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结束后,皇帝照例于皇极门设宴。
一溜宴桌在空地上排开,文武百官们按照品阶入席后,顿时议论纷纷。
无他——这筵席竟与以往略有不同,光禄寺呈上的饭菜居然还算可口。
阁臣们却无心关注这等细枝末节,用起餐来都有些食不知味。
今日早朝上的风云变幻,实在是让他们心惊肉跳。
这位新君的举动,事事出人意料。
偏偏其身在大位之上,手中名册又引而不发,实在令人惊怖。
这等手腕,这等心性,哪里像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天子?
用过午膳,宫人奉上茶汤,四位阁臣聚在一处,一时无人说话。
还是首辅黄立极先开了口,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慢悠悠地说道:“今日之事,诸位怎么看?”
他的语气一如既往的温和,仿佛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闲事。
最年轻的阁臣李国普,眉宇间还带着几分朝堂上的激昂,他不由感叹道:
“陛下虽然年少,然而对世事洞若观火,性格又不急不躁,想来国事可以渐好了。”
他今日因直言而得“朕之魏征”的赞誉,此刻犹言在耳,心中不免有些偏向。
一旁的次辅施凤来,为人老成持重,闻言只是点了点头,谨慎地说道:“陛下确有圣君之姿,只是……行事过于雷厉,不知是福是祸。我等为臣者,还需小心辅佐,免得有误国事。”
而最后一位阁臣,张瑞图,此刻心中却满是不安。
他曾为魏忠贤写过生祠碑文,如今魏逆倒台,他这个“从逆”之人,这两日一直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今日新君虽然按下贪污之事,却一直对附逆之事隐而不提,这其中究竟作何打算?
听了几位同僚的话,他勉强挤出一个笑容,附和道:“施公所言极是,我等自当尽心竭力,为陛下分忧。”
黄立极将三人的神色尽收眼底,心中暗自一笑,正要再说些什么场面话。
就在这时,一个小太监快步走了进来,对着四人躬身一礼。
“四位阁老,陛下平台召对。”
四人心中一凛,连忙起身。
黄立极简单一礼:“请公公少待,我等回府沐浴更衣,再来觐见。”
平台召对,是阁臣面见君上的大礼,相关人员素来要沐浴更衣,以示隆重。
那小太监却摇了摇头,恭敬地回道:“陛下有旨,不必更衣,请四位阁老即刻随奴婢来。”
不必更衣?
四人面面相觑,心中都泛起了嘀咕。
这又是哪门儿的规矩。
他们怀着满腹的疑惑,跟在小太监身后,穿过一道道宫门。
只是越走,心中越是惊疑,这方向,并非是去往平日召对的云台门方向。
最终,小太监在一座雄伟大殿前停下了脚步。
“阁老们,请吧,陛下已在殿内等候。”
四人抬头一看,殿前匾额上三个大字,让他们心头猛地一跳。
武英殿!
此地,乃是明初皇帝召见大臣、商议军国大事之所,后来虽改为画院所在,但其本身所带的军政意味,却从未消散。
不知新君选择在此地召对,是否有其深意。
实在不是四人想得太多,而是这位新君言行举止,实在有些不同。
四人怀着忐忑的心情,整理了一下官袍,迈步走入殿中。
殿内的布置,与他们印象中完全不同。
原本陈设的画作、文房四宝,此刻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几张简洁的桌案和坐墩,显得空旷无比。
朱由检正坐于主位之上,见他们进来,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
“坐。”
四人依言坐下,却不敢有丝毫放松,正襟危坐,眼观鼻,鼻观心。
朱由检目光平静地扫过四人。
“以后平台召对,不在云台门,改在武英殿。”
他的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
四位阁臣心中又是一凛,但无人敢提出异议,齐齐躬身应道:“臣等遵旨。”
朱由检向一旁侍立的秉笔太监高时明招了招手。
高时明会意,立刻让两个小太监将一扇巨大的屏风,抬到了大殿中央,正对着四位阁臣。
屏风之上,已经用笔墨写下了几行大字:
一、九边旧饷|黄立极
二、山东水灾清查赈灾|施凤来
三、辽东马草折银|
四、天启年间门户事官员清单|李国普
四位阁臣看着屏风上的字,瞳孔都是微微一缩。
“今日,就议这四件事。”
朱由检顿了顿,目光落在了首辅黄立极的身上。
“元辅,咱们就从你开始吧。九边旧饷一事,你打算如何处置?”
黄立极心中打鼓,却不敢怠慢,连忙起身躬身道:
“回陛下,今日朝会,听闻陛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之论,臣茅塞顿开。”
“臣身在首辅之位,理应为陛下分忧,为天下计。”
他先是熟练地送上了一记马屁,才接着说道:
“臣打算,先与户部尚书郭允厚,将九边旧饷中,京运银的部分查清,三日之内,便可将账目呈报陛下御览。”
朱由检不置可否,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
黄立极见状,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说下去:“只是……这民运银的部分,却有两处为难之处。”
“讲。”
“其一,民运银一向由地方府县自行押解,文书并不上报户部,是以户部也无从查考,没有对应的文书存档。”
“其二,若要彻查此事,户部如今人手实在不足,许多位置尚有空缺,恐怕……力有不逮。”
朱由检听完,神色不变。
“很好,有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他干脆利落地说道,。
“第一件事不难,朕稍后会下旨,命九边相关的布政司,即刻将泰昌以来民运文书整理成册,递交户部备案。先从陕西、湖广、山西、四川、河南这几省开始。”
他话锋一转,看向了李国普。
“至于人手问题……国普,咱们便先议第四件事。”
李国普精神一振,立刻出列:“臣在。”
“由你牵头,将天启年间,因门户之争而遭贬谪、削籍的官员,整理一份名录出来。”
“朕要亲自审阅,起复一批有才干的官员。”
朱由检的目光重新回到黄立极身上,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如此,户部的人手,不就有了吗?”
他再问李国普:“此事,需要几日?”
李国普心中快速盘算了一下,沉声道:“回陛下,若能借调翰林院人手相助,三日足矣!”
“准。”朱由检点了点头,然后对高时明示意。
高时明立刻会意,走到屏风前,拿起笔,在上面开始记录。
很快,屏风上的字迹发生了变化。
九边旧饷,京运银清查|黄立极|三日
九边旧饷,民运银清查|黄立极|待定
天启年间门户事官员清单|李国普|三日
……
看着屏风上那清晰的“三日”时限,除了李国普还有些兴奋,其他三人均是大感不妙。
这不就是张太岳的考成法吗!
然而即使是张太岳,也仅仅是一月一比,哪有三日一奏的道理。
更何况考成法是考成九卿六部的,怎么能拿来考成他们几位阁老了。
朱由检见几人面色不虞,干脆开口问道。
“各位阁臣有疑问吗?”
黄立极率先奉上笑脸,“陛下此举实在清晰了当,臣等并无疑问。”
朱由检点点头,继续说道:“好,现在议山东赈灾之事。”
他的目光,转向了次辅施凤来。
“施爱卿,在议此事之前,朕有一事不明。”
施凤来连忙躬身:“陛下请讲。”
“生民受灾,田地欠收,为何不是直接免除赋税,反而是‘折色’征收?”
朱由检的声音带着一丝疑惑。
“百姓本就没了收成,再让他们将粮食换成银子去缴税,这其中一买一卖,岂不是又多了一重盘剥?这也能算赈灾之法?”
施凤来闻言,心中对这位少年天子的看法,又高了几分。
身居九重,却能想到最底层百姓的难处,实属不易。
他拱手解释道:“陛下有所不知。国朝税赋,分为本色、折色。本色,即征收稻谷实物;折色,便是折算成银两。”
“若征本色,府库收的是粮,可直接用于京师、边镇的军粮用度。”
“但征收本色,需地方自行解付。往往一石粮食,从产地运至京师或辽东,运费便高达五钱,乃至八钱银子,这笔耗费,最终还是摊派在百姓头上。”
“是故,征本色,百姓的负担其实更重。而折银解付,成本则低得多。”
“山东的粮赋,历来是供给辽东军用,故而一直征收本色。此次允其折色,确实已经是减轻了地方的负担。”
朱由检听完,这才恍然大悟,无比庆幸自己没有在朝会时贸然出声。
不然刚造起来的威望,转眼就要被不通下事的弱智表现给抵消了。
他想当然地以为免赋是最好的,却忽略了古代那高到离谱的物流成本。
相比于粮食换成银子被盘剥一次,那高昂的运输成本,对百姓而言,是更难以承受的重负。
“朕明白了。”朱由检点了点头。
“但即便如此,山东水灾赈济一事,你仍需派得力之人,仔细查探,摸清各州县的受灾实情,按需赈济,万不可再用一句‘不计其数’来敷衍了事。”
施凤来心中一凛,躬身应道:“臣,遵旨。”
他看了一眼那面屏风,知道自己也必须给出一个时限了。
他沉吟片刻,回到:“陛下,臣稍后便去都察院,请调御史前往山东。此去山东,快马加鞭,来回路上约需十日,再加上查探地方、督促赈灾,臣预计,总共需要三十日,方能办妥回报。”
朱由检摇了摇头:“三十日太久了。”
他看着施凤来,“这样,派去的人,抵达山东摸清大致情况后,立刻先送一份简报回来。朕给你十五日,先要看到第一份回报。有无问题?”
施凤来心中一紧,但还是咬牙应下:“陛下仁慈,臣……遵旨。”
高时明再次提笔,在屏风上写下:
山东水灾清查赈灾|施凤来|十五日回报,三十日办结
朱由检敲了敲桌子,环视众人。
“现在,就剩最后一件事了。”
他的目光,落在了张瑞图的身上。
“辽东巡抚黄运泰上奏,请求马草折银一事,你们怎么看?”
黄立极和施凤来对视一眼,都明智地选择了沉默,将机会留给了最后这位张瑞图。
张瑞图只觉得口中发干,他深吸一口气,强自镇定地出列。
“回陛下。辽东兵马,冬春二季,需用马草三百六十万束。过去,一向是在蓟镇、永平府一带召集商人采买。”
“只是……召买一事,多有情弊。商人若被摊派,往往倾家荡产,苦不堪言。如此一来,马草征集未必能足额,百姓也深受其害。”
“是故,黄巡抚才提议,不如将采买马草的银两,直接解送至辽东,由他们在本地自行购买,以杜绝情弊。”
“臣等……臣等以为,此议,或为可行。”
朱由检听完,一时竟分不清,眼前这位大书法家,在政事上,究竟是傻的天真,还是纯粹的坏。
他耐着性子,引导道:“此事的关键,是要将三百六十万束马草,运到辽东,对吗?”
几位阁臣均是点头。
“以前在蓟镇、永平采买,运输的艰难,官吏的盘剥,是不是都由那些草商,或是被摊派的百姓承担了?这,便是你们所谓的‘情弊’?”
张瑞图迟疑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
朱由检一看他这模样,心中便已了然。
这个张瑞图,估计根本不熟悉辽东地方内情,很有可能是呆子一个。
他摇了摇头,继续问道:“那好,现在将银子直接给了辽东,辽东用什么法子,保证这三百六十万束马草,会自己长腿跑到辽东去?”
“是商人逐利所以自行搬运吗?”
“可是商人在蓟、永怕被盘剥,为何到了辽东就不怕了呢?”
“这件事情朕没有弄明白里面的门道,瑞图你似乎也没弄明白啊。”
朱由检的声音尽可能放得温柔,“不如你还是回去弄清楚一些,再来回报?朕对此事也是疑惑得很。”
张瑞图的脸,瞬间涨得通红,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茫然地站在那里,知道现在到了给时限的时候了,可他一时间也想不出要去哪里找到答案,又如何能给出时限?
眼看着御座上的天子,还在等待时间,张瑞图心一横,咬牙道:
“臣……臣三日之内,必将此事弄个水落石出!”
三日就三日……大不了,我就乞骸骨吧!
朱由检有些意外,但还是点点头答应下来。“可以,那朕就等爱卿的回报了。”
高时明会意,再次上前,在屏风上写下:
辽东马草折银|张瑞图|三日
至此,所议的四件事情,均有了明确时限和初步方案。
朱由检满意的点点头,站起身来,“那么诸位爱卿,今日就先到这里吧。”
然而此时,黄立极却犹豫着上前一步。
“陛下,兵部、吏部、刑部尚书,如今都有空缺,是否……召回九卿科道庭推,以补齐人手?”
朱由检本想回绝,他心中关于这三个职位都有了理想人选。
但转念一下,通过此事窥探一下此事的朝堂人事逻辑倒也不错。
于是他点点头:“可以。庭推之后,将名单呈上来,朕看上一看,再做决定。”
说完,他再不耽搁,转身便走,只留下一句雷厉风行的话。
“没事就散了吧,各自做事去。”
话音未落,人已消失在殿后。
四位阁臣呆立在原地,面面相觑。
他们再回头,看向那面巨大的屏风,看着上面白纸黑字写下的桩桩件件,以及后面那刺眼的“三日”、“十五日”的时限。
一股前所未有的焦虑感,瞬间攫住了他们。
四人对视一眼,再也顾不上彼此之间的客套与寒暄,匆匆一拱手,便急急忙忙地散去了。
他们得赶紧去找六部的人,去找翰林院的人,去找一切能找到的人手,来完成各人领到的任务。
很快,偌大的武英殿便空了下来,只剩下那面巨大的屏风,还静静地立在殿中。
-----------------
朋友们,我太无聊了,居然做了个《大明救亡冲刺任务管理看板v1.0》
哈哈哈哈哈,我都要被我自己笑死了,请看彩蛋章(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