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画展的邀请
深秋的雨丝斜斜地打在老年大学的玻璃窗上,形成一道道蜿蜒的水痕。王凤娟坐在画室里,正用细毛笔修补纺织女工系列的最后一幅画。画中的年轻女工站在领奖台上,胸前的大红花鲜艳得几乎要跃出纸面。
“王阿姨!“林教授匆匆推门而入,灰白的鬓角被雨水打湿,眼镜片上蒙着一层雾气,“好消息!市美术馆看到了您的纺织女工系列,想邀请您参加下个月的'城市记忆'主题画展!“
王凤娟的毛笔“啪嗒“掉在画纸上,溅起几滴墨点。她下意识地用手去擦,却把女工的脸抹花了一片。
“我...我不去。“她声音干涩,像许久未用的老门轴,“这些就是随便画画...“
林教授摘下眼镜擦了擦,露出那双总是含着笑意的眼睛:“美术馆的策展人说,您的画里有'时代洪流中个体生命的真实质感'。“他顿了顿,“他们愿意支付两千元参展费。“
王凤娟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围裙边。两千块,相当于她大半个月的退休金。她想起昨天在超市看到的进口颜料价格,又想起婷婷绘画班下学期的学费。
“我...我得问问儿子。“她最终说道,声音轻得几乎被雨声淹没。
2. 家庭的讨论
晚饭时分,王凤娟罕见地没有急着收拾碗筷。她坐在餐桌旁,看着李强给婷婷剥虾,周梅低头回工作邮件,手机屏幕的蓝光映在她疲惫的脸上。
“有个事...“王凤娟清了清嗓子,声音像一根绷紧的弦。
三双眼睛同时看向她。婷婷嘴角还沾着饭粒,大眼睛眨巴眨巴的。
“老年大学说...我的画能去美术馆展览。“王凤娟低头搅动着碗里的汤,“给钱。“
“哇!奶奶要当大画家啦!“婷婷兴奋地拍着桌子,差点打翻果汁。
李强放下筷子,眉头微蹙:“妈,您什么时候学的画画?“
“就这几个月...“王凤娟的声音越来越小。她突然意识到,虽然家里人都知道她去老年大学,却没人真正看过她的作品。
周梅合上手机,眼睛亮了起来:“妈,我能看看您的画吗?“
王凤娟局促地搓着手:“就...就几幅纺织厂的画...“
“纺织厂?“李强惊讶地挑眉,“您画那个做什么?“
王凤娟没有回答。她起身走向卧室,背影佝偻得像一张拉满的弓。片刻后,她捧着一叠画纸回来,小心翼翼地摊在餐桌上。
客厅陷入一种奇异的沉默。李强盯着那幅领奖台的画,喉结上下滚动。周梅的手指轻轻抚过画中年轻女工的笑脸,像是在触碰一个遥远的梦境。
“妈...“李强的声音有些哽咽,“这是您?“
王凤娟别过脸去,看向窗外。雨已经停了,夜色中的小区路灯像一串朦胧的珍珠。
“参展吧。“周梅突然说,声音坚定,“我帮您联系媒体。“
3. 记者的来访
周六上午,阳光出奇地好。王凤娟穿上了那件压箱底的藏青色旗袍——二十年前李强结婚时做的,现在腰身已经宽松了许多。她对着镜子把白发挽成髻,别上那枚“三八红旗手“奖章。
门铃响起时,她的心跳快得几乎要蹦出胸口。门口站着周梅和一位年轻女记者,后者穿着时髦的牛仔外套,胸前挂着记者证。
“王阿姨您好!我是《城市日报》的记者苏雯。“女记者热情地伸出手,“您的故事太感人了!“
王凤娟僵硬地握了握那只涂着粉色甲油的手,手心全是汗。客厅里,李强正陪着婷婷搭积木,见到记者进来,立刻拘谨地站了起来。
“这位就是您儿子吧?“苏雯眼睛一亮,“听说您为了抚养他放弃了事业?“
王凤娟的呼吸一滞。这个问题像一把钝刀,突然捅进她心里最柔软的部分。她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
“我婆婆当年是纺织厂的技术标兵。“周梅适时地插话,递给她一杯茶,“她的故事代表了整整一代职业女性的困境。“
苏雯飞快地记着笔记,相机闪光灯不断亮起。王凤娟坐在沙发边缘,双手紧握放在膝上,感觉像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标本。
“能看看您的画作吗?“记者期待地问。
王凤娟机械地点点头,李强赶紧去卧室取画。当那些纺织女工的画作在茶几上铺开时,苏雯发出一声惊叹。
“天哪!这构图,这用色...王阿姨,您真的没学过美术吗?“
王凤娟摇摇头,目光落在画中那个年轻的自己身上。奇怪的是,此刻她想起的不是领奖台的荣光,而是辞职那天车间主任说的话:“王凤娟,女人终究要以家庭为重。“
“您后悔吗?“苏雯突然问,“如果当年坚持工作,现在可能是纺织行业的老专家了。“
客厅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李强猛地抬头,脸色煞白。周梅握紧了婆婆的手,感受到那粗糙的皮肤下传来的颤抖。
“后悔...“王凤娟的声音轻得像一片落叶,“后悔没早点拿起画笔。“
4. 报道的发酵
周一的《城市日报》用了整个版面报道王凤娟的故事。标题是《纺织女工到银发画家:被时代遗忘的才华》。配图是她站在画作前的照片,那枚奖章在闪光灯下闪闪发光。
王凤娟买菜回来时,发现小区里几个老太太正围着公告栏指指点点。见她走近,张桂兰阴阳怪气地说:“哎哟,我们小区出名人了!“
王凤娟紧了紧手中的菜篮,没有理会。但当她经过时,却听见张桂兰压低声音对旁人说:“装什么清高,当年还不是靠生儿子才能在婆家站稳脚跟...“
这句话像一根针,狠狠扎进王凤娟心里。她加快脚步,却在拐角处撞上了对门的林阿姨。
“凤娟姐!“林阿姨兴奋地挥舞着报纸,“你上报了!我女儿说网上都在转发你的故事!“
王凤娟茫然地接过手机,屏幕上显示着一条热门微博:“泪目!老一辈女性被埋没的才华...#女性力量#“配图正是她的画作和报道。
回到家,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老年大学、妇联、甚至电视台都打来电话,邀请她参加节目、讲座、画展。王凤娟坐在电话旁,像个迷路的孩子,直到周梅下班回来。
“妈,您没事吧?“周梅放下公文包,担忧地看着呆坐的婆婆。
王凤娟抬起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疲惫:“我...我就是画了几张画...“
周梅蹲下身,握住婆婆的手:“您知道吗?您的故事给了很多年轻女性勇气。我公司里那些纠结生育与事业的女孩,都说要以您为榜样。“
王凤娟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她从未想过,自己平凡的一生,竟能成为别人的“榜样“。
5. 镜头的考验
周五晚上,市电视台的采访车开进了小区。王凤娟穿着周梅给她新买的绛红色外套,坐在客厅沙发上,面对着黑洞洞的摄像机镜头。
“王阿姨,您能对着镜头,给现在的年轻女性说几句话吗?“女主持人甜美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王凤娟的手心沁出冷汗。她环顾四周——李强抱着婷婷站在摄影师身后,周梅在厨房准备果盘,所有人都期待地看着她。
“我...“她的声音干涩,“我就是个普通老太太...“
“说说您的画吧。“周梅轻声提醒,递给她一杯温水。
王凤娟低头看着杯中晃动的倒影,突然想起那个站在纺织机前的年轻自己。她抬起头,直视镜头:
“我画这些,不是为了诉苦...“她的声音渐渐坚定,“是想告诉所有女人,不管什么年纪,都不要忘记自己是谁。“
客厅里安静得能听见时钟的滴答声。女主持人眼眶微红,摄影师比了个大拇指。
窗外,秋夜的星空格外明亮。王凤娟看着玻璃上反射的自己——白发,皱纹,佝偻的背,但眼神却像画中那个二十岁的女工一样,闪烁着倔强的光。(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