丧失德性,朝廷内外人心背离。我朝兴兵,虽然大业已定,但祸根未除,不可不防。”

    完颜宗翰本名“粘没喝”,他是阿骨打的堂侄。

    其父完颜撒改戎马一生,致力于收服女真72部中诸多不服势力,为阿骨打称帝奠定了基础。

    阿骨打称帝后,任命其为国论勃极烈,位同国相,当属金国初期的开国功臣之首。

    只是他如今年事已高,加上身体有恙,已经退居二线。

    虎父无犬子,完颜宗翰的个人能力也异常出众。

    近些年,他随阿骨打东征西讨,冲阵斩将,立下赫赫军功,是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

    “臣近日巡视边境,有斥候发现辽军正在中京囤积粮草。耶律延禧虽昏庸,但辽国两百年国祚,底蕴深厚,朝中也不乏能人。此番囤积粮草,不管是有反击之意,还是为坚守之用,皆不可让他们肆意而行。”

    阿骨打点点头,打仗不是过家家,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辽国虽衰,但精锐尚存,如今依旧有百万大军,他怎能不担心辽国的拼死反扑。

    由于辽国丢失大量疆土,反而使他们的军队更加聚拢了。

    现在金国的攻伐大军,若兵马派得少了,只能无功而返,白白损失钱粮。

    最重要的是,一旦让辽军觉得可以抵御住金军,那接下来的仗只会更加难打。

    倘若让辽军打出几场胜仗,将士气提升起来,金国甚至有被翻盘的可能。

    完颜阿骨打对用兵保持着自信且谨慎的态度。

    他开口问道:“宗翰,依你之见,当如何应对?”

    完颜宗翰抱拳道:“陛下,臣以为,我军虽因牲畜染病暂停大举用兵。但可先派小股精锐骑兵前去骚扰辽军粮草运输,以打乱其部署为主,以抢夺粮草为辅。”

    “我朝应加强对辽国内部的渗透,许以重利,收买辽国的将领和大臣,探听军事情报之余,让他们在关键时刻倒戈一击。”

    “另需加紧在国内寻找医治牲畜之法,臣以为,可适当提高悬赏。”

    阿骨打点点头,目光扫过殿内众人,“诸将可有异议?”

    完颜宗望站出说道:“父皇,宗翰之策可行。孩儿愿率精锐骑兵前往骚扰辽军。”

    完颜宗望,本名“斡鲁补”,阿骨打次子,擅长率领骑兵闪电战,是古代战争机动性记录保持者。

    “好!斡鲁补,此事便交予你了。”

    “孩儿领命。”

    完颜宗弼道:“父皇,孩儿愿负责在国内寻找医治牲畜之法。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孩儿定能早日找到良策。”

    完颜宗弼,本名“兀术”,阿骨打第四子。为人豪放,胆勇过人,猿臂善射,善于用兵。

    阿骨打满意地点点头,“此事就交给你,务必尽快解决牲畜染病的难题。”

    这时,完颜宗干也站了出来,“父皇,那收买辽国大臣之事,就由孩儿来办。孩儿定会打入辽国朝堂内部,让那些大臣为我大金所用。”

    完颜宗干,女真名“斡本”,阿骨打庶长子,参与创造女真文字法典。

    金国礼制,官爵,刑法大都由他开启,选官择人,一双慧眼善于发掘人才。

    阿骨打看着几个儿子如此积极主动,心中欣慰不已,“如此甚好。”

    嫡长子完颜宗峻提议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增强国力。这样,即使战争拖得再久,金国也能保持稳定,取得最终的胜利。

    阿骨打虽然想尽早将辽国覆灭,但他毕竟是皇帝,要考虑很多东西。

    金国与辽国相比,根基还是略显薄弱,军器铠甲、粮草物资、后勤保障都是金国的痛脚。

    金国虽然打下了半壁江山,但许多百姓西逃,导致大量土地荒芜,大量作坊停业,恢复战后民生迫在眉睫。

    而境内流寇四起,有占山为王的山贼,有逃亡的败军,如今金国朝廷的开支也不小。

    若让他们把仅剩的百姓抢杀干净了,那朝廷找谁收赋税去?

    攘外必先安内,所以剿匪荡寇、劝课农桑也刻不容缓。

    完颜宗雄则提议派遣使者入宋,促成联合伐辽。宋军兵甲充足,可牵制辽国部分兵力,减少金国损失。

    完颜希尹道:“陛下,如今秋收在即,辽人素仰燕云粮道。可分遣轻骑十队,每队不过百人,专焚其田。届时辽军刍粟自竭,军心必溃。”

    阿骨打捋了捋胡须,“嗯,只是此举会不会有伤天和?”

    ……

    大宋境,河东路。

    田虎定都于威胜府,近日他收到消息,朝廷将发兵平叛。

    殿内烛火摇曳,田虎高坐于虎皮椅上,面色阴沉。

    阶下文武分立两侧,气氛凝重。

    田虎手中攥着密报,沉声道:“诸位,朝廷已调遣西军精锐,不日将攻我河东!我等该如何应对?”

    太尉房学度上前拱手道:“大王,威胜城坚池深,可据守耗敌。西军虽强,但长途跋涉,粮草转运艰难。待其师老兵疲,我军再出奇兵击之!”

    枢密使薛时点头附和:“房太尉所言极是。末将早已加固城防,备足了滚木礌石。届时某在城外暗设伏兵,若宋军贸然攻城,必遭夹击!”

    殿帅孙安却朗声道:“守城岂不示弱?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末将愿率精兵,趁宋军未至,先发制人,断其粮道!”

    右丞相卞祥沉吟道:“孙将军勇猛,但我们不知南朝粮道,如何阻断?不如东边佯攻相州,西边佯攻隋州,诱使宋军分兵救援,再设伏歼之!”

    田虎闻言,微微点头,“诸位以为如何?”

    太师范权眼珠一转,轻咳一声,谄笑道:“大王,臣有一策,或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田虎眯了眯眼,“哦,国丈说来听听。”

    范权捋须缓缓道:“朝廷此番征讨,无非是因我河东自立,触怒天颜。”

    “大王坐拥河东五州五十六县,麾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带甲精锐三十余万;城坚粮足,据守险要。纵使西军精锐来攻,也必是损兵折将,铩羽而归。”

    范权说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他顿了顿,又道:“大王,自古英雄开国或受禅,必先求大国册封,以正名位。如今大王兵强马壮,然宋国未册,何以号令四方?”

    “依臣之见,大王宜遣使请封。言明我等可向朝廷称臣,奉大宋正朔,岁纳钱粮。并陈述‘合则两利、战则俱损’的利害关系。”

    田虎虽有野心,但势力不允许呀,他疑虑道:“赵佶,呃,陛下会同意吗?”

    兵马都监山士奇道:“范太师此言差矣,朝廷岂会容我割据?”

    范权不疾不徐道:“我王虽建号晋王,然始终未僭越称帝,此心可昭日月。今遣使入朝,当言明我河东之志:只求保境安民,非有问鼎之心。”

    “若得之,大王则名正言顺号令河东;若拒之,我王亦无甚损失,无非一战尔。”

    接下来,一群人讨论请封奏疏的细节,并调派兵力部署严阵以待,做两手准备。

    ……

    西夏,兴庆府,崇政殿。

    李乾顺斜倚在鎏金王座上,手中把玩着一封边关急报。

    他轻笑一声,“宋廷调十万西军东征平叛,诸位以为如何?"

    大将嵬名阿吴率先出列,铁甲铿锵:“陛下,此乃天赐良机!宋人秋粮已熟,陇东麦浪千顷,渭州粮仓堆积如山。臣请率三万铁骑,破镇戎,掠庆阳,夺其粮秣以实我仓廪!”

    枢密使哆讹眯起眼睛:“宋军虽调走十万大军,但边境堡寨林立,强攻恐损兵折将。”

    殿中一时争论不休。李乾顺目光扫过众臣,最后落在晋王李察哥身上。

    李察哥眼中精光闪烁,他昔日最为忌惮的大宋名将刘法已经陨落。如今天赐良机,必然要大肆掳掠一番。

    “陛下,宋人堡寨虽多,却各不相属……”

    ……

    辽国,西京。

    留守司衙署内,檀香缭绕。旅游达人耶律延禧斜倚在锦榻上,指尖拨弄着一串玛瑙手串。

    殿外秋风卷着沙尘拍打窗纸,几名宫娥捧着新熬的鹿茸汤,大气不敢出。

    “陛下!天佑大辽、天佑大辽!”

    人未到,声先至。

    接着,萧奉先疾步入殿,“陛下,上京光复了,金贼遭了天谴!”

    耶律延禧懒懒地抬眼,“哦?”

    萧奉先却眉飞色舞,“金虏在上京倒行逆施,触怒了上天,突发瘟疫,战马倒毙。完颜阿骨打已经狼狈退出临潢府,我军兵不血刃,重夺上京!”

    驸马都尉萧昱,萧奉先的狗腿子。

    他当即出列附和:“金人蛮夷,不识天命,妄图僭越,乃自取灭亡!”

    南院参知政事虞仲文冷笑一声,插话道:“所以金军是整师而退,将上京洗劫一空,临走还带走了数万匠户?”

    萧奉先听他阴阳怪气,颇为不悦,随即道:“即便如此,此次上京光复,也是我大辽之幸。”

    有主战派大臣提议道:“陛下,我们可乘胜追击,收复更多失地。”

    求和派官员当即反驳道:“不可。金军虽遇瘟疫,但实力犹存。”

    “李大人何出此言?难道你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我只是就事论事。如今之计,应先巩固上京,整顿军备,再寻良机。”

    耶律延禧不堪其扰,喝止了争吵的众人。

    大臣们又七嘴八舌地谴责了一会儿金国,话题不知不觉扯到了宋金联合上。

    北宋的联金计划,最初只有一小撮人知道,是赵佶唯恐没能谈成,消息还泄露了,届时先遭到辽国报复。

    与金国搭上线,达成联合意向后,就没了这方面的顾虑,事情便拿到朝堂上讨论了。

    辽国听到风声很正常,毕竟赵佶明牌了。

    一位大臣谴责道:“宋廷背弃百年澶渊之谊,与金人密约共谋我大辽,实乃鼠目寸光,与虎谋皮!”

    “宋人枉读圣贤书,岂不知唇亡齿寒?女真豺狼之性,今日能攻我大辽,他日必噬宋之血肉!”

    萧奉先眯眼笑道:“宋人贪利忘义,不足为惧。陛下不妨遣使汴京,许以免其岁币……”

    接下来,一群人探讨许给大宋什么好处,底线定在哪?又该任命谁为使臣。

    ……

    大宋境,歙州,光明顶。(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高衙内的恣意人生不错,请把《高衙内的恣意人生》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高衙内的恣意人生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