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街声和“傻子瓜子”

    工农兵招待所的晨光刚爬上桌角,许成军已经改完最后一页稿。

    帆布包被他拽到膝头。

    他数了数兜里的钱:三块五毛六分,两尺布票,三斤全国粮票。

    得算计算计,给乡亲们带点什么!

    -----------------

    “改完了?”

    斜对床的跑供销大叔正往铝饭盒里装咸菜。

    “长江路新开了家‘工农兵商场’,有上海来的的确良,姑娘家都爱穿。”

    许成军把稿纸折成方块塞进怀兜,笑了笑:“去瞅瞅,总不能白来趟合肥。”

    长江路的日头刚热起来,自行车流已经汇成河。

    穿蓝布衫的大嫂挎着竹篮往菜场赶,篮子里晃着个铁皮罐,里面是给摆摊丈夫温的玉米粥。

    修鞋摊的老头蹲在马扎上,锥子穿透鞋底的“噗”声里,夹杂着“两毛补个掌,不能再少”的讨价。

    供销社的玻璃窗后,的确良布料挂成彩虹,红底黑字的牌子写着“一尺一块八,凭票供应”。

    窗台上的蝴蝶牌缝纫机擦得锃亮,标价牌上“工业券50张”的字样格外扎眼。

    结婚硬通货呢!

    ...

    许成军顺着人流走。

    他在修表摊前停了停,师傅正用镊子夹着游丝。

    玻璃柜里的上海牌手表标价一百二十块,旁边用粉笔写着“需侨汇券”。

    嘬了嘬牙花子。

    真他吗贵!

    走到明教寺农贸市场时,吆喝声差点掀翻头顶的太阳。

    戴草帽的老汉蹲在麻袋旁,面前的红芋堆成山,筐沿压着“议价三分/斤”的纸条。

    穿碎花褂的妇人捏着两毛钱,跟卖鸡蛋的争得脸红:“一毛二给十个,少一个我跟你去公社评理!”

    最热闹的是个炒货摊,黑铁皮锅里的瓜子蹦得欢,摊主用大蒲扇扇着烟,嗓门比喇叭还响:“芜湖瓜子,两分五一两,不要票!”

    许成军刚凑近,就听见两个大妈的对话飘进耳朵:

    “听说没?芜湖那个年广九,把瓜子炒得比糖还甜,一天能卖几百斤!”

    “可不是嘛!我侄子在芜湖钢铁厂,说那傻子雇了十几个临时工,半夜还在炒,队里说他‘走资本主义’,可人家就敢干!”

    “傻子”两个字让许成军的脚步顿了顿。

    他脑子里瞬间闪过《激荡三十年》里的段落:年广九和他的傻子瓜子,后来成了个体户的活标本。

    没想到1979年的合肥街头,已经能听到这名字。

    他摸了摸下巴,见摊主正给人称瓜子,秤杆翘得老高。

    “称二两。”许成军掏出五分钱递过去。

    摊主是个精瘦汉子,手在围裙上蹭了蹭:“听你口音像凤阳的?”

    “您听的真准!”许成军竖起大拇指,接过纸包,瓜子的焦糖香混着烟火气钻进鼻子。

    他开玩笑的道:“您这瓜子,比芜湖的差多少?”

    汉子咧嘴笑,也不恼。

    “差在胆子!年广九敢把瓜子分成‘奶油’‘五香’,咱只能炒原味。不过话说回来,他那秤是准的,一两就是一两,不像有的人,秤杆压得低低的。”

    许成军捏了颗瓜子扔进嘴里,脆得直响。

    从市场出来,许成军的帆布包沉了不少。

    给杏花扯了尺淡蓝的确良,花了一块八加两尺布票,布店老板娘用滑石笔在布角画了只小蝴蝶,说“这是上海新花样”。

    给赵刚买了两两地瓜烧,一毛五一两,不要票,酒壶是粗陶的,沉甸甸压手。

    给李二娃的奶糖最费心思,供销社的水果糖要粮票,他绕到街角的烟酒店,买了包“大白兔”,两毛二。

    老板偷偷塞给他:“这是华侨带的,别声张。”

    最后剩的一毛钱,他买了一袋山楂干。

    山楂干咬下去酸得眯眼,惹得旁边的小孩直瞅。

    许成军笑着把剩下的两颗塞给孩子,看他攥着果干跑远。

    突然觉得这趟街逛得值,能摸到时代的脉搏。

    -----------------

    回到招待所时,夕阳正往窗纸上泼金。

    许成军刚把东西归置好,就听见敲门声,“咚咚”两下,带着股毛躁劲儿。

    开门一看,是省报那小伙子,怀里抱着摞报纸,额头上全是汗。

    “许同志,可算找着你了!”

    他把报纸往桌上一放,露出里面夹着的稿纸,“我大名马胜利,省报记者组的。这是我表哥托我给你的。”

    许成军这才想起,从澡堂结下缘分的小伙子只知道叫小马,还没问名字。

    上回带的馄饨也因为没碰到本人,最后都进了许成军的肚子。

    他递过搪瓷缸:“先喝水,看你跑的。”

    马胜利灌了大半缸水,抹了把嘴。

    “我表哥是《合肥晚报》副刊的,叫陈建国,跟你提过。上次你那首《时间》,本来他想发,结果被林秀雅林编辑截胡了”

    “林编是我表哥的老同学,在《安徽文学》当编辑,说那诗得发月刊才够分量。”

    许成军恍然。

    “我表哥让我带话。”

    马胜利从兜里掏出张便条。

    “他特喜欢你的诗,说要是写散文或短篇,给晚报供稿,稿酬给你千字四块,比新人标准高两毛,最快8月刊就能上。”

    “哦对了,诗歌也要!”

    许成军看着便条上的字迹,笔锋很硬。

    上面写了《合肥晚报》的通讯地址和邀稿的客气话。

    他挠了挠头,笑了:“替我谢谢你表哥,不过最近得忙改稿会,怕是没时间。”

    “改稿会?《安徽文学》明天要开的那个?”

    马胜利眼睛亮了,“许哥你还在这发了稿子!”

    “你这记者,消息够灵的。”

    “嘿!记者嘛!都一个圈子!看您写的诗就知道您一定是有名的大作家!”

    许成军忙不迭摆手,“处女作都没刊发,‘新人’都得说是‘亲人’。”

    马胜利乐得直搓手,临走时又想起什么。

    “对了,我表哥说,《时间》那首诗,他本来写了个编者按,说‘泥土里长出来的哲思’。”

    许成军心里给他表哥树个大拇指,有眼光!

    -----------------

    他关上门,见窗台上的糖葫芦签子还在,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

    夜渐深时,许成军坐在桌前,摊开稿纸。

    白天听到的“傻子瓜子”和“秤的准星”在脑子里转圈。

    他想写一篇关于改革的故事,寄托在那几颗瓜子的味道里!

    就从年广九开始写吧!

    他笔尖一顿,写下标题:《称星照春风》。

    “春风是1979年的风。它吹过淮河路的青石板,掀动国营商店褪色的门帘,也吹软了老周蓝布围裙上的褶皱。这风里有陌生的气息:秤盘上的零碎、个体户营业执照上的红章,还有人们攥着零钱时眼里渐渐亮起的光。

    “当老周把新换的蓝布摊开,‘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在阳光下舒展时,秤星与春风撞了个满怀。那不是惊天动地的碰撞,是青石板上瓜子壳滚动的轻响,是秤盘跳动的微光,是小人物在时代的转捩点上,用最实在的日子,称出了一个春天的重量。”

    许成军没有用年广九的真实人物和真实故事,做了隐晦的处理。

    “他的瓜子摊有三绝。一是炒货时放的冰糖,别家都用绵白糖,他偏说冰糖炒出来‘带股子清甜味’;二是那杆秤,秤星比别家密三倍,称东西时总要把秤砣往外溜半格;最招摇的是个硬纸板牌子,歪歪扭扭写着‘买二两送半两’,被工商所的人撕过三次,每次老周都连夜糊个新的,浆糊里掺着南瓜瓤,粘在竹筐上格外牢。”

    可能是春风带动了文思,两三千字的短篇两个时辰的功夫完成了从写到修。

    许成军把稿纸叠好。

    “夜风掠过秤盘,秤星在月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像撒了把刚发芽的种子。”

    这故事适合《合肥晚报》。(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我的时代1979!不错,请把《我的时代1979!》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我的时代1979!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