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书院没了?

    柳教谕的书房依旧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只是老人眉宇间比往日多了几分疲惫和惋惜。

    听王明远说明来意后,柳教谕沉吟片刻,缓缓放下手中的茶杯,声音低沉:“明远啊,你来得正好。即便你不来,这两日,老夫也打算让人去寻你。”

    王明远心头微微一紧:“老师,可是有何要事?”

    柳教谕叹了口气,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手里的茶杯:“是关于长安书院的事。此次地龙翻身,波及甚广。书院……唉,那些老房子,多是前朝所建,此次损毁尤为严重。山长的居所直接塌了半边,好几位年迈的夫子也受了惊吓,一病不起……”

    王明远的心慢慢沉了下去:“老师,您的意思是……”

    “书院,今年怕是无法开课招收新生了。”柳教谕终于说出了这个残酷的事实,他看向王明远,眼中满是无奈,“经此一劫,修缮屋舍、安抚师生,千头万绪,没有大半年的功夫,难以恢复元气。便是勉强开了,师资力量也大打折扣,于你们这些亟待进学的秀才而言,并非好事。”

    王明远只觉得脑子里“嗡”的一声,仿佛有什么东西塌了。

    长安书院……他院试之后所有的规划,所有的期待,几乎都围绕着进入书院深造展开。

    他原本计划,从清水村返回府城后在长安书院就读,待年底第一批茯茶的分红到了,就在长安府城置业。

    买座小院,将家人全部接到府城,日后甚至全家定居在府城。

    张家在府城,自己府学的同窗也在府城,柳教谕也在府城,师父也在府城……

    可现在……书院没了?

    一股巨大的失落和茫然瞬间攫住了他。

    眼前甚至闪过一个荒诞的念头,脑子里响起前世听过的那首改编儿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天天不迟到,一拉线,快点跑,轰的一声……学校不见了?”

    这简直……前世小时候的梦想照进现实,荒谬得让人想哭。

    看着王明远瞬间苍白的脸色和失神的眼睛,柳教谕心中不忍,连忙温声安抚:“明远,莫要灰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长安书院虽好,但放眼天下,并非顶尖。以你之才,困于此地,反倒可惜。”

    他顿了顿,从书案抽屉里取出一封早已写好的信,递到王明远面前:

    “老夫为你修书一封,你可持此信,前往湘江府的岳麓书院,不久后正是今年的入学日子。

    你也知暻儿的父亲忝为岳麓书院经义科的副山长,我会告知于他,让他帮你安置好一切。

    岳麓学风鼎盛,远胜长安。你去了那里,方能海阔天空,真正施展你的抱负。”

    王明远接过那封沉甸甸的信,心中百感交集。

    感动于柳教谕为他筹谋之深,又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感到些许茫然。

    “教谕……”王明远喉头哽咽,起身深深一揖,“学生……何德何能,又一次受教谕如此厚恩!学生……惶恐!”

    柳教谕虚扶起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傻孩子,何须此言?你能成才,便是对老夫最好的报答。去了岳麓,切莫堕了为师与你师父的名头,好好读书,将来金榜题名,便是对我们最大的报答了。”

    离开柳教谕住处时,王明远的心情复杂难言。

    原本计划在府城安居读书、稳步科举的道路突然中断,取而代之的是一条通往更广阔天地却也更加未知的旅途。

    岳麓书院……湘江府……千里之遥。

    带着满腹心事,王明远又去拜见了师父崔知府。

    崔知府听闻长安书院的变故,倒并未显得太过惊讶,似乎早已收到风声,他对柳教谕安排王明远去岳麓书院深造的提议颇为赞同。

    “岳麓书院确是天下英才汇聚之地,你去那里,比在长安书院强多了。柳老头这步棋,走得对。”

    崔知府捻着短须,眼神复杂地看着王明远,

    “对了,你大师兄,就是为师的第一个弟子,如今刚好上任湘江府任五品通判,你去了应当是有机会可以见到他了。

    为师会修书一封与他,你到了那边,若有什么难处,皆可去寻他。安排住处、熟悉环境这些琐事,他也能帮衬一二。”

    王明远心中感激,再次拜谢:“多谢师父为学生筹谋!”

    崔知府摆摆手,示意他近前些。

    书房里只剩下师徒二人,灯火摇曳,映得崔知府的脸晦暗不明。

    “仲默,此地并无外人,为师有几句体己话要嘱咐你。”

    “师父请讲。”王明远神色一肃。

    “你家人此番机缘巧合,入了定国公的眼,福祸难料啊。”崔知府手指轻轻敲着桌面,“国公爷……自是国之栋梁,威望崇高。但正因其位高权重,身处漩涡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国公府……情形复杂。老国公戎马一生,威震边陲,旧部门生遍布军中。然而,天不佑程家,几位公子先后战死沙场,如今仅剩一位年幼的孙女养在京城老夫人身边……说是天家恩典,殊荣无限,但其中意味,你细品之。”

    王明远心中一震,脱口而出:“质子?”

    崔知府瞥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随即化为更深的凝重:“心里明白就好。不过也就是你我的猜测罢了,如今朝中军中,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国公府。老国公在,自是稳如泰山。可老人家年事已高,又连遭丧子之痛……许多人,是在等啊。”

    他叹了口气:“这潭水太深了。我等蝼蚁,卷入其中,身不由己。将来是福是祸,全看造化。你切记,谨言慎行,万事多思量,莫要轻易表态,更不可仗着这点渊源肆意妄为。攀高枝,固然能省却数十年奔波,但也可能……一步踏错,万劫不复。”

    王明远背脊微微发凉,深吸一口气,郑重道:“学生谨记师父教诲,绝不敢忘。”

    “明白就好。”崔知府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恢复了些许温和,“但也不必过于忧惧。世事无常,祸福难料。或许这也是你的造化。”

    带着师父沉甸甸的告诫和柳教谕的殷切期望,王明远回到了张家。

    回家后,就从狗娃口中得到了大夫的肯定答复,父亲的腿小心些就无大碍,只是路上需慢行。

    听到这个消息,王明远也松了口气。

    当晚饭桌上,他将要去岳麓书院读书的消息告诉了家人,气氛感觉又凝重了。

    果然,娘亲赵氏的第一反应就是担忧。

    “岳麓书院?那……那得多远啊?”赵氏饭都吃不下去了,愁容满面,“三郎,你去那么远的地方,人生地不熟的,生病了可咋办?想吃口家里的饭都难……”

    虎妞也嘟着嘴:“三哥,非得去那么远吗?府城读不了,咱附近州府就没有好书院了?”

    不过狗娃挺起胸膛,一脸“我已经是大人了”的表情:“三叔!我陪你去!我现在力气大,能帮你背书箱!还能打跑坏人!”

    众人被他逗得一笑,稍微缓了点沉闷的气氛。

    王金宝一直沉默地听着,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烟雾缭绕中,他黝黑的脸上神色变幻。

    他看着眼前这个清瘦却目光坚定的三儿子,想起这大半年来发生的种种:县案首、府案首、院试第三、秀才功名、知府门生、献策救灾、得国公青眼……这一切,早已超出了他这个庄稼汉和杀猪匠最大的想象。

    儿子长大了啊,就像雏鹰的翅膀硬了,注定要飞向更广阔的天空,而不是困在这一亩三分地里。

    他猛地磕了磕烟锅子,发出“梆梆”的声响,打断了家人的絮叨。

    王金宝声音不大,却带着一家之主的决断,“三郎是去读书,是去奔前程!又不是去上刑场!岳麓书院是好地方,别人想去还去不了呢!柳老先生和崔大人费心安排,那是看得起他!咱们不能拖后腿!”

    他看向王明远,眼神复杂,有骄傲,有不舍,最终都化为支持:“三郎,爹没本事,给不了你啥助力。但爹知道,你是干大事的人。家里你不用操心,你爹我还没老呢!你放心去!好好读!给老王家长脸!”

    “爹……”王明远看着父亲,喉头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第三天一大早,王家众人就出发了,等马车缓缓驶出府城东门,走上逐渐平整的官道。

    王明远回头望了一眼晨曦中长安府巍峨的城墙,心中感慨万千。这次离开,不知何时才能再回来。

    而就在他们马车后方不远处,跟着一辆看似普通、却由几名精干护卫悄然随行的青篷马车。

    车里坐着的,正是大雍朝定国公——程镇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不错,请把《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