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笔尖的温度,跨越时空的信

    第十二章笔尖的温度,跨越时空的信

    卫夫人的故事开拍时,青峰山的兰草刚过了花期,却有新的嫩芽从土里钻出来,嫩得能掐出水。沈砚蹲在老槐树下整理姑姑的笔记,指尖拂过泛黄的纸页,突然停在半张没写完的信上。墨迹洇了边角,是沈曼青写给陆明远的字迹:“卫铄教放羊娃写字时,总让他先摸透毛笔的脾气——笔尖软,得顺着它的性子来,就像对待那些没被史书记住的人,要懂他们的沉默。”

    夏听听把这张信纸小心地贴在剧本扉页上,纸页边缘的褶皱像极了时光的纹路。开机仪式没有鲜花红毯,秦老用青峰山的黏土捏了个巴掌大的笔架,摆在旧书案中央;张姐从废品站淘来的旧竹简堆在墙角,竹片上还留着模糊的刻痕;阿Ken扛着摄像机站在坡上,镜头对准远处云雾缭绕的鹰嘴崖——那是卫夫人晚年隐居的地方,地方志里说,她临终前把《笔阵图》真迹藏在了某个石壁后,只留给放羊娃一句“字里有山水,笔尖藏风骨”。

    开机第三天,罗森的助理小陈就来了。他没带剧本,只背着个帆布包,每天蹲在监视器旁记笔记,偶尔给演员递瓶水,倒比剧组的场务还勤快。这天拍卫夫人教放羊娃握笔的戏,饰演放羊娃的山里娃小石头总找不到“笔力透纸”的感觉,握着竹笔在竹简上划得歪歪扭扭,急得鼻尖冒汗,泪珠在眼眶里打转。

    小陈突然从包里掏出本线装字帖,封皮都磨破了:“这是罗制片让我带来的,他说他儿子练书法时,老师让先攥着冰块写字,知道手冷了才懂什么叫‘力透纸背’。”

    夏听听看着小石头冻得通红的小手,让场务从山涧凿来块青冰。小石头攥着冰块站在兰草坡上,山风卷着草叶打在他脸上,没一会儿就浑身发抖。再握笔时,竹笔在竹简上划出的痕迹竟带着股倔强的韧劲,像早春顶破冻土的芽。收工时,小陈挠着头往帆布包里塞笔记本:“罗制片还问,要不要把他收藏的那支晋代毛笔借来当道具?说是早年从卫夫人故乡收来的,笔杆上刻着‘知白守黑’四个字。”

    “替我们谢谢他。”夏听听望着夕阳把竹简染成金红色,“但我们想用山毛竹做的新笔——卫夫人教的是笔法,不是笔本身。就像学字的人,要先懂笔墨里的道理,再谈纸笔。”

    小陈走时,沈砚往他帆布包里塞了把刚采的兰草。“这草能驱蚊,”少年笑得腼腆,“青峰山的,罗制片要是不嫌弃……”小陈摸着兰草叶上的绒毛,突然说:“罗制片让我问,下次拍外景缺车吗?他公司有辆越野车,底盘高,能开上鹰嘴崖。”

    拍摄过半时,巴黎的皮埃尔寄来个木盒子,拆开时飘出股淡淡的檀香。里面是那位白发老人整理的“卫夫人佚事”,蝇头小楷写在宣纸上,旁边还粘着几张泛黄的照片——是老人的母亲1937年在巴黎临摹《笔阵图》的样子,旗袍袖口沾着墨渍,笔尖悬在宣纸上,像在与千年前的卫夫人对话。

    “老人说,乱世里的传承就像把水倒进不同的杯子,”皮埃尔在信里写道,“杯子会碎,会旧,但水永远是水。我们电影节想办个‘笔尖上的传承’展,你们拍沈砚练字的片花能不能放进去?他悬笔的样子,像极了我母亲临摹时的模样。”

    夏听听翻出那段素材:沈砚站在鹰嘴崖的石壁前,手里攥着支竹笔,迟迟不落笔。阿Ken当时在镜头后问他等什么,少年望着远处翻涌的云海:“姑姑的笔记里写,陆导拍写字戏时,总让演员先对着山风站半个时辰,说风会告诉他们笔该往哪走。”

    这段三分钟的镜头在巴黎展出时,据说有个扎羊角辫的华裔小女孩指着银幕跺脚:“妈妈你看,他的手在跳舞!跟太爷爷教我的一样,要等风来才落笔。”

    杀青那天,剧组把所有道具搬到兰草坡上晒。秦老坐在石头上,用新采的兰草茎编了支笔,蘸着山泉水在青石板上写“永”字,水流顺着笔画漫开,像在石板上生了根;张姐把旧竹简捆成捆,说要送给山下的小学当教具,“让娃们知道,以前的人写字不用本子,照样能把道理记心里”;沈砚给那支晋代毛笔缠了圈兰草绳,递还给专程赶来的小陈,笔杆上还别着片带晨露的兰草叶——是他天没亮就去坡上摘的。

    “罗制片让我带句话。”小陈望着远处被夕阳染成金紫色的山影,语气比来时诚恳多了,“他说以前总觉得爆点才是票房,现在才明白,有些东西比票房结实。下次拍谢玄,能不能算他一个?不用他掺和创作,就想在剧组搭个伙,看看你们是怎么把故事种进土里的。”

    夏听听从帆布包里掏出个陶罐,土黄色的陶身上还留着她的指印:“这里面是从卫夫人故乡河床挖的土,等我们拍谢玄,就用这个当道具。告诉他,这土能种兰草,也能养故事。”

    《卫夫人》成片送到巴黎参展时,正好赶上春节。夏听听带着团队在唐人街的广场搭了块露天银幕,旁边就是舞龙队的排练场。锣鼓声里,银幕上的卫夫人正把竹笔塞进放羊娃手里,石桌上的竹简映着月光,突然“噼啪”一声,广场上的鞭炮炸响了,红色的纸屑簌簌落在银幕上,像极了竹简上跳动的墨迹。

    有个拄着拐杖的老华侨摸着银幕上卫夫人的身影,突然抹起眼泪。他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本线装的《笔阵图》,纸页都脆了:“我爷爷是私塾先生,小时候总逼我练字,说‘字是人的骨头,笔是人的脊梁’。后来逃难时,他什么都扔了,就抱着这本字帖,说‘只要字还在,根就还在’。”

    放映结束后,皮埃尔捧着个青铜笔架走过来,笔架上缠着红绸带,架身刻着行中文:“笔尖有温度,能抵岁月长。”“这是组委会给的‘最佳传承奖’,”他把笔架塞进夏听听手里,掌心的温度透过青铜传过来,“评审团说,你们让观众看见,笔墨里不仅有历史,还有心跳。”

    回国的飞机上,夏听听靠在舷窗边翻沈曼青的笔记。最后一页夹着片干枯的兰草,是很多年前从青峰山摘的,草叶边缘都卷了,却还带着淡淡的香。旁边有行小字,是陆明远的笔迹,墨水都褪成了浅灰色:“故事拍完了,就把种子撒出去。风会带它们去该去的地方。”

    她突然想起出发前,秦老往每个队员的包里都塞了包兰草籽。老人当时蹲在地上,把种子倒在掌心给他们看,褐色的小颗粒像撒了把星星:“青峰山的土养得出,别的地方也能。就像那些故事,写在纸上是字,种在心里就是根。你看这草籽,看着不起眼,落到哪都能发芽。”

    飞机穿过云层时,夏听听往下看,只见成片的绿色漫过山脊,从青峰山的轮廓里漫出来,漫过河流,漫过平原,像极了兰草坡在风里舒展的模样。她知道这不是结束——卫夫人的竹笔还在放羊娃手里握着,谢安的屐齿声还响在门后,而他们的摄像机,已经对准了下一个被时光藏起来的故事。

    就像兰草从不着急开花,它知道只要根扎得深,春风一吹,自然会漫山遍野地开。而那些藏在笔墨里的传承,那些落在土里的故事,也总会在某个清晨,带着露水的清香,悄悄冒出新芽。(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宅女穿异世,影视炸场不错,请把《宅女穿异世,影视炸场》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宅女穿异世,影视炸场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