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岁月回甘,长日子里的新滋味

    (一)学堂里的“老故事”

    河南的格物学堂分校,下课铃刚响,孩子们就围着张老汉不肯走。老汉今年六十八,是村里活得最久的人,脸上的皱纹里藏着三十年的故事——从当年吃不饱饭啃树皮,到现在顿顿有玉米饼;从瘟疫来了只能等死,到如今家家备着防疫皂;从见了官就发抖,到敢去商事公所讨说法。

    “张爷爷,您再讲讲‘老规矩’呗!”扎羊角辫的妞妞扯着他的衣角,手里还攥着本《新学启蒙》,“先生说您见过没水车的时候,种地全靠天?”

    张老汉蹲在学堂的玉米苗旁,烟袋锅子在鞋底敲了敲:“那时候啊,天旱得地里裂口子,就只能烧香求雨,求不来就眼睁睁看着苗枯死。后来来了群‘怪人’(说的是刚穿越的陈默他们),带着图纸建水车,刚开始谁信啊?都说那铁疙瘩转起来要招雷劈……”

    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有人指着课本上的“玉米种植图”:“那您见过玉米没?我娘说这是‘救命粮’,比麦子能扛饿。”

    “头回见玉米苗,以为是野草呢!”老汉笑出满脸褶子,“赵大人(赵磊)带着人挨家挨户教种,说‘这玩意儿能在坡上长’。我家那二亩坡地,以前收的麦够吃仨月,现在种玉米,够吃半年还能酿酒——这就是‘新规矩’比老规矩强的地方,不看老天爷脸色,看自己的手。”

    上课铃响时,先生笑着走来:“张爷爷讲的,就是最好的‘历史课’。你们学的算术、格物,都是为了让以后的孩子,听你们讲‘更厉害的新规矩’。”

    孩子们跑回教室时,张老汉望着学堂墙上的“寿命曲线”——从他年轻时的“人均四十”,到现在的“人均五十”,再到孩子们将来可能的“人均六十”。他摸了摸自己的老骨头,突然觉得,活得久真好,能看着野草变庄稼,能看着铁疙瘩转出水,能看着娃娃们眼里的光,比当年自己见过的任何星星都亮。

    (二)集市上的“新营生”

    京城的集市多了个新摊子,摊主是个五十岁的寡妇李婶,专卖“养生小食”:枸杞玉米糕、百合莲子羹、薄荷凉茶,摊子前摆着林薇画的“食疗图”,标着“安神”“润肺”“解暑”。

    “李婶,给俺来两块玉米糕!”挑着菜担的王二柱笑着说,“俺娘最近总失眠,吃你这糕管用不?”

    李婶麻利地用纸包好糕点:“管用!里面加了酸枣仁,太医院的方子,俺闺女在格物学堂学的配法。前阵子张屠户他爹吃了半月,现在能半夜起来喂猪了!”

    摊子旁围着群老头老太,手里捏着“健康书”互相讨论:“这上面说‘饭后走百步’,咱天天逛集市,不就等于走百步?”“我家那口子不爱喝药,我就把黄芪泡在玉米酒里,他倒爱喝了……”

    角落里,个穿长衫的年轻郎中正在给人“免费诊脉”,他是王老先生的徒弟,带着林薇设计的“简易听诊器”(用竹筒和薄膜做的),听着患者的心跳说:“您这是劳累过度,不是大病,少扛点重活,多吃点海带补补——别总想着喝人参汤,家常饭里有药效。”

    李婶看着这热闹劲儿,想起十年前自己守寡时的难——男人病死了,没钱治,差点跟着去。现在好了,看病有惠民医馆,挣钱有新营生,连老头老太都懂“养生”了。她吆喝着“新熬的薄荷茶”,声音里带着笑,比任何时候都亮堂。

    (三)暖阁里的“慢时光”

    暖阁的炭火烧得不旺,刚好能驱散暮春的微凉。陈默翻着各地送来的“新事记”:保定府的老农开始用“体温计”给牲口量体温,苏州府的染坊都配上了“口罩”,西域的牧民学会了用“过滤器”处理雪水……

    “你看这个,”苏晴笑着递来张画,是个孩童画的“全家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挤在起,标注着“爷爷六十八岁,奶奶六十五岁,爹娘三十岁,我五岁”,“以前谁家全家福能有这么多老人?现在寻常百姓家,四世同堂都不稀奇了。”

    林薇正在绣“百寿图”,上面绣着各族老人的笑脸:汉族的张老汉、波斯的老匠人、南洋的部落首领,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样东西——玉米、粮票、格物仪器,背景是轮圆月。“寿命长了,就有更多时间琢磨事,”她指着绣图,“波斯老匠人改良了织布机,南洋首领学会了种水稻,都是‘老经验’加‘新格物’,比咱们单打独斗强。”

    赵磊算着“养老账”:“现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多了,得建‘养老院’,让他们能教年轻人种庄稼、讲故事,也算‘老有所用’。格物学堂的学子说,还能让老人试新研发的‘助行器’(用木头做的简易拐杖,带滑轮),这叫‘互相帮衬’。”

    秦虎刚从军营回来,带回包西域的“还阳草”:“老牧民说这草能提神,我让医官配了方子,给守夜的士兵当‘清醒药’。他们说‘将军,等俺们老了,也去养老院教娃娃们射箭’——你看,这日子就像个圈,年轻人护着老的,老的帮着小的,转得越来越顺。”

    暖阁外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他们走过的三十年——有急风骤雨的日子,有小心翼翼的试探,有热热闹闹的革新,也有现在这样,能慢慢品的回甘。

    陈默看着铜镜里自己的白发,突然不觉得老了。因为他知道,这白发里藏着玉米的香、水车的响、织锦的暖、军械的锋,藏着无数人长出来的日子,藏着“花好月圆”最实在的滋味——不是一瞬间的圆满,是岁月慢慢熬出来的甜,能让每个活着的人,都咂摸出点盼头,都想再往前多走几步,看看更圆的月亮。

    夜色渐深,李婶的养生摊收了,张老汉在学堂门口哼起了小调,孩子们在梦里数着明天要学的新规矩。暖阁里的四人还在聊着,窗外的月光落在“百寿图”上,把那些皱纹里的笑,都镀上了层温柔的银——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变化”,让长日子有滋味,让老故事有听众,让花好月圆,能在时光里,慢慢酿出更浓的香。(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花好越圆不错,请把《花好越圆》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花好越圆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