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剑起处 第八十九章 明理书院(1)

    卯时三刻,天光未澈,云深不知处。

    群山环抱之中,晨雾如一条条乳白色的巨蟒,缠绕着黛青的山峦,流连于深翠的谷壑。

    万籁尚未完全苏醒,只有不知名的早鸟,偶尔发出一两声清越的啼鸣,划破这近乎凝固的静谧。

    就在这片浓得化不开的雾霭深处,有一点灯火率先亮起,紧接着是第二点,第三点……星星点点,连缀成片,柔和而坚定地驱散着黎明前的黑暗。

    那是一座书院。白墙青瓦,飞檐斗拱,所有的建筑都依着山势,错落有致地铺陈开来,既不张扬,亦不逼仄,只是安然地坐落于此,与周遭的天地呼吸相融,仿佛它本身便是这山峦生长出来的一部分。

    匾额高悬,是四个筋骨嶙峋、却又透着温润之意的古字——“明理书院”。

    书院正门前的广场已然汇聚了不少人影。

    皆是青衫年少,最大的不过二十出头,最小的恐怕只有十五六。

    人人身着统一的月白色学子服,束发而立,身形挺拔如新生的竹。没有人交谈,甚至没有人左右顾盼,只有一种沉静而又蓬勃的气息,在他们之间无声地流淌。他们面向东方那尚未露出晨曦的天际,屏息凝神。

    今日是朔日,亦是明理书院一月一次的“晨谒”之期。

    新生陆明站在人群靠后的位置,身量在同龄人中不算高,面容尚带几分少年人的青涩,但一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如同浸在寒潭里的墨玉,澄澈中带着探究,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他能感觉到,脚下所立的青石广场,每一块石板都被岁月磨得温润,内里似乎蕴藏着某种难以言喻的沉稳力量,随着他的呼吸,微微脉动。空气里弥漫着山间草木的清气,以及一种更为缥缈的东西——像是陈年墨香,又像是古籍散出的微尘,还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仿佛檀香燃尽后的余韵。

    那是“文气”,或者说,“道韵”。陆明在心里默默想着。他来自一个偏远的小城,凭着一点不算顶尖的灵根和一股不肯服输的韧劲,才侥幸通过了书院那堪称严苛的考核。

    对于这座由当代儒圣、化神境大能颜青庐先生亲手创立的明理书院,他心中充满了敬畏与向往。

    忽然,一阵极轻微的钟声自书院深处传来。

    “铛——”

    钟声并不洪亮,却悠远绵长,仿佛不是敲击金属所致,而是直接响彻在每个人的神魂深处。广场上所有的学子,包括陆明在内,神情瞬间变得无比庄重,齐齐躬身,向着东方那空濛的云海,执弟子礼。

    钟声余韵未绝,一道身影,毫无征兆地出现在了广场前方的高台之上。

    没有人看清他是如何出现的,仿佛他本就站在那里,与那高台、与这山、与这片天地,浑然一体。

    那是一位青衫老者,须发皆白,面容清癯,身形略显消瘦。

    他站在那里,没有任何迫人的气势散发,甚至感觉不到丝毫灵力的波动,就像一位最寻常不过的乡村塾师。

    然而,当他那双平静如古井深潭的目光缓缓扫过台下众学子时,陆明只觉得浑身一轻,连日赶路的疲惫、初入陌生环境的忐忑、心底那点微末的自矜与不安,竟在这一瞥之下,如同被温水洗过一般,悄然消散。心神变得前所未有的宁静与通透。

    这便是儒圣,颜青庐。

    颜青庐并未开口说话,他只是静静地站着,目光掠过台下那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片刻后,他抬起右手,伸出食指,凌空虚划。

    指尖过处,并无光华闪耀,也无雷鸣风啸。但就在他指尖划动的轨迹上,虚空仿佛变成了一张无形的宣纸,一个古朴的篆文,随着他指尖的移动,被清晰地“书写”了出来。

    那是一个“礼”字。

    它并非由笔墨构成,也非灵力凝聚的光影,它更像是一种“理”,一种“道”,直接烙印在虚空,烙印在所有目睹者的心间。笔画圆融,结构端庄,每一笔都蕴含着说不清的规矩、法度与和谐。它静静地悬浮在那里,散发着温润而永恒的光芒。

    陆明屏住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个字。他感到自己的神魂,似乎正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去模仿,去体悟那个字的每一处转折,每一分意蕴。

    体内那丝微弱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灵力,竟不由自主地开始缓缓流转,循着某种玄奥的路径,变得异常温顺和驯服。

    脑海中,过往读过的那些关于“礼”的经义篇章,如同零散的珠玉,被一根无形的丝线串起,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

    原来,这就是“圣人传道,不言之教”。陆明心中震撼莫名。

    颜青庐书罢“礼”字,指尖再动。

    第二个字,“德”。

    笔势愈发厚重,带着山岳般的沉稳与承载。学子们只觉得肩头微微一沉,仿佛有无形的重量压下,并非压迫,而是一种敦促,一种砥砺。

    第三个字,“仁”。

    此字一出,一股温煦博大的气息弥漫开来,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许多学子脸上不自觉地流露出柔和之色,眼神变得明亮而纯净。

    第四个字,“理”。

    笔画最为繁复,结构最为严谨,光芒内敛,却仿佛蕴含着天地间最根本的秩序与法则。

    看到这个字,陆明感到自己的思绪变得异常清晰、敏锐,一些平日修行中百思不得其解的关窍,此刻竟隐隐有了松动的迹象。

    四个古篆,悬于虚空,光芒流转,交相辉映。礼、德、仁、理。它们不仅是文字,更是大道显化,是明理书院立院的根基。

    颜青庐负手而立,依旧沉默。但他的“讲学”已然开始。每一位学子,都沉浸在这无声的教诲之中,根据自己的资质、悟性与积累,汲取着不同的养分。

    不知过了多久,或许只是一炷香的时间,或许已是一个时辰。

    当天边第一缕晨曦终于刺破云层,金红色的光芒为云海镶上璀璨的滚边时,那四个悬浮的篆文,也如同完成了使命般,缓缓变淡,最终消散于无形,仿佛从未出现过。

    颜青庐的身影,也在晨光中渐渐模糊,直至消失。

    广场上,众学子依旧保持着躬身的姿势,良久,才陆续直起身来。没有人立刻离去,大多数人仍闭目凝神,回味着方才的收获。空气中,那股沉静而博大的道韵,久久不散。

    陆明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思索的光芒。他感觉自己的修为似乎精进了一丝,更重要的是,心境仿佛被洗涤过一般,对前路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如何?颜圣的‘晨谒’,可比得上你家中长辈的传功灌顶?”一个略带戏谑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陆明转头,看见一位身材高挑、面容俊朗的年轻学子,正笑吟吟地看着他。这人名叫陈淮,与他同期入院,性子活络,几天前便主动与陆明结识。

    “家祖不过是筑基修为,岂敢与颜圣相提并论。”陆明摇头苦笑,语气却并无自卑,“此种传道之法,闻所未闻,直指大道根本,非寻常功法传承可比。”

    “那是自然。”陈淮凑近了些,压低声音道,“颜圣他老人家早已是化神境的大能,据说离那虚无缥缈的合道境界,也只差半步。他创立的这明理书院,讲究的便是‘明心见性,格物致知’,与那些只知打坐练气、淬炼金丹的宗门,可是大不相同。”

    陆明点了点头,深以为然。他正是因为向往这种“道理”与“力量”并重的修行之路,才毅然选择前来。

    “走吧,陆师弟,‘晨谒’已毕,该去‘格物院’上早课了。”陈淮拍了拍陆明的肩膀,“今日是沈教习讲授《元气辩》,他可最是厌恶迟到的。”

    两人随着散去的人流,穿过广场,沿着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径,向书院深处走去。(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剑起青冥录不错,请把《剑起青冥录》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剑起青冥录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