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毕自严要站起来了!

    白发苍苍的户部尚书郭允厚,缓缓站起,躬身拱手。

    他的动作有些迟缓,心中更是百味杂陈,忐忑不安。

    和其他诸部不同,户部面对的是最残酷的现实。

    人心可以重塑,人才可以考选。

    唯有钱……没有就是没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道理亘古不变。

    只希望这位行事雷厉风行的新君,在钱粮之事上,能多给予一分耐心。

    朱由检静静地看着阶下的郭允厚,看着他花白的头发和略显凌乱的官袍,心中不禁有些感叹。

    大明朝的户部尚书,真是个折寿的职位。

    半个月前,他让司礼监整理太仓沿革,想看看从何处切入财政改革。

    顺便,他还让司礼监整理了历代户部尚书的名录,打算让翰林院按图索骥,归类一下他们的奏疏,再来给他上上课。

    结果却让他发现了户部尚书这个倒霉职位。

    大明开国至今不过二百五十九年,户部尚书竟然换了110位!

    朱由检真的很想报警……

    平均下来,两年多一点就换一个。

    这KPI压力,比后世的五百强CEO还大。

    其中最骇人听闻的,是洪武朝。

    从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二年,短短十二年间,就有三十名户部尚书走马上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不用想,朱由检也知道自己的老祖宗对这些“钱袋子”都做了什么。

    无非就是煎、炒、烹、炸罢了。

    眼前的郭允厚,任职也不过一年出头,就已经满头黑发变白发,也是真够惨的。

    希望他能撑得久一些吧。

    朱由检收回思绪,感慨化为了一声温和的询问:

    “郭卿,财税一事,国之血脉,邦之根本。”

    “之所以放到最后再说,正是因其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倒是让你久等了。”

    他不待郭允厚客套,便继续说道:

    “在发令之前,朕想先听听郭卿的看法。”

    “你觉得……如今国朝财税之难,难在何处?”

    郭允厚闻言,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有感动,有辛酸,但更多的是一种积郁已久的沉重。

    他沉吟片刻,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道:

    “臣上任以来,日夜所思,都是财税二字,今日得陛下垂问,臣不敢不尽言。”

    “臣以为,国朝财税之难,首在税基崩坏。”

    “国朝人丁滋生,然黄册却久未更新,天下之田亩,多有投献、诡寄于缙绅之家,以避皇粮国税。”

    “迁延日久,以致应征之田日少,国朝税基,已如蚁穴之堤。”

    “其二,在于征收日艰。”

    “各省赋税,或因灾荒而请蠲免,如山东、河南者;或口称起解而钱粮未动,如浙江者;或起解之数不足额,如湖广等地者。”

    “真正能依额完解者,寥寥无几。账面之数,与太仓额收,相去甚远。”

    “其三,在于兵饷繁重。”

    “旧饷三百三十万,辽东新饷四百一十万,登莱、岛饷六十三万,蓟密永津新饷九十五万,则新饷岁出已近五百七十万两。新旧合计,已逾九百万两。然太仓旧饷不至,新饷不齐,开源无门,索取日频,臣……实不知何以为继。”

    “其四,在于生民日疲。”

    “辽东事起以来,三饷加派,多方搜括,天下百姓早已不堪重负。”

    “税赋加于其身,无力承担者唯有逃散。而人逃之后,其税额又摊于邻里,致使更多人逃散。”

    “循环往复,民力始终无法喘息,负担反日益沉重。”

    郭允厚每说一条,殿内的烛火似乎就黯淡一分。

    群臣脸上的神情也愈发凝重。

    最后,他长叹一声,对着御座深深一揖。

    “陛下,欲澄清财税,必先休养生息。然边事孔亟,又不容我大明有喘息之机。”

    “天下之事,已如一根绷紧之弦,不知何时便会断裂。”

    说到此处,他拱手道:

    “甚幸天降明君,推行新政,想来只需慢慢做,终究能解决这些问题。”

    这句恭维,说得有气无力,连郭允厚自己都觉得干瘪。

    朱由检扬了扬眉,心中好笑。

    难怪最后是你做了这户部尚书啊,郭卿。

    你这拍马屁的水平,可比霍维华差得太远了。

    他沉默了片刻,整个大殿落针可闻,只有烛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

    就在郭允厚以为皇帝会安抚几句,或者直接下达某个具体的命令时,朱由检却缓缓开口了。

    “郭卿所言,税基、殆政、兵饷、民疲,桩桩件件,皆是实情。”

    郭允厚心中刚松了口气,却听皇帝话锋一转。

    “但是,依旧浮于表面了。”

    此言一出,郭允厚猛地抬起头,满脸错愕。

    殿中群臣也是一片哗然,交头接耳之声嗡嗡响起。

    在他们看来,郭允厚所言,已是老成谋国之论,将大明财政的困境剖析得淋漓尽致,如何还是“浮于表面”?

    朱由检没有理会众人的反应,他平静地说道:

    “《大学》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郭卿所言,乃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如此,则如医者知病症,而不知病根,终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冰冷的话语,回荡在奉天殿内。

    郭允厚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觉得这位年轻的皇帝,似乎有些过于理想化,甚至……狂妄了。

    财税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方才那四条,已是根本,还能如何更根本?

    但他还是躬身道:“臣愚钝,洗耳恭听圣训。”

    朱由检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昏黄的烛光在他年轻的脸庞上投下深刻的阴影,让他的眼神显得格外深邃。

    “国朝税额,二百余年间,可有大的增额?”

    郭允厚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这是在问自己。

    他定了定神,答道:

    “国朝税赋大抵是夏税秋粮两千七百余万石,盐税百万两,其他诸项百万两不等。”

    “自万历时开征辽饷,多次累加后,亩征九厘,定额520万两。”

    “然后西南边事挪用湖广、川、云、贵等省份额、又各地灾荒减免,此项田亩实征不过三百六十万之数。”

    “其后又陆续加征杂税、盐课、钞关等银一百八十四万两。”

    “到如今实征五百四十四万。”

    “但如臣前所言,征额如此,实征、解付又是另一说,终究是入不敷出。”

    朱由检点了点头,又问道:“那若无辽事,天下承平之时,国朝财税每年结余几何?”

    郭允厚心中快速盘算,随即苦涩地摇了摇头:

    “陛下,若无辽事,太仓岁入三百三十万两,与边镇旧饷堪堪持平。结余之说,自正德、嘉靖以来,便已不存。”

    “好。”朱由检轻轻颔首,

    “那如果明年夏秋,黄河于河南段决口,淹没州县十余,需银百万两赈灾、堵口,这银子,从何而出?”

    郭允厚脸色一白,额头渗出冷汗。

    朱由检不待他回答,继续追问:

    “若明年山东灾民生变,陕西边军因缺饷而哗变,如天启二年白莲教之事,糜烂一省,又当如何处置?平叛之兵饷,又从何而出?”

    “若西南奢安之乱不定,叛军流窜湖广,毁此一省税基,又当如何?”

    “若南海之上,红毛夷、佛郎机入寇,袭扰江南、福建沿海,又当如何?”

    一连串的追问,如同一记记重锤,狠狠砸在郭允厚和殿中所有大臣的心上。

    他们从未想过,或者说,不敢去想这些“万一”同时发生的可怕场景。

    郭允厚张着嘴,目瞪口呆,一个字也答不上来。

    朱由检看着他煞白的脸色,长叹一声,语气中带着一丝冷酷的决绝。

    “国无余财,则如人无余力,偶感风寒,便成大疾。天下之事,常坏于一隅之失,尔后溃于千里!”

    “一地生变,则举国加赋。一地未平,则又一地生变。赋税一加再加,民力一竭再竭,到最后,便是最富庶承平的省份,也要生变了!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带着一种洞穿历史的冰冷。

    郭允厚咽了咽唾沫,心中闪过一丝极其不祥的预感。

    果然,朱由检缓缓说出了他的结论,每一个字都重如千钧:

    “是故,国朝财税,从今日起,不能再以岁入堪堪相抵为目标,而要以‘入能超支,岁有储备’为唯一之目标!”

    此言一出,满殿死寂。

    郭允厚面容苦涩,嘴唇翕动,他下意识地左右望了望,却见同僚们或眉头紧锁,或垂首不语,或面无表情地盯着眼前的地面。

    竟无一人出头附和,也无一人出言反驳。

    他只能独自面对御座上帝王的目光,拱了拱手,正欲解释这目标是何等的不切实际。

    却见朱由检摆了摆手,脸上忽然露出一丝笑容,仿佛刚才那泰山压顶般的气势从未出现过。

    “郭卿,不必惊慌。朕不是要你凭空变出银子,也不是要你今年就做到。开源节流,澄清吏治,诸般道理,朕都明白。”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温和却不容置疑:

    “只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根底里的道理,必须先定下来。朕这个目标,郭卿以为然否?”

    话说到这个份上,郭允厚还能说什么?

    他所有话都被堵得严严实实,只能深深一拜,身形似乎更加佝偻了:“臣……此言诚然有理。”

    朱由检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要的,就是这个态度。

    随即,他再次抛出了一个问题,一个比刚才所有问题加起来都更加尖锐的问题。

    “那么,这天下,果真已经无税可征了吗?这税,又该从何而来?”

    “郭卿方才说,如今岁出九百余万两,而天下生民疲敝。”

    “可朕想问问诸位,辽饷之加,一亩地,多征九文钱,当真就能让一个农户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吗?”

    郭允厚额头的冷汗,瞬间冒了出来。

    这个问题,太诛心了!

    朱由检环视群臣,缓缓道:

    “此问,关乎我大明新政之大要。谁能为朕解此惑,虽非具体事功,朕也愿破格加一红以待!”

    说罢,他带着一丝期待,看向御座下的众人。

    朕的海瑞啊,你在哪里?

    大殿内,依旧是一片死寂。

    操弄了这么久的人心,居然都换不来一个海瑞吗?

    就在朱由检的眼神即将从期待转向失望时。

    “哐当”一声轻响。

    坐在前排的毕自严,推了一下身前的桌案!他要站起来了!

    还不待朱由检笑容绽放。

    “臣(回禀陛下)……”倪元璐和齐心孝也站起来了!

    然而,他们谁都没能成功。

    一阵爽朗的大笑异军突起。

    “多谢陛下,此道加红,微臣愧领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穿越朱由检,请大明赴死不错,请把《穿越朱由检,请大明赴死》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穿越朱由检,请大明赴死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