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吴侬软语

    一大早,汪曾祺已经带着公文包走了,说是要去文联开会。

    前辈起来了,许成军也不好赖床。

    跟着起来收拾东西。

    一会要去复旦中文系探探路。

    朱老给的时间充裕,但是没说具体时间,去了不一定能碰见人,这趟估计就算踩点。

    但是以防万一,许成军还是仔细检查了一遍要带去面试的东西。

    帆布包被他拽到膝头,首先塞进的是《安徽文学》的用稿通知。

    “老周拍着桌子保下来的头条,得放最上面镇场子。”

    省级文学杂志的头条,在哪个年代都不算简单。

    又抽出《收获》的采用稿签,“《收获》录用的稿子,这是硬通货。”

    《收获》的地位在中国文学上就是一座山。

    随后是被《安徽文学》“新人三十家”录用的《时间》、发表在《安倾报》的《向光而行》以及未发表的《狗尾巴草》这三首诗、发表在《合肥晚报》的短篇小说《称星照春风》。

    穿越来到现在的几个月时间,倒也算没闲着。

    创作不易,生活叹气!

    直起身时,晨光正好照进屋里。

    许成军对着镜子理了理衬衫领口,突然乐了:“说起来要是后世搞个79年最强文学新人,我怎么也得榜上有名吧!”

    什么蒋子龙、卢新华、张洁!

    就没一个比他年轻的。

    下次得带个“最强新人”的牌子,好歹下次在食堂里多混块肉嘛!

    实在不行来块带皮的也凑合!

    最后往包里塞了块上海奶糖,许成军玩笑似的对着镜子敬了个礼:“走了,去复旦刷boss!”

    ....

    93路穿行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上,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旁白这样描述这座魔幻的城市:“那个年代的上海,大概是所有人心中的罗曼蒂克。”

    一句话就能勾起人们对旧上海的无限遐想,十里洋场、吴侬软语,繁华与风情。

    而窗外的上海,历经岁月变迁,景色与氛围已截然不同。

    曾经的十里洋场褪去了民国的浮华。

    外滩的万国建筑虽依旧矗立,却少了昔日的灯红酒绿;

    黄浦江码头依旧繁忙,扛着麻袋的工人身影里,少了江湖气,多了集体劳动的质朴感。

    街道上的法国梧桐依旧成荫,但橱窗里不再是洋装旗袍的精致陈列;

    石库门弄堂里,邻里间的招呼声带着烟火气,不见了昔日帮派纷争的紧张。

    空气中混杂的不再是香水与酒气,而是煤炉燃烧的烟火、自行车的铃铛声与工厂的汽笛声。

    许成军的身体随着公交车的颠簸不断起伏,

    思绪纷飞间想着上海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无数的创作思路像线头一样,

    好像抓住了,

    又好像突然走丢了。

    总不能写《上海滩》吧。

    抓不住的思绪又把他气的他牙痒痒。

    忽然想起早上从招待所出门,突然见出租车过来,他试探着问了下价格,

    司机师傅从方向盘上抬眼扫了他一下,眉头当即皱起来,呛道:“外地人伐啦?问价钱是伐?起步价两块五,每公里再加五毛!侬乘不乘啦?不乘我要走了呀!”

    许成军那小脾气一上来,啐了一口扭头就走。

    不是嫌贵,是嫌这司机素质差!

    转头投奔了93路公交车,绿色出行从1979开始!

    这一大早这点气!

    79年复旦大学主校区在YP区邯郸路,一直到后世也没有变过。

    离文联招待所大概10公里。

    出租车大概要8块钱,所以说这年代出租车司机还真是个很牛x的职业。

    公交车大概45分钟才能到复旦大学附近,下了公交车还得走一会。

    突然,93路公交车“哐当”一声停在邯郸路站。

    他往路东望,不远处的牌坊式校门正立在树荫里,

    “复旦大学”四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泛着光。

    这字也有来头,是陈大元帅亲提,苍劲里带着洒脱。

    华山路校门是砖木结构的老式牌坊,边角的漆皮有些剥落,露出里面的浅黄木头。

    两侧的铁栅栏爬满青藤,几个穿蓝布校服的学生正推着自行车往里走,车后座捆着的书本蹭着裤腿。

    门柱上贴着红底黑字的标语:“向科学进军,为四化奋斗”,墨迹看着还新鲜。

    两个穿藏青制服的门卫正坐在门房竹椅上,手里摇着蒲扇,目光在进出的人身上扫来扫去。

    见许成军背着帆布包站定,其中一个戴红袖章的大爷站起身,蒲扇往掌心一拍:“同志,干啥的?”

    “大爷您好,我是安徽来的许成军,来中文系参加面试。”许成军赶紧掏出省教育厅的介绍信和复旦的面试函。

    就可惜是复旦,

    要是在北大说不定能见到BJ著名作家、北大保安周明同志。

    甚是遗憾!

    “安徽来的?”

    大爷把介绍信还给他,指了指门内的路,“往里走,过了大草坪,红砖墙的那栋就是中文系办公楼,门口挂着牌子呢。进去了别瞎逛,放假期间也有学生留校。”

    许成军轻轻道谢,迈进校门时,脚底的柏油路突然凉了些。

    原来树荫把阳光滤成了碎金,落在地上晃悠悠的。

    校园里的风都带着股书卷气。

    路两旁的梧桐树遮天蔽日,树影在地上织成网。

    几个留校学生抱着书本快步走过,蓝布衬衫的袖口卷到肘弯,嘴里还念叨着“鲁迅的杂文风格”“《红楼梦》的叙事结构”。

    草坪上有三三两两的人坐着,有的在低头记笔记,有的举着收音机听英语广播,滋滋的电流声里混着远处图书馆的钟声,一下下敲在心上。

    校园里,新中院、中院、新上院等连成一片,是文科与基础学科教学的核心地带。

    许成军此行的目的地复旦中文系,就藏身在这一片里的仙舟馆。

    很有仙气的名字,在后世已经变成了校史馆。

    问了一路道,终于是找到了。

    1979年的仙舟馆透着中式古典韵味。

    通体朱砂红,沿中轴线对称布局,尽显庄重规整。

    铁制中式花格窗图案精美,内部雕梁画柱,彩绘花卉人物;走廊曲折回环,屋檐高挑,四角檐牙向上翘起如飞鸟展翅。

    门口没人拦。

    许成军沿着楼梯一路向上走,按着面试函中的通知要先去410找教务报道。

    刚到三楼楼梯口。

    却听一阵不太真切的歌声穿来。

    走的稍近

    能听清应该是吴语小调,声音不大,但是很抓人。

    吴侬软语。

    带着点软糯的颤,却又不是刻意的柔媚,是骨子里带的江南水汽,漫得人心里发潮。

    “我有一段情呀,

    唱畀(给)拉诸公听,

    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呀,

    让我来唱一只无锡景呀,

    细细那个到到末唱畀拉诸公听。

    小小无锡城呀,

    盘古到如今,

    东南西北共有四城门呀,

    一到那宣统三年份呀,

    新造那一座末,

    光呀光复门。”(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我的时代1979!不错,请把《我的时代1979!》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我的时代1979!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