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国一案的尘埃落定,如同在铁路局这潭深水中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未平。有人拍手称快,有人噤若寒蝉,更多的人则是对那位年轻的运输处长投去了全新的目光。陈锋用一场干净利落的胜利,宣告了一个旧有秩序的终结,也奠定了自己不容撼动的权威。
运输处的工作并未因这场风波而停滞,反而在陈锋的掌舵下,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走得越发稳健有力。清河编组站试点的成功经验,已化作一本本详实的作业手册,下发至全局各个编组站。起初还有段站抱怨“麻烦”、“不习惯”,但当压缩的作业时间、降低的事故苗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率和奖金时,抵触情绪便迅速被真香定律取代。调度所的标准化流程也逐渐深入人心,以往那种凭经验、拍脑袋的指挥方式少了,代之而起的是基于数据和规章的精准决策。运输处这台庞大的机器,正在被注入一种名为“科学管理”的新活力。
陈锋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的目光投向了更远处。七六年末,政治气候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拨乱反正”、“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最强音。陈锋敏锐地意识到,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即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运能不足、技术落后,将是未来面临的主要矛盾。
他在运输处处长任上的第一次全局年度工作计划会上,拿出了一份让所有与会者侧目的报告。报告没有泛泛而谈,而是用大量数据分析了全局客货运量的增长趋势、主要干线通过能力的饱和状况、以及现有技术装备水平与未来发展需求的巨大差距。然后,他提出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设想:着手研究并规划全局运输能力的系统性提升方案,重点包括关键干线扩能改造可行性研究、新型机车车辆引进的初步论证、以及运营组织模式的现代化探索。
这个设想,远远超出了一个运输处长常规的职责范围,涉及计划、基建、工业等多个部门,甚至需要部里的支持。会场一时寂静,几位老资格的处长交换着眼神,有的惊讶,有的不以为然,觉得这个年轻人步子迈得太大、太急了。
主管运输的副局长沉吟片刻,问道:“陈锋同志,你的想法很有魄力。但这些问题牵涉甚广,资金、技术、外部环境都是未知数,你觉得从我们运输处角度,当前能做什么?”
陈锋显然有备而来,从容应答:“局长,我们不做超出权限的事。运输处当前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是‘摸清家底,提出需求’。我们可以组织力量,更精准地预测未来三到五年的客货运量,找出运能瓶颈的具体点和紧张程度,为计划部门的规划和基建部门的改造,提供最坚实的数据支撑。同时,我们可以开始小范围的技术储备和人员培训,比如,是否可以选派少量业务骨干,跟踪学习外国铁路的先进运营管理经验?是否可以与科研单位合作,对某些关键技术进行先期研究?这些工作,不需要太大投入,但能为未来的大发展做好铺垫。”
他这番话,既展现了宏大的视野,又落点于运输处的本职,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副局长听完,缓缓点头:“未雨绸缪,主动作为。这个思路是对的。可以考虑先搞个内部研究小组,把基础工作做起来。”
会议结束后,陈锋的名字再次成为局里热议的焦点。这一次,不再是关于斗争或危机处理,而是关于远见和魄力。一些原本对他升迁速度心存疑虑的老同志,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年轻人的脑子里,装的不只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带着局里的初步认可,陈锋回到运输处,立刻着手落实。他成立了一个由技术科、计划科骨干组成的“运输发展研究小组”,亲自担任组长,指定那位能力不错、已逐渐向他靠拢的副处长老李具体负责。小组的任务就是啃硬骨头:建立更精准的运量预测模型,分析主要干线能力瓶颈,搜集国内外铁路技术发展动态。
工作推进起来并不容易,缺乏资料,缺乏经验,但陈锋给小组定下的基调是“不怕慢,就怕站;不怕错,就怕不敢想”。他鼓励大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营造了一种难得的钻研氛围。
就在陈锋为运输处的长远发展殚精竭虑时,四合院里,时光也在悄然改变着每一个人。许大茂彻底偃旗息鼓,在轧钢厂广播站当他的播音员,见了陈锋老远就绕道走,再没了往日的嚣张。傻柱还是那个傻柱,仗义、嘴臭,但似乎也认了命,跟秦淮茹之间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在生活的重压下,变得更像是一种相依为命的默契。秦淮茹苍老了许多,眼神里的算计淡了,多了几分认命的麻木,只在提到劳教所的棒梗时,才会闪过一丝泪光。阎埠贵依旧算计着他的小日子,但对陈锋已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刘海中试图重拾“二大爷”的权威,却发现院里的人心早已散了,没人再真把他当回事。
七七年春节,院子里比往年更冷清了些。陈锋在年三十下午才回到院里,手里提着单位发的几斤带鱼和一瓶香油。他给聋老太太送了一条带鱼,换来老人几句含糊的祝福。至于其他人家,他没有任何表示,也没人敢上门来讨要什么。
夜幕降临,稀稀落落的鞭炮声响起。陈锋在自己冷清的小屋里,就着一碟花生米,独自喝着劣质的白酒。窗外是别人家的团圆和热闹,窗内是他一个人的孤寂与清醒。他想起穿越之初的茫然,想起跑车时的艰辛,想起四合院里的鸡飞狗跳,想起职场上的明争暗斗……这一切,都像电影般在脑海中闪过。
如今,他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看到了更远的风景,但也感受到了更重的责任和更深的孤独。他失去了很多寻常的烟火气,却赢得了一片可以施展抱负的天地。
酒意微醺,他拿起桌上那份《关于全局运输能力长期发展的初步思考》的草稿,目光变得坚定。个人的得失悲欢,在这时代洪流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他能做的,就是握紧手中的舵,在这大潮涌动的时代,做一个立于潮头的弄潮儿。
他放下稿纸,吹熄了煤油灯。黑暗中,只有炉火映照着他坚毅的侧脸。明天,还有更多的工作在等着他。铁路的春天,快要来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