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如何指挥部队作战?

    虽然众人对莫林的出现感到惊讶,但毕竟都是前来进修的未来校官。

    不管是因为遵守战争学院纪律还是他们本就具备的沉稳,都让他们压住了自身的好奇心,只是偶尔还有些小声的讨论。

    不过随着教员的进入,大阶梯教室内原本有些嘈杂的讨论声瞬间消失,所有学员都挺直了腰板,坐得笔直。

    莫林也收回了思绪,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讲台上。

    走上讲台的是一位身着将军制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人。

    他便是萨克森战争学院的副院长,霍恩多夫将军——他负责《帝国军事传统》这门课程的教学。

    霍恩多夫将军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学员,那双深邃的眼眸里,沉淀着岁月和战争的痕迹。

    “先生们,今天我们将继续回顾帝国近几十年来,那些足以载入史册的辉煌胜利.”

    莫林注意到,当霍恩多夫将军说出‘辉煌胜利’这几个词时,在场的不少学员脸上,都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与向往。

    课程很快开始。

    霍恩多夫将军从帝国与奥地利帝国争夺大陆霸权的萨奥战争讲起,一直讲到不久前结束的,彻底奠定萨克森帝国作为欧罗巴第一陆军强国地位的萨高战争。

    他的授课风格沉稳而富有激情,尤其是在讲到萨高战争中那场决定性的色当战役时,整个人的情绪都变得高昂起来。

    “先生们,请记住色当战役的精髓!”

    霍恩多夫将军用教鞭重重地敲击着地图上,那个代表着萨克森军主力的巨大箭头。

    “完美的侧翼包抄!以及我们无畏的步兵,用刺刀发起的决定性冲锋!”

    “这,就是我们萨克森陆军克敌制胜的永恒信条!是需要你们每一个人,都牢牢刻在骨子里的战争艺术!”

    讲台下,学员们听得热血沸腾,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场波澜壮阔的战役之中,正跟随着前辈的脚步,向着敌人的阵地发起冲锋。

    然而,坐在角落里的莫林,眉头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他承认,侧翼包抄和刺刀冲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战术。

    但将其奉为‘永恒经典’的教条,这就有点问题了。

    他想起了自己在塞维利亚外围经历的第一场战斗。

    面对王国军装备的维克斯重机枪,任何形式的密集队形冲锋,都和集体自杀没什么区别。

    所谓的刺刀冲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根本没有机会冲到对手机枪阵地的面前。

    不过课程中,倒也有学员就一些新式武器提出了问题。

    “将军,请问您如何看待重机枪和管退式速射炮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

    一名学员站起来提问。

    霍恩多夫将军赞许地点了点头,似乎很满意有人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很好的问题。”

    他放下教鞭,开口解释。

    “重机枪,毫无疑问是一种威力强大的防御性武器.它密集的火力,可以有效地压制敌方的步兵,为我们自己的步兵浪潮创造更好的冲锋条件。”

    “而速射炮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炮兵的火力持续性。”

    霍恩多夫将军接着说。

    “它能以更快的速度,摧毁敌方的防御工事,为我们的刺刀冲锋扫清最后的障碍。”

    听到这里,莫林基本明白了。

    无论是教员还是学员,他们对于这些划时代新装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如何让它们更好地为传统的步兵浪潮‘保驾护航’上。

    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些新装备的出现,将彻底颠覆整个战争的形态。

    未来的战场,在短时间内确实还是步兵的舞台,而这个舞台和绞肉机没什么区别。

    继续采用古板战术,只会让这个‘绞肉机’绞得更快些罢了。

    一堂课下来,莫林的心情有些沉重。

    他清楚地意识到,萨克森战争学院的军事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当然,他也理解这其中的难处。

    一个庞大的军事体系,想要进行彻底的革新,其难度不亚于发动一场革命。

    这其中必然会伴随着无数新旧思想的冲突,以及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

    而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接下来的日子,莫林的生活变得异常规律且充实。

    每天天不亮,他就得起床赶往战争学院,开始一天的‘蹭课’之旅。

    上午的课程结束后,他又得马不停蹄地赶回德累斯顿郊外的教导突击营驻地。

    在这里,他不仅要处理营里大大小小的事务,还要以身作则跟着全营的士兵们一同参加下午的高强度体能训练。

    如果晚上战争学院有为他安排的补习课程,他还得在晚饭后再次返回学院。

    如果没有,他才能获得片刻的喘息,留在驻地或者返回庄园休息。

    陆军部在这一点上倒是给了他极大的便利,特许他不需要像其他学员一样,必须住在学院的宿舍里。

    而每晚当身体陷入沉睡时,他的精神也并未停歇,而是在系统的辅助下,继续进行着法术的学习。

    每一天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浪费的空隙。

    这也让莫林想起了穿越前看过的一部名为《人生切割术》的剧集。

    他当时还在想,这个剧里面负责上班的‘公司人格’,在无缝上下班的情况下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没想到现在他倒是差不多也体验到了

    而在教导突击营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适应性训练后,营区里那四条完工的400米障碍跑场地,也终于迎来了它们的第一次正式‘检阅’。

    全营以排为单位,组织了一场全营级别的摸底测试。

    测试开始前,莫林站在起点线旁,看着那些既兴奋又紧张的士兵们,心里其实也没抱太大希望。

    毕竟,这个训练科目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测试的结果,也确实不出他的所料。

    一个坏消息是,全营上千号人,没有任何一个排的平均成绩,能够接近他自己之前跑出的那个‘状态不好’的成绩。

    更不用说达到他定下的,那个对眼下士兵来说有些变态的2分30秒及格线了。

    不过,也有好消息。

    由他带来的老1连,以及那些从各个猎兵部队抽调来的精兵组成的连队,他们的平均成绩离自己的差距已经不算大了,再多练练一段时间还能提高。

    这些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老兵,和常年在山林中打滚的猎兵,在体能和意志力上,确实有着天然的优势。

    测试中成绩最差的,不出所料的是由原禁卫军士兵组成的那个连。

    他们的平均成绩,比其他几个连队,足足慢了快10秒。

    这个结果,让包括连长在内的所有禁卫军士兵,都感到脸上火辣辣的。

    他们可是皇家禁卫军!是帝国陆军的脸面!

    怎么能在一项基础的体能训练上,输给那些茨维考乡下来的泥腿子和巴伐利亚山里的野人?

    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失败。

    测试结束的当天下午,莫林就看到那个禁卫军连队的士兵们,在连长的带领下,放弃了休息时间,主动开始了加练。

    训练场上,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那些障碍物,汗水湿透了军装,喉咙里发出野兽般的嘶吼。

    对于营里出现的这种良性竞争氛围,莫林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不过他也向克拉斯特提出了几个细节上的问题。

    最明显的,就是很多士兵在折返后跳进壕沟爬上来的过程中,会有偷懒的情况,在跳下去的同时也直接攀到了对面。

    莫林对这种行为并不陌生,毕竟他以前也这么干过。

    所以他也给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

    “那个壕沟底下垫好木板,然后倒点水下去,跑完的一律检查鞋子上有没有打湿。”

    克莱斯特和曼施坦因在边上听得‘肃然起敬’。

    同时心里也在疑惑,营长明明年纪不大,怎么心这么黑啊?

    另一边,在战争学院的学习,虽然让莫林对帝国陆军高层——尤其是总参谋部不注重基层战术而感到忧虑。

    但他也必须承认,抛开这些不谈,学院里教的东西确实都是实打实的干货。

    尤其是《战役学》、《战术学》以及《军事后勤学》这几门核心课程。

    对于莫林来说,连排级的指挥作战,他已经通过实战掌握得七七八八了。

    但在战争学院,他所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营的指挥。

    同时还有更高层级的师、军乃至集团军规模的战役指挥和战术运用。

    这不仅仅是为了战争学院的学员们未来晋升校官,推开更高层级大门后做准备。

    更重要的是,只有深刻理解了上级指挥官的战役企图和全局部署。

    这些指挥官们才能在未来的战斗中,更有效地组织和运用自己手中的营级单位,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而在这些课程中,让莫林感觉收获最大的,则他之前缺少学习的《军事后勤学》。

    在这门课上,他系统地学习了一个营级单位的完整物资运转流程。

    如何精确计算部队在不同强度战斗中的弹药、食物、饮水和药品的消耗量?

    如何高效地管理和指挥营属的辎重队?

    如何与上级的团、师级后勤单位进行有效的协调与沟通,确保自己部队的补给线时刻保持畅通?

    这一整套后勤保障的知识学下来,让莫林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确实还有太多需要补课的地方。

    尤其是在部队通信和后勤保障这两个领域,与他穿越前在军校里学到的现代化体系,有着天壤之别。

    他必须忘掉那些便捷的无线电台和卫星电话.

    然后重新学习如何在这个时代,合理地运用传令兵、有线电话电报、信鸽,甚至是信号弹,来向不同的目标传递不同密级的消息。

    他也必须忘掉那些由卡车和火车组成的大规模辎重部队,重新学习如何指挥一支‘骡马化’的后勤部队,来保障前线士兵的各项补给。

    总结下来,上级指挥官地图上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命XX步兵师,向XX区域发起进攻”。

    但在实际执行时,作为这支部队的指挥官,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是有些‘小复杂’的。

    一个满编的步兵师,在强行军状态下,一昼夜能推进多少公里?

    途中人与马匹的日常消耗,又是多少?

    根据预定的攻击距离,师属的辎重部队,需要提前囤积多少吨的食物、饲料和弹药?

    走完这一段漫长的路程后,全师还能有多少士兵可以立刻投入战斗?

    非战斗减员的情况是否在可控范围之内?

    为整个师补充一次弹药和给养,需要花费多长的时间?期间会不会被敌人抓住机会偷袭?

    师属的骑兵侦察部队,应该前出到多远的距离,才能有效地保证主力部队的侧翼和后方安全?

    在行军过程中,应该如何与侧翼的友军部队保持适当的距离和通信联络?

    在方圆二十公里的作战区域内,哪一片地形最适合全师展开战斗队形,或是设立防御阵地?

    师属炮兵旅的观察哨和通讯兵,能否跟得上步兵主力的推进速度?

    在部队前进的道路上,有哪些关键的桥梁、渡口和隘口,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提前控制的?

    如果遭遇到河流的阻挡,如何联系集团军属筑垒兵,而他们又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架设起一座,足以让野战炮和满载的辎重马车通过的浮桥?

    而当这些宏观的战役问题,被层层分解,细化到莫林所指挥的营级单位时。

    又会演变成更多更琐碎且具体的细节问题。

    在学习这些全新的知识时,莫林展现出了惊人的速度。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觉醒成为施法者后,智力和记忆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他更现代化的思维方式,让他能够更快地理解这些看似复杂问题的本质,并举一反三,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在最初的这段学习过程中,莫林表现得十分低调。

    他每天都认真地听讲,仔细地做着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会虚心地向教员或者身边的同学请教。

    他的表现,看起来和一个普通的、勤奋好学的学员没什么两样。

    更没有在课堂上发表任何惊世骇俗的言论,也没有展现出任何与众不同的地方。

    渐渐地,周围的学员和教员们,对这个顶着‘战争英雄’光环到处插班的年轻人,也就不再有那么多的关注了。

    直到,一次兵棋推演课的到来。(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堑壕大栓与魔法不错,请把《堑壕大栓与魔法》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堑壕大栓与魔法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