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组建实验室

    1950年1月10日清晨,奉天兵工厂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十几个厂领导围坐在长桌旁,茶杯里的水汽混着烟卷的烟雾,在冰冷的空气中交织成一片朦胧。陈樾坐在靠窗的位置,时不时用手扇开飘到眼前的烟雾。

    "同志们,"赵厂长敲了敲桌子,"今天这个会,主要讨论成立专门的武器研发实验室。陈总工,你先说说想法。"

    陈樾站起身,把准备好的图纸摊开在桌上:"各位领导,咱们厂的机床已经能满足精密加工需求,是时候把重心转向武器研发了。"

    他指着图纸上标注的实验室布局:"我建议把原来的3号仓库改造成实验室,分设设计室、样品室、测试间三个区域。"

    主管后勤的李副厂长皱起眉头:"这得花不少钱吧?现在国家刚成立,到处都缺经费..."

    "老李,"赵厂长打断他,"陈总工设计的那些机床给国家省了多少钱?现在要搞武器研发,咱们可不能拖后腿!"

    陈樾赶紧打圆场:"李厂长的顾虑有道理。其实改造费用不会太高,主要是添置一些测量仪器和试验设备。人员方面,我建议先抽调10名技术骨干,再配30名后勤保障。"

    会议开了整整一上午。当讨论到实验室保密级别时,保卫科张科长拍案而起:"必须按最高级别!现在南边还有残余势力,毛熊那边也虎视眈眈..."

    "张科长说得对,"陈樾点头,"实验室所有人员都要经过严格政审,进出实行双人双锁制度。"

    最后,会议一致通过成立实验室的决议:陈樾任技术负责人,赵厂长亲自抓后勤保障,孙团长的保安团负责外围警戒。

    散会后,赵厂长把陈樾叫到办公室:"陈总工,实话说,我对武器研发一窍不通。这摊子事,可就全指望你了。"

    陈樾笑了笑:"厂长放心,我已经有初步计划了。"

    1月13日,改造一新的实验室正式挂牌。原来的仓库被粉刷得雪白,墙上贴着"保守机密,慎之又慎"的标语。十名精挑细选的研究员整齐地站在门口,其中就有张卫国和林秀兰。

    "同志们,"陈樾站在台阶上讲话,"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实验室的第一批研究员了。我们的任务是研发比敌人更先进的武器,保卫新夏国!"

    掌声过后,陈樾带着大家参观了实验室。设计室里摆着六张绘图桌,每张桌上都配有最新进口的计算尺和绘图仪;样品室里陈列着各种国内外武器样品;测试间则安装了几台自制的测试设备。

    "第一个任务,"陈樾指着样品室里的一排武器,"把这些枪炮全部拆解、测绘、分析。张卫国负责步枪组,林秀兰负责手枪组,王铁锤师傅带人研究迫击炮。"

    研究员们面面相觑。林秀兰壮着胆子问:"陈总工,拆解没问题,但有些原理我们不太懂..."

    "这正是我要说的。"陈樾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手稿,"我在编写一本《武器设计原理》,三天后发给大家。现在先动手拆解,有不懂的记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实验室里从早到晚都响着叮叮当当的拆卸声。研究员们像解剖医生一样,把一支支枪械大卸八块,每个零件都仔细测量、绘图、记录。

    "陈总工,您看这个枪机结构..."张卫国举着一个零件,"为什么这里要做成斜面?"

    陈樾接过零件,招呼大家都过来:"这是勃朗宁设计的枪机延迟开锁机构,斜面可以..."

    他深入浅出地讲解着每个设计细节,研究员们如饥似渴地记着笔记。有时候讨论到深夜,食堂师傅不得不把饭菜送到实验室来。

    1月16日晚上,陈樾正在办公室奋笔疾书,编写教材的最后章节。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路。

    "进来。"

    门开了,是林秀兰,她手里捧着几页纸,眼睛红红的像是哭过:"陈总工,我...我对不起组织的信任..."

    陈樾吓了一跳:"出什么事了?"

    原来,林秀兰在测绘一支鹰酱制M1911手枪时,不小心把击针弄断了。这种精密零件当时在国内根本没法修复。

    "就这事啊?"陈樾松了口气,"弄坏设备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吸取教训。来,我教你怎么办。"

    他带着林秀兰回到实验室,把断掉的击针放在显微镜下:"看,断裂面在这里。我们可以重新设计一个加强型的..."

    林秀兰破涕为笑:"陈总工,您不骂我?"

    "骂你干嘛?"陈樾一边画图一边说,"我当年在...呃...在学校时,弄坏的设备比你多多了。关键是要弄明白为什么坏,怎么改进。"

    这件事很快在实验室传开。大家发现,在陈总工手下工作,只要认真负责,不怕犯错。这种宽松的氛围让研究员们更加敢于尝试和创新。

    1月18日,陈樾检查各组的测绘成果时,发现了一个惊喜——张卫国小组不仅完成了三八式步枪的测绘,还提出了一项改进建议。

    "陈总工,我们觉得这个弹仓可以改成弧形,"张卫国指着图纸说,"这样装弹更顺畅,还能增加两发容量。"

    陈樾眼前一亮:这不就是后来AK47的弹匣设计吗?这些年轻人果然有天赋!

    "好主意!把详细设计图画出来,我们找时间试制一个样品。"

    1月20日,陈樾终于完成了《武器设计原理》的编写。这本三百多页的手稿涵盖了从弹道学到材料工艺的方方面面,配上了大量手绘插图。

    "赵厂长,"陈樾把厚厚一摞手稿放在厂长办公桌上,"麻烦安排人油印五十份。"

    赵厂长随手翻了几页,眼睛越瞪越大:"我的老天爷!这些都是你写的?这得多少年的心血啊!"

    陈樾笑而不答。这些知识在系统空间里都有,他只是"搬运工"而已。

    "我这就去找文印科,"赵厂长像捧着宝贝似的抱起手稿,"让他们连夜赶工!"

    第二天一早,五十本散发着油墨香的教材整齐地码放在实验室门口。研究员们人手一本,如获至宝。

    "同志们,"陈樾宣布,"从今天开始,每天上午学习理论,下午实践操作。一个月后,我们要拿出自己的武器设计方案!"

    实验室的学习氛围空前高涨。早晨天不亮就有人来背书,晚上熄灯了还有人打着手电看教材。食堂师傅抱怨说,送去的饭菜常常放到凉了都没人动。

    1月25日,陈樾正在讲解膛线缠距对精度的影响,孙团长突然闯了进来:"陈总工,紧急情况!"

    原来,前线部队送来一批损坏的武器,请求兵工厂协助修复。其中有一挺打不响的马克沁重机枪,部队急着要用。

    "这是个好机会,"陈樾对研究员们说,"理论学得再多,不如亲手修一次。走,去看看!"

    维修车间里,那挺马克沁机枪已经被大卸八块。部队派来的军械员正抓耳挠腮:"所有零件都检查过了,就是找不到毛病..."

    陈樾没有急着上手,而是让研究员们分组检查。半小时后,林秀兰小组发现了问题:"水冷套筒内部有裂缝,导致水压不足..."

    "正确!"陈樾赞许地点头,"这种隐蔽故障最难查。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教材第178页说过,"林秀兰翻开书,"持续射击后精度突然下降,很可能是冷却系统出了问题..."

    部队军械员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些小伙子大姑娘真厉害!比我们这些摸枪十几年的还懂行!"

    这件事让研究员们信心大增。他们意识到,陈总工教的不是死知识,而是真本事。

    1月28日晚上,陈樾查完宿舍准备回办公室,发现实验室还亮着灯。推门一看,张卫国带着几个男研究员正围着一支步枪比比划划。

    "还不休息?"陈樾走过去问。

    "陈总工!"张卫国兴奋地举起一张图纸,"我们设计了一支新步枪!借鉴了三八式的精度和毛瑟步枪的威力,还改进了供弹系统..."

    陈樾仔细看了看图纸,不禁暗暗吃惊。这支步枪的设计相当成熟,已经接近后来56式半自动步枪的水平。

    "好样的!"他拍拍张卫国的肩膀,"明天开始试制样枪,需要什么材料直接找赵厂长。"

    1月30日,实验室迎来了第一个"开放日"。赵厂长带着厂里各科室负责人来参观学习。研究员们像模像样地当起了讲解员,把一个月来的成果一一展示。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支新设计的步枪样枪。虽然还有些粗糙,但已经能正常射击。赵厂长亲自试射了三发,靶纸上呈现出一个紧密的三角形。

    "神了!"赵厂长爱不释手地摸着枪身,"这要是量产,咱们的战士可就如虎添翼了!"

    参观结束后,陈樾把所有人召集起来:"同志们,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我们要研发更多新式武器。让全世界知道,夏国人不仅能造好枪,还能造出最好的枪!"

    掌声中,陈樾望向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厂区的雪地上,映出一片金红色。这支年轻的研发团队,就像这冬日的暖阳,虽然才刚刚升起,却已经让人感受到了无限的热力与希望。(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不错,请把《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