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5月26日清晨,陈樾披着件军大衣站在试验场上,看着技术员们给一排猫猫车加油。连续三天的性能测试让他眼睛里布满血丝,但此刻他却皱起了眉头。
"小王,这桶油和刚才那桶颜色怎么不一样?"陈樾蹲下身,用手指蘸了蘸刚加进车里的柴油。
技术员小王挠挠头:"都是从后勤处领的,不过这批是玉门来的,上批是延长产的..."
陈樾的眉头越皱越紧。他起身走向第一辆测试车,拧开油箱盖闻了闻,又走到第五辆车前重复同样的动作。
"发动机数据记录拿给我看。"陈樾伸手要过测试记录本,快速翻阅着,"果然...每辆车的功率输出波动超过8%..."
老周凑过来:"会不会是发动机装配公差的问题?"
陈樾摇摇头,指向油箱:"是油的问题。不同油田的原油成分不同,炼油工艺也不一样,导致最终油品性能差异很大。"
说着,他让技术员取来五个烧杯,分别从五辆车的油箱里取样。摆在桌上的一排油样,从淡黄色到深棕色,竟然像彩虹一样呈现出渐变色。
"我的乖乖..."老周瞪大眼睛,"这哪是柴油,简直是调色板啊!"
陈樾的表情却越来越严肃:"这样下去不行。发动机是根据特定油品标号设计的,油品不稳定会严重影响性能和寿命。"
当天下午,陈樾把赵厂长拉到了车间。他现场演示了一个简单实验:用同一台发动机,分别燃烧五种不同来源的柴油。
结果令人震惊——功率波动最大达到15%,最差的一批油甚至导致发动机爆震!
"老赵,这个问题必须解决。"陈樾指着冒黑烟的发动机说,"现在是从国内不同炼油厂调油还好说,等上了战场,万一用上缴获的敌油..."
赵厂长倒吸一口凉气:"那不就抓瞎了?"
"不仅如此。"陈樾翻开笔记本,"我统计了一下,因为油品问题导致的发动机故障,已经占到总故障率的37%..."
5月27日一大早,陈樾就抱着一摞资料冲进了赵厂长办公室:"老赵,咱们得制定统一的油品标准!"
赵厂长看着桌上摊开的资料直发愣:有毛熊的ГОСТ标准、鹰酱的ASTM标准、甚至还有德佬的DIN标准...全是陈樾连夜整理的。
"这...这得找石化局啊..."赵厂长擦了擦汗,"咱们兵工厂管不着炼油的事..."
"但咱们是油品的使用方!"陈樾敲着桌子,"总不能在前线打仗还得带五六个型号的滤清器吧?"
赵厂长被说服了,立即带着陈樾去找工业部领导。会议室里,石化局的专家们起初不以为然:
"各个油田地质条件不同,怎么可能统一标准?"
"现在能炼出油就不错了,还讲究什么标号..."
"毛熊援助的油不也好好的?"
陈樾不急不躁,拿出一个木箱放在桌上。打开后,里面是二十多个小瓶子,每个都贴着标签。
"这是过去三个月,我们从各地采集的油样。"陈樾拿起一瓶晃了晃,"这瓶延长油,硫含量0.8%;这瓶玉门油,硫含量1.5%...再看这瓶毛熊油,硫含量只有0.3%。"
石化局的李总工拿起瓶子看了看:"小陈同志,这硫含量高点低点有啥关系?"
陈樾微微一笑,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满是积碳的活塞:"这是运行500小时后的发动机活塞。左边用的是低硫油,右边是高硫油..."
会议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两个活塞的对比太明显了:一个只是轻微发黑,另一个却积满了厚厚的黑炭,还有明显的腐蚀痕迹。
"硫化物燃烧后会产生酸性物质,腐蚀发动机。"陈樾又拿出几张磨损测量数据,"高硫油导致的大修周期缩短了60%..."
工业部王副部长坐直了身子:"陈樾同志,你的建议是?"
"制定国家统一油品标准!"陈樾斩钉截铁地说,"至少要把硫含量、辛烷值、十六烷值这些关键指标统一起来。"
会议从上午开到深夜。陈樾凭借系统里的专业知识,把一众石化专家说得心服口服。但最大的难题来了——以兔子现有的炼油技术,能达到这么高的标准吗?
"其实不难。"陈樾早有准备,摊开一叠图纸,"这是我设计的简易脱硫装置,可以在现有炼油设备上改造..."
石化局的专家们如获至宝,围着图纸讨论起来。这个脱硫塔设计巧妙利用了废炮弹壳做反应容器,脱硫效率虽然比不上进口设备,但成本只有十分之一。
5月28日,一个联合工作组迅速成立。陈樾带着兵工厂的技术骨干,和石化局的专家们一起奔赴各大炼油厂。第一站就是延长油田炼油厂。
"陈总工,您看我们这个老古董..."炼油厂刘厂长指着锈迹斑斑的蒸馏塔直摇头,"还是小鬼子留下的..."
陈樾却眼前一亮:"这塔体结构还很结实!咱们只需要在侧线加装脱硫装置..."
三天时间里,陈樾几乎住在了炼油厂。他和工人们一起抡大锤、焊钢板,硬是把那套老掉牙的设备改造成了能够生产标准柴油的现代化装置。
"神了!"刘厂长看着化验单上的数据直咂嘴,"硫含量从1.2%降到0.5%!这油放以前得算特供品啊!"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套改造几乎没花什么钱——大部分材料都是从兵工厂的废料堆里淘来的。陈樾管这叫"废物利用,土法上马"。
5月30日,工业部正式颁布《国家石油产品暂行标准》。这份融合了毛熊ГОСТ标准和兔子实际情况的文件,第一次统一了全国的油品标号。
"从今天起,所有柴油分为三个标号。"陈樾在培训会上向各部队后勤干部讲解,"夏季用-10号,春秋用-20号,冬季用-35号..."
台下有个老后勤举手问:"陈总工,这标号啥意思啊?以前不都叫'柴油'吗?"
陈樾笑着拿出三个烧杯,分别倒入不同标号的柴油:"-10号在零下10度会结蜡,-35号在零下35度还能正常流动..."
说着,他往-10号油杯里扔了块冰,油很快变得浑浊起来;而-35号油即使放在冰块里,依然清澈如初。
"明白了!"老后勤一拍大腿,"就跟老白干似的,度数越高越抗冻!"
全场哄堂大笑。陈樾趁热打铁,又讲解了如何根据标号选用滤清器、如何混合不同标号油品等实用知识。
标准颁布容易,执行却难。有些地方炼油厂习惯了粗放生产,对新技术有抵触情绪。陈樾不得不带着工作组一个厂一个厂地跑,手把手教他们改造设备。
最困难的是说服部队接受新标准。很多老后勤觉得"油就是油,能烧就行",何必分三六九等。陈樾就组织巡回演示——用同样的车,加不同标号的油,在同样条件下测试。
当看到-10号油在严寒下导致发动机熄火,而-35号油轻松启动时,那些老兵们都服气了:"陈总工说得对!这油还真得讲究!"
六月初,陈樾回到兵工厂,立即着手改造猫猫车的发动机。新的设计增加了燃油适应性,能够兼容一定范围内的油品差异。
"这个喷油嘴要加大孔径..."陈樾在图纸上标注,"还有活塞环的材质要调整,提高抗腐蚀能力..."
技术员们发现,陈总工这次的设计特别注重"皮实耐用"。有个新来的大学生不理解:"陈总工,为什么要把公差放得这么宽?精度高点不好吗?"
陈樾还没回答,老周就笑着解释:"小子,战场上可没条件给你用游标卡尺调喷油嘴!"
与此同时,石化局也在全力推行新标准。令所有人意外的是,统一标准后,炼油效率反而提高了——因为工艺规范了,废品率大幅下降。
六月中旬,当前线部队反馈第一批标准油品使用情况时,陈樾正在车间调试新型滤清器。通讯兵送来的报告上写满了表扬:
"-35号油在零下30度启动正常..."
"发动机积碳减少80%..."
"大修间隔延长两倍..."
赵厂长乐呵呵地拍着陈樾的肩膀:"老陈啊,你这油品标准可立大功了!"
陈樾却摇摇头:"这才刚开始呢..."他指着墙上朝鲜半岛的地图,"那边的冬天,可比咱们这儿冷多了..."
当天晚上,陈樾伏案工作到深夜。他正在设计一套简易的油品检测工具——包括一个测量硫含量的比色卡,一个检测凝点的低温槽,甚至还有一个可以装在挎包里的十六烷值测定仪。
"要让每个连队的炊事班都能检测油品..."陈樾对助手们说,"在战场上,油就是战斗力!"
六月底,当第一场夏雨降临兵工厂时,陈樾站在窗前,看着雨中的猫猫车测试场。几十辆不同型号的猫猫车在泥泞中穿梭,发动机轰鸣声此起彼伏。
这些喝上了"标准粮"的铁马,再也不会因为"吃坏肚子"而趴窝了。陈樾知道,它们即将奔赴的,是一个更加严酷的战场...(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