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1日清晨,奉天兵工厂的试飞场上还笼罩着一层薄雾。陈樾裹紧军大衣,看着三架"翼龙2"无人机整齐地停放在跑道上,它们的机翼上凝结着晶莹的露水。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无人机项目组的二十多名骨干成员小跑着集合完毕,他们呼出的白气在晨光中交织在一起。
"同志们,"陈樾的声音在空旷的机场上回荡,"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给'翼龙'插上新的翅膀。"他的话音刚落,一架"翼龙2"突然自动启动了引擎,螺旋桨卷起的强风把几个技术员的帽子都吹飞了,引得众人一阵手忙脚乱。
项目组长赵卫国赶紧跑去关闭引擎,他的工作服被螺旋桨的气流吹得猎猎作响:"首长,这老毛病又犯了,电子管控制系统老是抽风。"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驾驶舱里那一堆密密麻麻的电子管,有几个管子还在闪着微弱的橙光,像是快要熄灭的炭火。
陈樾蹲下身,仔细查看那些电子管,玻璃外壳上沾满了指纹和油渍:"这些老古董该退休了。"他轻轻敲了敲其中一个管子,里面立即发出"噼啪"的杂音,吓得旁边的技术员赶紧往后缩了缩脖子。
6月25日,设计室里堆满了图纸,墙上贴着的"保密条例"已经被新的设计图遮住了一半。陈樾站在一块巨大的黑板前,粉笔灰沾满了他的指尖。黑板上画着"翼龙3"的初步构想图,线条流畅得像是要飞起来似的。
"这里,这里,还有这里,"陈樾的粉笔在黑板上点出几个位置,发出清脆的"哒哒"声,"全部换成集成电路。"他的眼镜片上反射着窗外的阳光,让人看不清他的眼神。角落里,年轻的制图员小王正在拼命记录,钢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响声,墨水不时溅到他的手背上。
老工程师张建国推了推老花镜,镜片厚得像酒瓶底:"陈总,这集成电路靠谱吗?咱们可从来没......"他的话还没说完,陈樾已经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叠图纸,"啪"地拍在桌上,惊飞了几只落在窗台上的麻雀。
"上沪元件五厂的最新成果,"陈樾的嘴角微微上扬,"10微米工艺,比鹰酱人还先进。"图纸上的电路线条细如发丝,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蓝光。张建国小心翼翼地捧起图纸,手指微微发抖,生怕弄皱了这宝贝。
三天后的深夜,设计室的灯光依然亮着。陈樾和几个核心工程师围在一台奇怪的设备前,这是他们刚组装出来的信号加密模块原型机。设备上的指示灯忽明忽暗,发出诡异的红光,像是某种生物在呼吸。
"测试开始。"陈樾按下开关,设备立即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像是摩尔斯电码。技术员小李紧张地盯着示波器,屏幕上的波形像心电图一样跳动:"成了!信号完全加密!"他激动得差点打翻旁边的茶杯,茶水在图纸上晕开一片褐色的痕迹。
7月1日,材料实验室里静得出奇。陈樾正通过显微镜观察一组镜头样品,镜片在灯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晕。桌上散落着各种规格的镜片,有的只有指甲盖大小,有的则像茶杯口那么大。
"这个曲率还不够。"陈樾指着其中一片镜片对光学工程师说,他的声音因为疲惫而有些沙哑。工程师老周赶紧在小本子上记下参数,他的笔记本已经写满了一大半,页角都卷了起来。
突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警卫员小张气喘吁吁地跑进来:"首长,您要的U2资料到了!"他怀里抱着一个密封的金属箱,上面贴着"绝密"的红色标签。陈樾的眼睛一亮,立即接过箱子,输入密码时手指微微发抖。箱子里是一组精密的光学镜头,在灯光下泛着冷冽的蓝光。
"好东西啊!"老周忍不住伸手想摸,又赶紧缩了回来,生怕自己的老茧刮花了这宝贝。陈樾已经拿起一个镜头对着灯光观察,镜片组折射出的光斑在天花板上形成一个个完美的圆环。
8月3日的会议室里烟雾弥漫,十几个烟灰缸都已经堆满了烟头。军方代表王师长正用他那只布满老茧的手敲着桌子,桌上的茶杯被震得叮当作响:"必须加装武器!这么好的平台不装枪简直是浪费!"
项目组的空气动力学专家立即反对:"加装武器会影响飞行稳定性!"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提高了八度,震得窗玻璃嗡嗡响。争论越来越激烈,有人甚至拍起了桌子,把墙上的挂钟都震得晃了几下。
陈樾一直没说话,只是在一张纸上画着什么。等争吵声渐渐平息,他才缓缓举起那张纸:"自动步枪,小型化,后坐力补偿装置。"纸上是一支造型奇特的枪械设计图,枪管上缠绕着复杂的减震弹簧,像是一条盘踞的蛇。
王师长凑近看了看,突然哈哈大笑,拍着陈樾的肩膀说:"好小子!有你的!"他手上的力道大得让陈樾龇了龇牙,军装肩章上的星星都被拍歪了。
8月15日,上沪元件五厂的无尘车间里,崭新的光刻机正在工作,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厂长马爱国紧张地盯着控制面板,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透过观察窗,可以看到硅晶圆上正在被刻画出精细的电路图案,紫色的激光像绣花针一样精准地移动着。
"成功了!"技术员突然喊道,声音在无尘室里显得格外响亮。马厂长赶紧凑近显微镜,只见晶圆上的集成电路线条清晰锐利,比头发丝还要细上十倍。他长舒一口气,这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湿透了,白大褂黏在了身上。
9月10日,总装车间的灯光将夜晚照得如同白昼。最后一颗铆钉被气动枪"砰"地打进机体,声音在空旷的车间里回荡。第一架"翼龙3"原型机静静地停在组装架上,流线型的机身泛着金属光泽,像是随时准备腾空而起的猎鹰。
陈樾绕着飞机走了一圈,手指轻轻抚过机翼前缘,冰冷的触感让他打了个激灵。驾驶舱里,全新的控制系统指示灯像星空一样闪烁,再也没有那些笨重的电子管了。地勤人员正在给飞机加注燃油,航空煤油的气味在车间里弥漫,混合着金属和油漆的味道。
"准备试飞。"陈樾的声音有些颤抖。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聚焦在这架凝聚了他们四个多月心血的飞机上。
10月15日,试飞场上刮着六级大风,红旗被吹得猎猎作响。试飞员老李戴着最新式的头盔,护目镜上已经沾满了细小的水珠。他面前的操控台上,十几个仪表指针微微颤动,像是紧张的心跳。
"翼龙3,请求起飞。"老李的声音通过无线电传来,夹杂着轻微的电流杂音。塔台里,陈樾握紧了拳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批准起飞。"
引擎的轰鸣声瞬间盖过了风声,无人机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在跑道上留下一道淡淡的轮胎痕迹。当它轻盈地跃入云霄时,地面上的工程师们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有人甚至把安全帽抛向了空中。
控制室里,全新的液晶显示屏上,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清晰得能看见地面上每一片树叶的纹路。突然,画面切换到了武器测试模式,准星锁定了一公里外的靶标。
"开火!"王师长激动地喊道。屏幕上一道火光闪过,远处的靶标应声而倒,扬起一片尘土。掌声瞬间淹没了整个控制室,有人开始唱起了《咱们工人有力量》,很快所有人都跟着唱了起来,跑调的声音在厂房里回荡。
11月的第一天,奉天火车站戒备森严。二十节平板车上,覆盖着帆布的"翼龙3"整齐排列,像是一群沉睡的巨鸟。武装警卫来回巡逻,他们的皮靴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陈樾站在月台上,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迅速消散。他看着最后一架无人机被装上火车,帆布在风中微微鼓动,像是有了生命。火车汽笛长鸣,车轮缓缓转动,载着这些空中利剑驶向全国各地。
"首长,咱们的'翼龙'真的要飞遍全国了。"秘书小李感慨道,她的笔记本上已经记满了这半年的点点滴滴,封皮都磨破了。陈樾没有回答,只是望着火车远去的方向,嘴角微微上扬。天空中,一只真正的鹰正在盘旋,仿佛在迎接这些新的空中霸主。(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