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毛熊友好访问

    1955年10月的北京,金秋的阳光为长安街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陈樾站在欢迎队伍的第二排,不停地调整着领口——这套崭新的藏青色西装让他浑身不自在,总觉得像是被捆住了一样。

    "陈工,别乱动。"身旁的外交部李处长小声提醒,"今天可是重要场合。"

    陈樾刚要说话,远处突然传来整齐的脚步声。一队解放军仪仗队迈着正步走来,锃亮的军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道路两侧,数千名群众挥舞着夏毛两国国旗,欢呼声此起彼伏。

    "来了来了!"李处长突然挺直了腰板。

    远处,一列黑色吉斯轿车缓缓驶来。陈樾眯起眼睛,看到第一辆车上插着的毛熊国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当车队在人民大会堂前停下时,军乐队立刻奏响了《国际歌》。

    "那位就是毛熊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同志。"李处长低声介绍,"后面跟着的是三百多人的代表团,有政府官员,也有各领域的顶尖专家。"

    陈樾注视着那位身材魁梧的毛熊领导人走下轿车,与夏国领导人亲切握手。闪光灯亮成一片,将这一历史性时刻永远定格。

    欢迎仪式结束后,陈樾刚松了松领带,就被一位工作人员叫住:"陈工,请留步,晚上七点在外交部3号会议室有重要技术会谈,首长点名要您参加。"

    傍晚时分,陈樾走进灯火通明的会议室,发现里面已经坐满了人。长桌一侧是夏国方面的代表,另一侧则是二十多位毛熊专家,他们大多头发花白,胸前别着各式勋章。

    "这位就是陈樾同志,"主持会议的副总理介绍道,"我国无人机和龙门吊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陈樾刚坐下,就感受到对面投来的十几道审视目光。一位戴着厚厚圆框眼镜的毛熊专家直接发问:"据我所知,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无人机载重不超过2吨,你们真的能生产载重5吨的型号?"

    会议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陈樾不慌不忙地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精致的模型:"这是1:20的'翼龙2'模型,明天可以安排实地演示。至于载重数据..."他微微一笑,"眼见为实。"

    毛熊专家们传阅着模型,小声用俄语讨论着。陈樾注意到其中一位头发全白的老专家特别认真地检查着每一个细节,还用放大镜观察了螺旋桨的构造。

    "听说你们还独立研制了千吨级龙门吊?"一位身材魁梧的毛熊重工业专家质疑道,"这在我们毛熊也是重大技术突破。"

    "是的,"陈樾点点头,"目前已经在大连造船厂投入使用三个月,性能稳定。如果贵方有兴趣,也可以安排实地考察。"

    会谈持续到深夜十一点。毛熊专家们提出一个个尖锐的技术问题,从空气动力学到结构力学,从材料科学到控制系统。陈樾对答如流,只在谈到某些核心专利技术时,才会巧妙地用"这部分属于我们的专有技术"一带而过。

    散会时,那位白发老专家特意走过来,用生硬的中文说:"年轻人,你让我很惊讶。我是伊万·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莫斯科航空学院教授。"

    陈樾礼貌地握了握他布满老茧的手:"久仰大名,您的著作《飞行器结构设计》是我们的教材。"

    老教授眼睛一亮,随即压低声音:"明天演示后,我有些专业问题想单独请教。"

    第二天清晨,北京西郊的一个秘密试验场戒备森严。陈樾亲自检查着"翼龙2"的每一个部件,确保万无一失。九点整,毛熊代表团的车队准时抵达。

    "今天将展示三个科目,"陈樾向观摩的专家们介绍,"首先是5吨标准载荷起飞与巡航,然后是精准空投,最后是复杂气象条件下的返航。"

    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翼龙2"平稳升空,很快变成了蓝天中的一个小黑点。毛熊专家们纷纷举起望远镜,有人还架起了专业测距仪。

    "飞行高度1500米,速度220公里每小时。"陈樾的助手报告着数据。

    当无人机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机动后,伊万诺夫教授忍不住赞叹:"太不可思议了!它的转弯半径比我们的产品小30%!"

    最精彩的环节是精准空投。只见无人机在预定空域打开舱门,将一个标靶准确地投放在半径不足5米的靶心位置。观礼台上爆发出一阵掌声。

    "这精度足够用于军事打击了。"一位毛熊军官小声对同伴说。

    演示结束后,毛熊专家们立刻围住了降落的无人机,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仔细检查着每一个部件。有人拍照,有人素描,还有人取出小本子疯狂记录。陈樾站在一旁,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这场技术展示已经成功了。

    十月底,毛熊代表团转赴大连。站在巨大的龙门吊下,这些见多识广的专家们也不禁发出阵阵惊叹。

    "看这个桁架结构设计!"一位毛熊重型机械专家仰着头,脖子都快折断了,"比我们的方案节省了15%的钢材,但承重能力反而更强!"

    参观过程中,陈樾注意到几位毛熊专家一直在交头接耳,还不时用警惕的目光扫视四周。他悄悄提醒安保人员加强戒备,防止技术泄密。

    当晚的欢迎宴会上,气氛却异常热烈。夏毛工程师们推杯换盏,用俄语、中文甚至手势交流着。伊万诺夫教授喝得满脸通红,拉着陈樾的手说:"年轻人,你们用五年走完了我们二十年的路!"

    十一月初,技术谈判正式启动。陈樾作为首席技术顾问全程参与,每天都要应对各种刁钻的专业问题。

    "我们希望能引进这两项技术,"毛熊代表团团长在第一次正式会谈中开门见山,"作为交换,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业援助,包括最新的炼钢技术和机床制造工艺。"

    中方代表沉稳回应:"这两项技术对我们的国防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必须慎重考虑..."

    谈判桌上暗流涌动。白天,双方代表唇枪舌剑;晚上,陈樾还要准备各种技术资料到深夜。他的嗓子说哑了,眼睛布满血丝,但看到毛熊专家们眼中的钦佩,又觉得一切都值得。

    十一月中旬的一个雨夜,陈樾正在宿舍整理资料,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开门一看,竟是浑身酒气的伊万诺夫教授,手里还拎着半瓶伏特加。

    "年轻人,陪我喝一杯。"老教授不由分说地挤进门,一屁股坐在床边。

    两杯酒下肚,伊万诺夫的话匣子打开了:"知道吗?我们出发前,克格勃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份资料,说夏国连像样的拖拉机都造不好..."他打了个酒嗝,"现在我回去要写报告,说夏国的无人机技术至少领先我们五年!"

    陈樾微笑着给他斟满酒:"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向毛熊老大哥学习的地方。"

    "不,不,"伊万诺夫摇着手指,酒洒了一地,"现在该是互相学习了。对了,"他突然压低声音,酒气喷在陈樾脸上,"我接到指示,如果你愿意去莫斯科工作,可以给你院士待遇,别墅,专车,要什么有什么。"

    陈樾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我的根在夏国。不过很感谢您的美意。"

    老教授盯着他看了几秒,突然大笑起来:"好!有骨气!来,干了这杯!"

    十一月下旬,谈判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夏毛双方达成了历史性的技术合作协议:毛熊将免除夏国2.4亿卢布的债务,并提供156个重点工业项目的援助;作为交换,夏国将向毛熊转让"翼龙2"无人机和千吨级龙门吊的大部分核心技术。

    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陈樾站在角落里,看着两国代表在闪光灯下交换文件,心情复杂——既为国家的成就感到自豪,又担心技术优势被超越。

    "放心,"会后,副总理特意找到他,"我们转让的都是即将淘汰的第一代技术。再说,"领导神秘地眨眨眼,"用不了半年,我们就会有更先进的'翼龙3'了。"

    十二月的第一天,毛熊专家团带着数十箱技术资料启程回国。与此同时,三百多名毛熊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陆续抵达夏国,分赴各地的工厂、研究所和高校。

    在大连造船厂,陈樾接待了新来的毛熊专家组。组长彼得罗夫是个豪爽的乌克兰人,一见面就给了陈樾一个熊抱:"终于见到传说中的天才设计师了!我带了家乡的蜂蜜酒,今晚一定要喝个痛快!"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夏毛工程师们同吃同住,共同工作。毛熊专家带来了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化生产流程,夏国工程师则展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个寒冷的早晨,陈樾和彼得罗夫站在船厂码头,看着朝阳下的龙门吊。巨大的钢铁结构上结了一层薄霜,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知道吗,"彼得罗夫突然说,"莫斯科方面把你们的龙门吊称为'东方奇迹'。"

    陈樾笑了笑:"这是夏毛同志共同努力的成果。"

    彼得罗夫拍拍他的肩膀:"你们确实创造了历史。不过,"他狡黠地眨眨眼,"我们毛熊工程师很快就会追上来。"

    "那我们只好跑得更快了。"陈樾望着远处海平面上跃出的朝阳,轻声说道。

    十二月底,当最后一批毛熊专家完成工作交接后,陈樾组织了一场盛大的欢送会。宴会上,夏毛工程师们把酒言欢,有人唱起了《喀秋莎》,有人跳起了民族舞。伊万诺夫教授喝得酩酊大醉,拉着陈樾的手说:"一定要来莫斯科!我带你参观我们的航天中心!"

    夜深了,陈樾独自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过,但他的心里却暖洋洋的。这三个月来,他见证了夏毛友谊的深化,也亲历了夏国工业的飞速进步。

    远处,新建的钢厂高炉喷吐着熊熊火焰,将夜空染成绚丽的橘红色。陈樾知道,在这片火光的照耀下,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到来。而他,正是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回到宿舍,陈樾打开笔记本,开始规划下一阶段的工作。窗外寒风呼啸,但春天的种子已经播下。在笔记本的扉页,他郑重地写下了一行字:"1956,新的征程。"(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不错,请把《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