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7月的一个雨夜,陈樾正在办公室研究新型步枪图纸,突然听见窗外传来"咔嚓"一声轻响。他条件反射般吹灭油灯,从抽屉里摸出一把手枪。
"陈总工,是我。"警卫班长王铁柱的声音从门外传来,"逮着个翻墙的。"
陈樾打开门,只见两个战士押着个浑身湿透的中年男子。那人穿着普通工装,但手腕上的瑞士手表在煤油灯下闪闪发亮。
"第几个了?"陈樾皱眉问道。
"这个月第七个。"王铁柱擦了擦脸上的雨水,"都是冲着新式武器来的。"
陈樾走到窗前,望着雨幕中灯火通明的工业园区。三个月前还只有兵工厂孤零零地矗立在这里,现在周围已经扩建出二十多个分厂,像迷宫一样将核心厂区层层包围。
"通知保卫科,明天开始实行新的通行证制度。"陈樾转身说道,"每个分厂用不同颜色的证件,总厂的证件要每天更换暗记。"
第二天一早,工业园区的布告栏前挤满了工人。新出台的《园区安全管理条例》足足有二十多条,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条"非本厂职工严禁跨区活动"。
"老李,你这钳工证是红色的啊?"一个工人好奇地问道。
"那可不,我们五金加工厂都是红证。"老李得意地晃了晃证件,"听说总厂是紫金色的,还有防伪水印呢!"
与此同时,在园区最外围的纺织厂里,一个叫"张师傅"的新来技工正在和工友们闲聊。
"咱们厂这么大,总厂在哪儿啊?"张师傅状似随意地问道。
"谁知道呢!"年轻女工小刘一边接线头一边说,"我表哥在机械分厂干了三个月,连总厂大门朝哪开都不知道。"
张师傅眼中闪过一丝焦躁,但很快又堆起笑容:"那总得有人去总厂送材料吧?"
"各分厂之间有专用通道,都是当兵的押运。"老工人头也不抬地说,"小伙子,少打听这些,小心保卫科请你去喝茶。"
这样的对话,在园区各个分厂里不断上演。来自不同势力的间谍们很快发现,这个看似开放的工业园区,实际上是个精心设计的迷宫。每个分厂都像独立的小王国,工人们只熟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7月15日深夜,一队黑衣人悄悄摸到了工业园区西侧。为首的男子掏出怀表看了看,低声对同伙说:"根据情报,兵工厂的核心实验室就在这个方向。"
"老大,这地图不对啊。"一个瘦子疑惑地说,"图上标的是仓库,怎么变成机械厂了?"
黑衣人首领咒骂一声。这已经是他们第三次扑空了,每次按图索骥找到的地点都和情报不符。
"不管了,去破坏变电站!"首领恶狠狠地说,"没了电,看他们怎么生产!"
这群人不知道的是,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隐藏在树上的哨兵看得一清二楚。当黑衣人摸到变电站外五十米时,四周突然亮如白昼。
"不许动!"数十支50A突击步枪同时上膛的声音在黑夜中格外清脆。
"撤!"黑衣首领刚喊出口,一串子弹就打在他脚前。
"再动一下,下一枪就打脑袋!"王铁柱举着喇叭喊道。
事后清点,这次行动共抓获特务28人,缴获手枪、炸药若干。最让陈樾在意的是从首领身上搜出的一张园区地图,上面详细标注了他们获取的"机密区域"。
"有意思。"陈樾看着地图笑了,"他们把我们的废料处理站当成导弹研究所了。"
赵厂长匆匆赶来,看到审讯记录后脸色大变:"这些家伙居然混进了三个分厂!"
"别紧张。"陈樾递给他一杯茶,"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
原来,这一切都是陈樾设计的"迷雾计划"。他故意让各分厂生产一些似是而非的"机密产品",还在废料区伪装出高科技研发的假象。真正的核心区域则伪装成普通仓库,连运输都走地下通道。
8月初,又一批特务在试图潜入时被抓获。这次他们携带的竟然是园区食堂的排班表,上面标注着"科学家用餐时间"。
"越来越离谱了。"保卫科长哭笑不得,"他们以为我们的研究员会戴着金丝眼镜在食堂讨论国家机密?"
陈樾却严肃起来:"这说明敌人已经无计可施了。传令下去,所有要害部门实行双岗制,夜间巡逻增加狙击手。"
8月15日,一场更大的危机悄然降临。化工分厂突然发生爆炸,虽然损失不大,但引起了陈樾的高度警觉。
"不是意外。"他检查完现场后断定,"是微型定时炸弹,专业手法。"
当天下午,园区召开紧急会议。陈樾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我们要主动出击,给敌人一份'大礼'。"
三天后,园区"意外"丢失了一份"绝密图纸"。很快,各路人马都得到了这份"50A步枪改进型"的设计图。毛熊的专家如获至宝,鹰酱的情报部门连夜分析,秃子的兵工厂甚至开始试制。
然而一个月后,这些按照图纸生产的步枪全部成了废铁——不是炸膛就是卡壳。原来,陈樾故意在几个关键参数上做了手脚,外行人根本看不出来。
"这叫技术反间计。"陈樾笑着对赵厂长说,"让他们浪费点资源也好。"
8月25日,一份详实的反间谍报告送到了北京。首长们看完后都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这个陈樾,不仅会搞发明,反间谍也有一手啊!"
"看看这些数据:破获敌特组织7个,抓获间谍89人,挫败破坏行动12起..."
"最难得的是,核心机密一件都没泄露!"
而在奉天工业园区,陈樾正站在沙盘前,和王铁柱研究新的安保方案。沙盘上,整个园区被划分成红、黄、蓝三个安全等级,像洋葱一样层层包裹着核心区域。
"记住,最好的防守不是筑高墙。"陈樾指着沙盘说,"而是让敌人连门都找不到。"
王铁柱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就像变戏法,眼睛看到的都是假的。"
"对了!"陈樾拍拍他的肩膀,"从明天开始,各分厂的厂牌每周轮换一次。今天的第一机械厂,明天就变成第三纺织厂。"
当天夜里,又一批特务在园区外踩点时,突然发现地图上的标记全变了。为首的间谍气得直跺脚:"见鬼了!这兵工厂会自己长腿跑吗?"
而在总厂的实验室内,陈樾正对着系统投影出的园区三维图做最后调整。一个更大胆的计划正在他脑海中成形——他要让这个工业迷宫,成为所有间谍的噩梦。
"系统,调取二战时期英国反间谍战例。"陈樾轻声说道,"特别是那些'以假乱真'的案例。"
【检索中...1943年伦敦监督处欺骗行动...1944年坚忍行动...】
陈樾的嘴角微微上扬。这场暗战,才刚刚开始。
8月28日清晨,园区广播突然播放了一条通知:"请各分厂负责人立即到总厂开会,携带蓝色文件夹。"
这个看似平常的通知,实际上是陈樾设下的又一个陷阱。保卫科的同志早已埋伏在各个路口,等着看谁会带着"蓝色文件夹"出现。
果然,不到半小时,保卫科就抓到了三个形迹可疑的"分厂负责人"。最可笑的是,其中一人拿的文件夹竟然是天蓝色的——而真正的内部文件袋都是藏青色。
"陈总工,您这招太绝了。"王铁柱佩服地说,"连颜色都算计到了。"
陈樾笑而不语。他正在翻阅从特务身上搜出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园区各个"可疑地点"。
"看来我们的'假目标'布置得还不够多啊。"陈樾合上笔记本,"通知后勤处,明天开始在废料区搭建几个'实验室',要弄得像模像样。"
第二天,工人们惊讶地发现废料区突然多出了几栋刷着白漆的房子,窗户上还贴着"绝密"字样的封条。更夸张的是,每天早晚都有穿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进出,实际上都是保卫科的同志假扮的。
这个"假实验室"很快就引来了第一批猎物。9月3日深夜,两个黑影撬开了"实验室"的后窗,刚跳进去就被等候多时的战士们按倒在地。
"你们...你们怎么..."被抓的特务一脸茫然。
"怎么知道你们会来?"王铁柱冷笑道,"因为那扇窗户是我们故意留的,锁都是坏的!"
这场"钓鱼执法"取得了巨大成功。接下来的半个月里,先后有七批特务栽在了这个假实验室里。最让陈樾哭笑不得的是,这些特务来自三个不同的阵营——毛熊、鹰酱和秃子,居然都盯上了同一个假目标。
9月中旬,陈樾又祭出一个新招:他让各分厂定期"泄露"一些所谓的"内部消息"。比如机械分厂的工人会"不小心"说漏嘴,提到总厂正在研制"能打五百米的超级步枪";化工分厂的技术员会在食堂"悄悄"讨论"新型炸药配方"。
这些半真半假的消息很快就在特务圈子里传开了,搞得各方情报部门晕头转向。鹰酱的情报分析员在报告里写道:"兔子军工领域近期传闻众多,难以辨别真伪,建议暂缓行动..."
而毛熊那边更夸张,他们的专家甚至召开专题研讨会,分析那些陈樾随口编造的"技术参数"。
9月25日,赵厂长从北京带回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上级决定将奉天工业园区的反间谍经验向全国重点军工单位推广。
"老陈,你这套'迷魂阵'可算是出名了。"赵厂长笑着说,"连首长们都好奇,你是怎么想到这些点子的?"
陈樾望向窗外的园区,轻声道:"因为我深知,在暗处窥视的眼睛永远不会少。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看到的,都是我们想让他们看到的。"
当天晚上,陈樾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真正的安全不是没有敌人,而是让敌人无从下手。今日之成果,非我一人之功,而是千百双警惕的眼睛和无数智慧的结晶..."
写完,他合上日记本,又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这次是为各分厂设计一套全新的"防间谍识别系统"。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陈樾和他的同志们,正在用智慧筑起一道看不见的钢铁长城。(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