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山河无恙,薪火长明

    运输机的轰鸣声渐渐消散在山谷间,林宇站在临时机场的空地上,望着远处连绵的雪山。三个月前,他们正是从这里踏上这片土地,如今任务圆满结束,离别却生出几分不舍。老周正在清点物资,把剩余的药品和罐头分给前来送行的村民,阳光落在他沾着泥土的军靴上,反射出细碎的光芒。

    “林队长,村长让你去家里一趟,说有东西要送你。”小阿木气喘吁吁地跑来,藏青色的校服领口别着那枚“和平小卫士”徽章,是总部特意托人送来的。他手里捧着个布包,神秘兮兮地说:“是爷爷连夜准备的,不让我看呢。”

    村长的木屋已经修缮一新,房梁上挂着风干的草药和玉米,墙角的木箱里整齐码放着几卷羊皮地图。看到林宇进来,村长从炕头拿起一个木盒,打开时露出里面的东西——是把磨得发亮的铜制弯刀,刀柄上雕刻着繁复的花纹,刀鞘上还系着块红绸布。“这是我们族的‘守护刀’,传了三代人,”村长的声音带着沙哑,“带着它,走到哪里都能平安。”

    林宇接过弯刀,沉甸甸的刀柄还带着木头的温润。刀鞘内侧刻着几行小字,村长用粗糙的手指划过那些刻痕:“这是我们的古语,意思是‘山河无恙,人心安宁’。”他突然抓住林宇的手腕,将刀郑重地塞进他手里,“记住,这里永远有你的亲人,什么时候回来都有热饭吃。”

    离开村庄时,送别的队伍已经排到了山口。村民们手里拿着核桃、野果和自己织的羊毛毯,往队员们的背包里塞。小阿木的妹妹抱着一束野花,怯生生地递给小李,小姑娘的辫子上还系着维和部队的蓝色丝带。哈桑带着游击队队员敬礼送别,枪上的刺刀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车队驶过曾经的战场,断崖谷的纪念碑前又多了几束小白花,废弃铜矿的入口已经被石块封堵,门口立着块木牌,用中、英、当地语言写着“和平之地”。林宇打开车窗,风里带着青稞的香气,远处的梯田里,村民们正在插秧,绿色的秧苗在水田里铺展开,像块巨大的翡翠。

    “队长,总部来电,让我们在中转站休整三天,然后去下一个任务点。”老周递过卫星电话,语气里带着期待,“听说那边在搞文化交流活动,还要咱们派代表去参加手工艺展呢。”林宇接过电话,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突然想起小阿木刻的木头和平鸽,摸了摸背包里的弯刀,嘴角扬起笑意。

    中转站建在边境小镇的山坡上,白色的维和部队帐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刚安顿好行李,林宇就被镇上的热闹吸引了——街道两旁挂着五颜六色的旗帜,孩子们穿着民族服装在广场上跳舞,几个外国记者举着相机拍摄,镜头对准的是广场中央的展台。

    “是国际文化交流周,”老周拿着张宣传单跑过来,“有十几个国家的手工艺人来参展呢,你看,还有咱们中国的刺绣!”林宇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展台前果然立着块牌子,上面写着“兰心手作”四个汉字,几个穿着旗袍的姑娘正在演示苏绣技法,引得围观人群阵阵惊叹。

    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展台后整理绣线,林宇走近了才认出是陈雪。她穿着简单的棉麻衬衫,袖口绣着淡雅的兰花纹样,正耐心地教当地孩子穿针引线。“陈老师?”林宇试探着喊了一声,陈雪惊讶地回头,看到他身上的维和制服,眼睛立刻亮了起来。

    “林队长?真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你!”陈雪放下手里的绣绷,热情地握住他的手,“我们是来参加文化交流的,把传统手工艺带到边境地区,也算是为和平出份力。”她指着展台上的作品,“这些都是和当地工匠合作的,你看这个,把苗族银饰和他们的金属工艺结合了。”

    展台上的银饰刺绣果然别具一格,银色的花纹里藏着当地图腾的图案,丝线的光泽和金属的冷光交织在一起,有种奇妙的和谐。“手工艺也是沟通的桥梁,”陈雪笑着说,“上次在非洲,我们教当地妇女刺绣,她们把部落故事绣在布上,现在那些作品成了文化使者呢。”

    正说着,小阿木突然从人群里钻出来,手里举着个木雕冲向展台——他跟着车队偷偷跑来了,说是“担心队长迷路”。看到陈雪的刺绣,眼睛瞪得溜圆:“这个比我刻的鸽子好看!”陈雪被他逗笑了,拿起块绣着和平鸽的手帕递给她:“这个送给你,以后可以照着绣呀。”

    交流展的开幕式上,林宇作为维和部队代表发言。他看着台下不同肤色的面孔,想起这几个月的经历,声音格外坚定:“和平不只是没有战争,更是文化的交融、心灵的相通。就像这些手工艺品,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技法,却都在诉说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陈雪带头举起绣着和平图案的手帕挥舞着。

    展会期间,队员们轮流来帮忙。小李跟着蜡染艺人学做染料,老周迷上了当地的木雕,林宇则常和陈雪讨论文化传承的事。“我们正在做‘工艺记忆’计划,”陈雪展示着平板电脑里的资料,“把世界各地即将失传的技艺都记录下来,做成数字档案。你们在任务中遇到过特殊的手工艺吗?”

    林宇想起曲珍阿妈的缂丝技艺,立刻联系西藏体验中心,让他们把数字扫描资料传过来。当唐卡刺绣的3D影像出现在展台上时,藏族工匠和当地艺人围在一起讨论针法,语言不通却能用手势比划着交流,场面格外温暖。“这就是我们想要的,”陈雪看着这一幕,眼里闪着光,“让手艺跨越国界,让文化成为纽带。”

    离开中转站的前一天,暴雨突至。林宇正在收拾行李,突然接到哈桑的电话,声音焦急:“林队长,我们村附近的山体滑坡了,有几户人家被困住了!”林宇立刻召集队员,带上救援设备和药品赶往村庄。

    雨幕中的山路泥泞难行,越野车好几次陷进泥坑,队员们只能下车推车。小阿木举着煤油灯在前面引路,雨水打湿了他的头发,却丝毫没有放慢脚步。“前面就是塌方点!”哈桑指着前方,浑浊的泥水裹挟着石块从山上滚落,阻断了进村的路。

    林宇观察地形后,决定从侧面的悬崖小道绕过去。队员们用绳索互相系在一起,在湿滑的岩壁上艰难前行。老周脚下一滑,幸好被小李及时拉住,两人都溅了满身泥浆。林宇走在最前面,背包里的弯刀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刀柄的温度仿佛能驱散雨水的寒意。

    进村时,天色已经擦黑。几间木屋被泥石流冲得歪斜,村民们正用锄头清理淤泥。林宇立刻组织队员展开救援:用担架运送受伤的老人,搭建临时避难所,分发药品和食物。陈雪带着手工艺人们也赶来帮忙,她们把展览用的布料撕成绷带,用蜡染染料给伤口做简单消毒。

    雨停时已是凌晨,天边泛起鱼肚白。村民们在临时避难所里喝着热粥,孩子们依偎在大人怀里睡着,脸上还沾着泥点。林宇靠在树干上休息,陈雪递过来块烤饼:“你看,就算遇到灾难,大家还是能团结起来。”远处传来鸡鸣声,新的一天开始了。

    清理现场时,队员们发现了个被埋在淤泥里的木箱,打开一看,里面是村民们珍藏的手工艺制品:刺绣的经幡、木雕的佛像、编织的地毯……虽然沾了泥水,却依然能看出精湛的工艺。村长心疼地擦拭着这些宝贝,林宇突然提议:“等村子重建好,我们帮你们建个手工艺合作社吧,让这些宝贝能传承下去。”

    哈桑眼睛一亮:“我们可以和‘兰心手作’合作!让陈老师的团队来教我们新技术!”陈雪立刻点头:“没问题,我们来负责培训,还能帮你们把作品卖到世界各地去。”阳光下,不同国家的人们围着泥泞中的木箱,讨论着重建与传承的计划,笑容里满是希望。

    离开边境小镇的那天,阳光灿烂。街道两旁站满了送行的人,有穿着维和制服的队员,有戴着手工艺人围裙的姑娘,还有捧着木雕的孩子。陈雪送给林宇一幅刺绣,上面绣着雪山、和平鸽和一把弯刀,丝线在阳光下闪着微光:“这是我们所有人的祝福,愿你永**安。”

    小阿木把自己刻的木头地图塞进林宇手里:“这是去我们新家的路,记得要来呀。”地图上的路线歪歪扭扭,却标注着每一处山泉和转角,像个孩子最真诚的承诺。林宇蹲下身,把村长送的弯刀解下来,系在小阿木腰间:“这个先借给你,等你长成真正的男子汉,再亲手还给我。”

    运输机起飞时,林宇从舷窗往下看,小镇的广场上,人们正用不同颜色的石头拼出巨大的和平符号,阳光照在上面,像块彩色的地毯。远处的村庄里,重建的木屋已经竖起了房梁,炊烟袅袅升起,在蓝天下画出温柔的弧线。

    老周递过来一杯热咖啡,指着屏幕上的新闻:“你看,咱们帮着建的手工艺合作社上新闻了,陈雪说已经接到第一批订单了。”新闻里,哈桑和村民们正在学习刺绣,小阿木举着那把弯刀,在镜头前笑得格外灿烂。

    林宇喝着咖啡,指尖划过胸前的木头和平鸽徽章。从战火纷飞的战场到充满生机的手工艺展,从生死一线的追击到温馨的文化交流,这段旅程教会他:和平从来不是静止的终点,而是需要用心守护、用爱浇灌的种子。它藏在武器变成工具的转变里,藏在不同语言的笑声里,藏在代代相传的手艺里。

    飞机穿过云层,阳光透过舷窗洒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林宇知道,下一个任务点还在等待他们,但他心中充满了力量。那些在旅途中收获的温暖、信任与希望,就像点点微光,早已汇聚成照亮前路的星河。而那些用生命守护的山河,用匠心传承的文化,终将在岁月里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薪火长明,生生不息。(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穿越2025之抗日科技奇兵不错,请把《穿越2025之抗日科技奇兵》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穿越2025之抗日科技奇兵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