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台儿庄大捷

    让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1938年4月3日拂晓的台儿庄主战场。

    破晓的晨光中,这座饱经战火的小镇正在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青灰色的砖墙上布满了弹痕,一面残破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正迎着晨风猎猎作响。

    台儿庄内,欢呼声此起彼伏,俨然已成为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小鬼子完蛋啦!"

    "咱们赢啦!"

    士兵们的呐喊声在硝烟未散的战场上回荡。许多战士激动得举起手中的步枪、机枪,对着泛白的天空疯狂扫射。一条条火舌划破黎明时分的天空,将东方的朝霞映照得更加绚烂。有些士兵此刻打出的子弹,竟比方才与日军血战时消耗的还要多。

    "草,败家子....省着点弹药!"

    一个第二集团军的连长嘴上这么喊着,自己却举起手枪朝天连开三枪。他转头看见团长正瞪着自己,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就...就庆祝一下。"

    这场胜利来之不易。日军濑谷支队除少数残兵仍在庄内负隅顽抗,以及侥幸逃脱的支队长濑谷启残部,其麾下第63联队已然全军覆没。即便是庄内残存的日军,此刻也已是强弩之末。这一点从逐渐稀疏的枪声中便可判断,最后的抵抗即将土崩瓦解。

    成建制的全歼日军一个联队!这是自"七七事变"以来,华夏军队取得正面战场当中最辉煌的战果。尽管这个联队在多日的血战中早已伤亡惨重,但这依然是一场当之无愧的大捷。

    此时的将士们尚不知道,率先‘提桶跑路’的濑谷支队长及其残部,此刻正被顾家生率领的独立116旅团团围住。按在地上狠狠的摩擦。马上就会追随第63联队的小鬼子而去,相信到了地府,福荣真平大佐一定会发扬日军的优良传统,对着濑谷少将的老脸狠狠的来上那么几下。

    “哎呦呵…狗东西...你也跟着下来了?来来来....我们好好唠唠!”

    (也不知道咱们地下收不收这些畜生)

    严格来说,整个濑谷支队除了极少数的漏网之鱼外,已经成建制地被彻底歼灭。

    一个老兵颤抖着点燃一支香烟,深深吸了一口。在他脚边,躺着几具日军的尸体,其中一具还死死攥着一面烧焦的旭日旗。老兵抬脚碾了碾那面旗帜,浑浊的泪水顺着他沟壑纵横的脸庞滚落。

    "弟兄们!"

    他对着虚空举起烟卷。

    "咱们赢了。"

    台儿庄大捷的消息如同燎原之火,迅速传遍华夏大地。

    自"七七事变"以来,整个华夏民族已承受了太多苦难。淞沪会战的血肉磨坊、金陵陷落的至暗时刻、徐州战局的岌岌可危……无数国人攥紧报纸的手都在在颤抖,耳畔传来的总是"我军失利""战略撤退"的苦涩字眼。在那些日子里,虽然大家还在继续游行、继续捐款、捐物支援前线。但已经有了一丝质疑的声音出现。

    "我们……真的能赢吗?"

    而今天,台儿庄的枪声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

    “我们........能赢!”

    在武汉,报童挥舞着油墨未干的《大公报》,声嘶力竭地喊着号外:

    "号外!号外!台儿庄大捷!我华夏军队全歼日军濑谷支队,重创日军第10师团!"

    报童稚嫩的嗓音穿透晨雾,在石板路上回荡。一个穿长衫的教书先生猛地刹住脚步,眼镜后的双眼瞪得滚圆。他颤抖着掏出钱包,竟把里面所有的铜板和纸钞一股脑塞给报童,夺过一摞报纸就看了起来,没多久便高声大笑:

    “痛快,痛快啊!诸位!我军在台儿庄........."

    话音未落,周围已呼啦啦围上来几十号人。穿西装的银行职员挤掉了礼帽,黄包车夫扔下车把,连巡街的警察都凑了过来,警棍在腰间晃荡。

    "念啊!你个老登怎么还卡住了,倒是快念啊!"

    人群里有人急得直跺脚。教书先生深吸一口气,声音陡然拔高:

    "我第五战区血战旬月,全歼日军精锐濑谷支队一万余人!缴获无数........."

    "老天爷啊!"

    一个裹着头巾的老太太突然跪倒在地,枯瘦的双手合十向天。

    "菩萨显灵了!我儿在徐州当兵......"

    她哽咽着说不下去,周围人却都懂,这场胜利,意味着多少儿子、丈夫、父亲能活着回家。

    在茶馆,说书人惊堂木拍得震天响。

    "列位看官!"

    说书人洪亮的嗓音压过满堂嘈杂。

    "且说那台儿庄一战,我军将士杀得小鬼子那是一个屁滚尿流!"

    他猛地站起身,枯瘦的手臂一挥,仿佛正握着刺刀冲锋:

    "那鬼子兵前脚刚冲上城墙,后脚就被咱们的机枪扫成了筛子,尸体堆得比城墙垛口还高!"

    "好~~!"

    满堂爆喝,茶碗砸在桌上哐当作响。

    "再说那敢死队!三十条好汉冲进敌阵,大刀片子抡得跟旋风似的!砍得小鬼子脑袋满地滚,血溅得比屋檐还高!"

    他猛地一拍桌子,"有个鬼子军官还想拔刀顽抗,结果被咱们的弟兄一脚踹翻,刺刀往下一扎~~~"

    "噗嗤!"

    台下几个茶客不约而同地模仿着刺刀入肉的声音。

    说书人咧嘴一笑,露出几颗黄牙:

    "那鬼子官儿临死前还尿了一裤子,骚气熏得咱们弟兄直捂鼻子!"

    "哈哈哈!"

    满堂哄笑,穿长衫的账房先生笑得直抹眼泪,几个粗布短打的脚夫更是拍着大腿叫好。角落里,两个穿学生装的年轻人激动得满脸通红,拳头攥得咯吱响。

    "痛快!真他娘的痛快!"

    一个满脸络腮胡的壮汉猛地灌下一碗酒。

    "再来一段!"

    说书人眯起眼睛,压低嗓音:

    "最绝的是,打扫战场时,咱们在鬼子尸体堆里扒拉出来个装死的少佐,裤裆都湿透了,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嘴里还喊着'华夏大爷饶命'......"

    "呸!畜生也有今天!"

    茶馆里顿时骂声一片,茶碗、瓜子壳劈头盖脸往地上砸,仿佛那鬼子少佐就跪在眼前。跑堂的忙不迭地喊:

    "诸位爷悠着点!别砸了茶壶!"

    在码头上,一群扛包的苦力围成个圈,中间站着个十二三岁的半大小子。这孩子光着脚丫踩在麻袋上,正学着茶馆说书人的架势,手舞足蹈地比划着。

    "后来啊,那鬼子少佐跪着求饶,尿了一裤裆!"

    他捏着鼻子学日本话。

    “华夏大爷饶命',就这样式儿的!”

    苦力们哄然大笑。一个满脸褶子的老码头工抹着笑出来的眼泪,从裤腰里摸出两个铜板:

    "接着讲!讲得好爷再赏你!"

    "好嘞!"

    孩子一把接住铜板,塞进嘴里用牙咬了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要说那台儿庄城墙下啊,鬼子的尸体堆得..."

    远处汽笛长鸣,工头扯着嗓子骂人,可这会儿谁还顾得上干活?苦力们蹲的蹲,坐的坐,十几双粗糙的大手把小孩围在中间,就像捧着一颗希望的火种。

    在深宅大院里,穿旗袍的太太们攥着手帕啜泣。

    "听说了吗?"

    一位姨太太压低声音。

    "李军长家的公子......在台儿庄带突击队,牺牲前拉响了手榴弹......"

    满座寂然。突然,主座上的老夫人颤巍巍起身:

    "明日,我要给前线捐五百件棉衣。我三个儿子都死在东北,如今......总算有人替他们报仇了!"

    在烟馆,瘾君子支起了身子。

    "给......给我看看......"

    骨瘦如柴的老烟枪挣扎着爬出隔间,浑浊的眼珠死死盯着报纸头条。他干裂的嘴唇哆嗦着,突然发出一声怪笑:

    "好!好!杀得好!"

    他猛地抓起烟枪,却不是为了抽,而是狠狠砸在墙上:

    "狗日的小鬼子也有今天!"

    烟馆老板闻声赶来,刚要骂人,却见那瘾君子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从破棉袄里摸出几个铜板:

    "不抽了......老子今天......要买碗酒喝!"

    在街头,几个披头散发的妓女默默把卖身钱塞进了街角的募捐箱。

    在学堂,戴着圆框眼镜的教员突然站起身,用教鞭敲打着斑驳的黑板:

    "同学们!这就是证明,日寇并非不可战胜!"

    孩童们仰起脏兮兮的小脸,眼睛里第一次燃起希冀的火光。

    这场胜利,不仅仅是一座城池的得失,更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在血火中铮然挺立的宣言。

    那些曾被日军"三个月灭亡华夏"的狂言压得喘不过气的人们,此刻终于能挺直腰杆。田间劳作的老农放下锄头,对儿子念叨:

    "快去参军吧,咱队伍能打赢!"

    工厂里的工人默默加快生产速度,流水线上的子弹壳碰撞声,仿佛在应和着远方的冲锋号。连沦陷区的百姓也偷偷传唱起新编的歌谣:

    "台儿庄,英雄地,杀得倭寇哭爹娘……"

    希望,从未如此真实。

    当夕阳西沉,台儿庄的城墙上,一名士兵用刺刀在砖石上刻下深深的字痕:"华夏必胜"。在他身后,青天白日旗依旧高扬,残阳如血,将旗帜染得愈发鲜艳,仿佛那些长眠于此的英灵,正透过这面旗帜凝视着他们誓死守卫的山河。(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抗战之血肉熔炉不错,请把《抗战之血肉熔炉》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抗战之血肉熔炉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