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状元文质策问答卷 第一问》

    我直接用AI帮忙翻译成白话文的哈,所以排版、标点符号我就不太讲究了。

    以奇特的见识来谈论奇特的兵法。

    所谓战争,表面上是力量的对决,但其行动包含了“虚”与“实”的情状变化,必须将这两点都研究透彻。

    所谓力量,其实是用智谋来让对手屈服的,但它的运用包含了“奇”与“正”的方法,必须将这两点都运用到极致。

    所以,善于揣摩敌情的人,常常能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避开敌人的精锐主力;

    而善于战胜敌人的人,在于能依托常规的堂正之师,来施展出其不意的奇谋。

    如果不想着使用奇谋,怎么能克敌制胜呢?

    但如果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利害关系都搞不清楚,又怎么能施展奇谋,让战局发生奇妙的变化呢?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算你军队再勇猛,敌人也可能抓住机会反戈一击,更何况是力量本就不足的一方呢?

    由此可见,用兵虽然根本在于实力,但也不能仅仅依赖蛮力;

    战法虽然贵在堂堂正正,但也不能拘泥于常规,不知变通。

    那些肩负着镇守边疆、统帅三军重任的人,怎么能不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呢?

    兵圣孙武曾说:“战术不过‘奇’、‘正’两种,但奇正之间的转化,是无穷无尽的。”

    又说:“作战时,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

    这都是在说,兵法虽然有奇有正,但夺取胜利,常常要依靠奇谋。

    这也是在告诫那些只懂得用蛮力的人。

    宋代的苏洵也说:“用常规方法作战,胜负尚未可知;但如果使用奇谋,十次里总能胜个五次。”

    可见苏洵的观点也是源自孙子。

    唉,自周朝王道衰落之后,霸主的武力开始横行;

    仁义之道微弱之后,权术谋略便开始兴盛。

    三代时期那种仁义之师的战争形态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后世之人却常常避讳谈论“奇谋”,这简直是重蹈宋襄公、成安君的覆辙,被天下人耻笑。

    然而,用兵之道,确实不是轻易就能说清楚的。

    就好比医生治病,遇到热症就用黄连,遇到寒症就用肉桂,这是常规疗法。

    但到了扁鹊、卢医这样的神医手里,就不是这样了。

    他们磨砺针、砥砺石,声东击西,看似不经意间下针,病人还没反应过来,病就好了,霍然而起。

    又好比下棋,高手布局,看准对方的弱点,抓住机会就猛攻。

    而像弈秋这样的棋圣,更是能远距离落子,在看似无关紧要的地方布局,意在必争之外,却不知不觉间已经锁定了胜局。

    为什么呢?同样的技艺,但运用起来却有高下之分。

    下棋和医术尚且如此,何况是用兵打仗呢?

    所以,战胜敌人不难,难的是设计出奇谋;

    设计奇谋不难,难的是准确掌握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

    兵法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正是通过洞察敌情来施展奇谋的秘诀。

    不了解敌人,就无法预判对方的行动;

    不了解自己,就无法评估自己的实力。

    了解敌我双方,百战百胜;了解敌人不了解自己,或了解自己不了解敌人,则一胜一负;两边都不了解,那失败就是早晚的事了。

    但敌我情况是那么容易探知的吗?

    所以,想让敌人前进,就假装败退来引诱他;

    想让我方士兵前进,就用重赏来坚定他们的决心。

    如果不仔细判断形势,奇谋用了一半,发现双方兵力差距太大,难以持久,那就危险了。

    或者用假投降来让敌人松懈,趁机进攻;

    或者在敌营中策反,瓦解他们的士气。

    如果不仔细判断形势,奇谋用了一半,敌人被我方牵着鼻子走,我方却没能出其不意地突袭;

    我方被敌军主力压迫,却没能用疑兵来迷惑对方。

    如果不仔细判断形势,这些奇谋都可能失败。

    战场上的情况真是千变万化,无穷无尽。

    如果不能洞察变化的轨迹,分析利害的缘由,在敌我之间仔细权衡,又怎么能看清虚实,掌握全部情况呢?

    想当年,韩信在潍水用沙袋堵住上游,引诱龙且追击,等龙且的军队渡河到一半时,掘开沙袋,大水冲垮敌军,龙且兵败身死,这就是“佯败诱敌”的典范。

    光武帝的军队被王郎追击到滹沱河边,王霸声称河面已经结了坚冰,稳定了军心,汉军因此得以渡河,这就是“设诡坚心”的典范。

    兵法说“敌军渡河渡到一半时攻击最有利”,又说“可以用利益引诱敌人,但不要告诉他其中暗藏的危险”,韩信和王霸正是深得此道。

    可有些死板的人却说,万一沙袋提前破了,或者河冰最终没有冻结,那这两人不就是把自己的命送给敌人了吗?

    他们根本不知道,龙且为人剽悍轻敌,不听劝告,贪功冒进;

    而王郎的军队是新凑起来的,战斗力不强,士气不稳。

    况且,决水之约、阻水之计,韩信和王霸早已提前策划好了,做到了知彼知己,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曹操进攻东吴,战船连接千里,结果被黄盖一把火,周瑜在赤壁大败曹军,这就是“诈降乘懈”的典范。

    前秦的苻坚进攻东晋,自以为投下马鞭就能截断江流,结果被朱序在阵前一声大喊,谢玄在淝水大败秦军,这就是“因间夺气”的典范。

    兵法说“用火辅助攻击,效果显著”,又说“可以利用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周瑜和谢玄正是深得此道。

    可有些死板的人又说,如果黄盖那天没借到东风,如果朱序没有在阵前大喊,那这两个人的计策不就失败了吗?

    他们不知道,曹操当时忘了内部的忧患,远途征战,士兵水土不服;

    苻坚拒绝了苻融的劝谏,犯了轻敌等兵家大忌。

    双方主客形势早已天差地别,就算没有黄盖和朱序的计谋,东吴和东晋也可能获胜。

    正因为周瑜和谢玄谋划精审,知彼知己,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李愬雪夜袭蔡州,越过敌人的哨所,入城活捉了吴元济,这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回纥入侵时,郭子仪卸下头盔去见敌军将领,兵不血刃就解除了威胁,这就是利用敌人的犹豫来争取时间。

    兵法说“走敌人预料不到的路,攻击他们没有防备的地方”,又说“敌人虽然众多,但可以让他们陷入混乱,从而失去战斗力”,李愬和郭子仪正是深得此道。

    如果有人说,攻破蔡州不是借了雨雪天气的便利,回纥不是终究会归顺,那这两个人岂不是性命堪忧?

    实际上,这是因为吴元济自恃城防坚固而防备松懈,又有李祐作为内应;

    而郭子仪一向威信服人,回纥各部族又长期没有统一号令。

    可以打就打,可以进就进,李愬和郭子仪谋划周全,知彼知己,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所以,战胜敌人不靠蛮力,用兵贵在出奇。

    而设计奇策,首先要靠智谋,洞察敌情,这样敌人就会被我的智谋所迷惑;

    巧妙运用兵法,敌人就会屈服于我的实力。

    否则,敌我双方都好生恶死,都想赢怕输,心态是相同的,为什么最终的胜败生死却有天壤之别呢?

    可见,武力不是决定性因素。

    不要让你的奇谋受困于常规,也不要让你的智谋被常规所伤害。

    在敌我双方那微妙的较量中,总有一些独到的心得是无法与外人道的,甚至胜利之后也无法向人解释清楚。

    所以,韩信敢于冒险,不觉得危险;王霸敢于“撒谎”,不觉得是禁忌;李愬敢于孤军深入,不觉得会被围困;郭子仪敢于单人前往,不觉得是轻率;周瑜、谢玄以少击众,也不觉得害怕。

    在别人看来是死路一条,他们却能从中找到生机;在别人看来必败无疑,他们却能反败为胜。

    等到最终尘埃落定,那些看似凝滞的局面被打破,看似胆怯的军心被安定,当时的人归功于他们,后世的人也传诵他们的智慧而不衰。

    唉,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奇”吧。

    依我愚见,韩信等几位名将,固然是用兵奇才,但比不上郭子仪的“奇”,更比不上王霸的“大奇”。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韩信等人,是靠着精确计算敌我双方的实力后,用智谋取胜,这是“智”的奇。

    而郭子仪,如果不是他平时忠义素著,深得人心,那些外族人是不会相信他的,那简直就是把刀柄送到敌人手上。

    至于王霸,他用“河水结冰”的谎言来安定军心,最终河水竟然真的结冰了,这难道是他敢百分之百保证的吗?

    所以,郭子仪身处死地,却能凭借自己平素积累的威望和信义取得成功,这是以“德”取胜,而不仅仅是依赖智谋,这是更高层次的“奇”!

    而王霸的事迹,则是上天对他德行的回应,其结果已经超出了人力所能控制的范围,这不应该称之为“奇”,而应该称之为“神”了!

    不敢奢求上天的眷顾,因为那关系到整个国运,不是个人能左右的。

    但我们可以取法于自身能够做到的,那就是将忠义作为我们内心的根本,并以此来不断勉励自己。

    我朝皇上天命所归,正当中兴之时,威望遍于四海,中外之人都倾心归附。

    各地重镇、各级官府都如同棋盘上的棋子,各司其职,法纪严明。

    这样一来,像王郎、龙且那样的叛逆就没有作乱的空间了;府、部、藩、臬各级机构纲纪相连,像吴元济、曹操那样的奸雄就没有容身之地了;边疆设置堡垒、屯兵戍守,高筑壁垒,烽火严明,像回纥、苻坚那样的外患就没有可乘之机了。

    这正是我朝政治清明、天人感应的时代,国家长治久安的休养生息之机完全可以确定。

    先辈的武功和外部的安定,已经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哪里还需要刻意去谈论什么“奇谋”呢?又何须去招揽智士、炫耀武力呢?

    但是,既然大人您想让我阐述我所学的知识,来考察我的志向,那么我认为,前面提到的几位都是一代名将,我不敢对他们妄加评判。

    但如果非要从中选择,郭子仪以忠义之身,关系着大唐安危二十年,而且他也是武举出身,和我今天的晋身之路有些相似,所以我最希望能成为郭子仪那样的人。

    然而,我心中还有更高的追求。

    我认为,用兵之法,如果不能出奇,就不足以战胜敌人;但为臣之心,如果不能行正,就不足以辅佐君王。

    心术和兵法,这两者都精通的,才是上将。

    如果偏重一方,就还未达到极致,只能算中将。

    只有内心纯正,兵法谋略又能从心中自然生发,与古代兵圣暗合,这样出奇制胜,才能被天下人称为“用兵如神”,这才是上将中的上将。

    郭子仪虽然厉害,但还没达到这个境界,恐怕只有古代的姜子牙才能与之相比。

    我看到史书中记载着“敬义怠悠”的训诫,也知道兵法中“六韬”的奇谋是古今谈兵者都必须参考的。

    心术与兵法,确实应该结合起来。

    六韬中说:“有能将百人之将,有能将千人之将,有能将万人之将,有能将百万人之将。”

    这正印证了我前面说的上、中、下三等将领的说法。

    古语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这便是我辈的志向。如果能将奇谋之心与堂正之道结合起来,那么实现远大的抱负,也就不远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穿越朱由检,请大明赴死不错,请把《穿越朱由检,请大明赴死》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穿越朱由检,请大明赴死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