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越步不停,圆的新刻度

    (一)铁轨上的“越”痕

    河南的旷野上,铁轨在阳光下闪着冷光。沈知趴在铁轨旁,耳朵贴着铁条听远处的震动——蒸汽火车头正拖着十节车厢,沿着新铺的铁轨驶来,车轮与铁轨摩擦的“哐当”声,像在敲打着时代的鼓点。

    “时速五里!比蒸汽马车快一倍!”年轻学子举着计时器大喊,眼里的光比车头的煤火还亮。这铁轨是赵磊让人用“格物炼钢法”(加入锰元素增强硬度)造的,枕木浸过防腐油(林薇的配方),能抗住火车的重压。

    站在观礼台的陈默,看着火车头喷出的白雾在旷野上散开,突然想起三十年前第一次见马车的局促。那时他们连“粮票”都不敢大范围推广,而现在,钢铁铸就的轨道已经能横跨百里,把玉米、药材、布匹更快地送到需要的地方。

    “这铁轨,就是‘越’的脚印。”他对身边的赵磊说,“一步比一步稳,一步比一步远。”

    赵磊正核对着铁轨的造价账本:“每里铁轨用铁三百斤,比预想的省了一成。现在从开封到洛阳,以前马车要走三天,火车一天就能到,运费降了一半——这‘越’不光是快,还得值。”

    人群里的妞妞(如今已是太医院的女医官)抱着药箱,她要乘这趟火车去洛阳推广“新法接生”。“以前去洛阳得颠簸三天,有些急产的产妇等不及,”她摸着车厢壁上的扶手,“现在能当天到,能多救好几个孩子——这‘越’是能救命的。”

    火车鸣笛出发时,沈知的儿子(刚进格物学堂的少年)追着车尾跑,手里举着父亲画的“蒸汽火车进化图”:从最初的“铁疙瘩”,到现在的“多车厢”,再到未来的“双层车”。铁轨延伸的方向,正是他奔跑的方向,像在说:“越”的脚步,从来不止于一代人。

    (二)远洋的“越”帆

    印度洋的风浪里,大胤的“新越号”蒸汽帆船正劈波斩浪。船帆收起,蒸汽引擎“突突”作响,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在蓝天上画着线——这是秦虎团队造的第一艘“全蒸汽动力船”,不用等风,能自主控制航向,计划用三个月时间,完成“环球通商”的壮举。

    船长是王小五的儿子王洋,他手里的“格物海图”上,标着密密麻麻的“越点”:这里是改良的“ ***tant”(六分仪,更精准测纬度),那里是新发现的“洋流带”(能省三成燃料),最显眼的是条红色航线,从广州港出发,经非洲、美洲,最终回到起点。

    “爹,我们快到美洲东海岸了!”王洋在航海日志里写道,“这里的土著用可可豆换我们的玉米酒,他们说这酒比他们的‘奇恰酒’烈——不同的土地,长出不同的作物,却能酿出一样让人暖和的酒,这就是‘越’的意思吧?”

    船上的医官正在给水手们分“维生素丸”(林薇用浓缩果汁和蜂蜜做的,防坏血病)。这是从“远洋病”里总结的经验:以前水手出海常牙龈出血,现在知道是缺“维生素C”,靠这小药丸就能预防——这“越”,藏在对“为什么”的追问里。

    当“新越号”在美洲靠岸时,当地土著看着这不用风也能跑的船,以为是“神之舟”。王洋却跳上岸,递出玉米种子,又接过对方的可可豆,用“万国通商语”(混合了汉语、波斯语、土著语的简化交流语)说:“不是神,是‘格物’,是大家一起往前走的‘越’。”

    帆船上的“胤”字旗在异域的风里招展,旁边很快升起了土著的图腾旗。两种旗帜在桅杆上并排飘扬,像在给这跨越重洋的“越”,立下新的坐标。

    (三)暖阁里的“越”之心

    “新越号”传回的航海日志,和河南铁轨的通车报,同时摆在暖阁的案上。陈默翻着日志里的“环球见闻”:非洲的部落已经会用算盘记账,美洲的土著开始种玉米,欧洲的商人来广州港学习“蒸汽原理”……

    “这‘越’,从来不是咱们单独走。”他指着日志里的插图——不同肤色的人手拉手围着玉米囤,“是带着别人一起走,也跟着别人学,你帮我一步,我拉你一把,这步子才能迈得大,走得远。”

    苏晴正在整理“越年记”,把三十年来的大事件按时间排列:从“粮票推广”到“水车普及”,从“格物学堂重开”到“蒸汽火车通车”,从“织锦传信”到“环球通商”……每一页都贴着对应的物件:一张旧粮票、一片水车木片、一块蒸汽机零件、一粒异域的种子。

    “你看这‘越年记’,像不像一串脚印?”她笑着说,“有的深,有的浅,有的直,有的弯,但始终是往前的,没往后退过。”

    林薇的《全民健康书》加了“远洋篇”,记录着航海如何防“坏血病”、如何在异域识别可食用植物:“‘越’不仅是走得远,还得走得稳、走得健康。就像这书里的方子,既要治得了本土的病,也得防得住异域的疾。”

    秦虎带来了新铸的“越字勋章”,打算颁给沈知、王洋这些“越步者”。勋章上刻着个向前的箭头,箭头穿过一个圆,圆里是玉米、齿轮、船帆的图案。“这勋章不是给‘过去’的,是给‘未来’的,”他把勋章放在案上,“提醒大家,‘越’的脚步不能停,停了,‘花好’就会蔫,‘圆’就会瘪。”

    暖阁外的月光,今晚像条银色的路,从窗棂一直铺到远处的铁轨,铺向看不见的海岸。陈默看着案上的勋章,突然觉得这“越”字里,藏着他们四人最初的模样——四个迷茫的穿越者,凭着一股“往前试试”的劲,踏出了第一步,然后一步接一步,走出了现在的天地。

    “其实啊,”陈默给大家续上茶,“咱们最该感谢的,是这‘越’的本能——不满足于眼前的圆,总想着再大一点、再稳一点、再暖一点;不害怕陌生的路,总愿意再多走一步、再学一点、再试一点。”

    夜色渐深,沈知还在改火车的图纸,王洋在远洋的船上写着新的日志,而暖阁里的四人,正对着月光,轻轻哼起三十年前寒夜里互相打气的调子。调子没变,只是比当年多了些底气,多了些从容,多了些对“越”的笃定。

    花好越圆,这“越”字,终于成了比圆本身更动人的风景——因为圆有边界,而“越”,没有尽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花好越圆不错,请把《花好越圆》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花好越圆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