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水库竣工回队上

    荒唐的年代,出的各种荒唐事多了去了,也不差这一件两件的。

    路平安就是就是刚穿来,没见过世面,才不免有些大惊小怪。

    忙忙碌碌中,大坝主体竣工,趁着出河工的乡亲们还没撤,革委会的领导们带着报社记者来了工地,会同指挥部的领导们,咔咔一顿拍照。

    有关于大坝壮观景象的,有关于领导们挥斥方遒的,有关于河工们忙忙碌碌比赛着劳动的,有关于宣传队的姑娘们打着快板加油鼓劲的,有彩旗飘飘,有锣鼓喧天,有老农的笑容,有对未来好日子的期许……

    只不过这些热闹和荣光注定与路平安这个落后分子无关,镜头扫他个边儿都算是给领导们脸上抹黑。

    六道湾大队支书王宝林被记者问了两句话,算是采访了。

    打这儿起这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老农居然惦记着看报纸了,就是想看看关于他的采访啥时候才能登报。

    路平安不忍心打击他,他敢用自己脖子上的六斤半打赌,要是报纸上真能刊登采访王支书的那两句话,路平安宁愿把脑袋摘下来送给他。

    那么多关于领导们的素材还挤不上报纸呢,一个乡下的小支书,结结巴巴的答了两句话就把自己黝黑的脸庞憋的通红,人家记者估计压根就没往采访本上记。

    其他诸如采石、砌坝、修渠等工程结束后,所有人都被集中在一起挖河。

    天气更冷了,连续几天都在下着小雪,呼啸的寒风夹着雪沫子,打得人睁不开眼,即便是穿着棉袄,浑身上下也是一片冰凉。

    指挥部的领导们陆续都走了,只剩两个负责技术方面的小跟班在负责。

    乡亲们个个冻的半死,因为挖河感冒发烧的一大堆,骂声一片,要不是每天还有三顿饭,老乡们真想撂挑子不干了。

    没办法,盐巴、调料、蔬菜、粮食有一部分是上边拨给水库工程上的,外加一部分钱和票据,数量有限,决计是不够吃的。

    另一小部分是各大队自己上交的粮食,统一管理,由指挥部从各大队抽调人手做熟了,统一吃饭。

    不这样做真不行,其实一开始除了各大队常驻工地的青壮,其他人都是在各家自己做饭自己吃的。

    那大家怎么舍得?

    吃不饱就没劲儿干活,硬逼着干活反而要把人累垮的,指挥部干脆就想了这么个主意。

    你们不是不舍得么?我们舍得啊!

    把人数和每天所需的口粮统计好,按着数量上交指挥部。

    你们吃不吃是你们的事儿,反正我们每天按人头做饭,怎么划算自己掂量去吧。

    等于是请假旷工不仅要受批评,还要把本该属于自家的粮食送给别人吃。

    这么一来,乡亲们自然而然就更加积极主动了,反正一天不来,老乡们就觉得自己吃了天大的亏。

    眼见雪越下越大,工程真的干不下去了。反正就是一些挖河加深河道的活儿,不算重要,于是指挥部给大家放了假,包括常驻工地的青壮。

    路平安趁着撤离工地时的混乱,悄悄寻摸了一把小斧子,一把锯子、还有一套锤子、凿子。

    原本他还想找一把刀子来着,结果没遇着合适的机会。

    只说是要放假,具体啥时候复工没说,路平安估计整个工程就算自然而然的结束了。

    路平安也终于能脱离每天被人监视着生活的日子,跟着六道湾大队的乡亲们回队上去。

    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大家也和路平安熟悉起来了,对这个话不多的老实孩子印象挺好。

    胡家兄弟和裘小健三人就不一样了,他们都没干过什么活儿,又没有路平安逆天的身体素质,干起活来总是拖后腿,还不如个好老娘们儿呢,被人所鄙视。

    这也就算了,关键是裘小健这货属于那种纯纯没眼色的坏种,自以为是京城来的就了不起,看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总喜欢惹事儿。

    胡家兄弟其实还好,就是俩人比较傻缺,也或许是出于抱团取暖的心思,主动和裘小健走到了一块儿,仨人成了铁三角。

    路平安懒得搭理他们,只要他们不来招惹自己,自己也无意与他们为敌。都是被赶来下乡劳改的苦命人,干嘛要互相敌视?

    路平安觉得自己的敌人应该是乡公社那个贱女人,还有京城那边收拾了自己好几天的红小兵们。

    ………………………………………………

    跟着六道湾大队社员们那长长的队伍,顺着河道一路来到六道湾大队。

    入眼满是荒凉和萧瑟,挨着河道的一处土坡上,有着一孔一孔的窑洞,有的窑洞带个院子,有的干脆就直接是门口一个小平台,连个栅栏都没有。

    路平安数了数,上下一共四层,断断续续的,绵延好几百米,可见这个村子还是不小的。

    在支书和会计安排下,各社员脚步匆匆,有的扛着自己家的家伙事儿回了家,有的扛着队上的工具去仓库找管理员登记归还,有的忙着卸车,有的牵着牲口去喂,忙成了一团。

    等众人把牲口和工具收拾妥当了,支书喊上路平安、胡家兄弟和裘小健,准备安排他们的事儿了。

    首先是得给他们找个住的地方,其次是给他们安排一下被褥、衣物等必需品。重中之重是几人的口粮问题,这才是大事儿。

    几人不同于知青下乡插队,知青下乡是有粮油补助的,一般都是半年口粮,加上每月二两或三两食用油,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每月还会给知青们发放几块钱。

    钱不多,是让知青们购置燃料、副食、急缺的生活用品的,也算是让知青们能有半年的适应时间。

    当然,这肯定不包括陕北,这地界儿穷,老百姓三五不时的就要饿肚子,别说钱了,就连食用油也不一定有。

    至于如路平安、裘小健他们几个,呵呵,他们跟人家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压根没得比。

    还想着发粮食、食用油和钱?那是不可能的。

    若是运气好,分到条件好的村子,不用和村里人争夺本就为数不多的口粮,自然要好过点儿。

    若是分到条件实在的不好的屯子,村民都没得吃没得穿,哪来的本事养几个巨能吃的半大小子啊?

    路平安觉得住牛棚还好啊,他和很多知识分子和城里的小青年不一样。

    别人只觉得这是一种侮辱,一种惩罚,却独独没想着保命的事儿。

    别的地方路平安不知道情况,也不做评价,但这里是哪里?陕北高原!

    冬天能冷死人,落后分子们初来乍到连个铺盖卷和厚实衣服都没有,牛棚里好歹有干草,还有牛马驴骡等牲口带来的热量,短时间冻不死人总是真的吧?

    而且喂牛马的油饼豆料,吃一点是不是也能把命保住?总比关在一个门窗、火炕、被褥等啥都没有破窑洞里,一夜之间冻成冰棍儿了要好吧?

    或许,那些人是想要乡亲们把自己的铺盖给他们?把自己的棉袄给他们?把自家的炕头让给他们,把自家的粮食,自家的油,自家的菜,全都心甘情愿的、毫无保留的双手奉上?

    或许只有如此,他们才会勉强觉得没那么苦?

    路平安对于这个年代很陌生,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更加陌生,他跟这个年代的社会割裂感特别强。

    看着那个已经开始闹腾的裘小健,这家伙委屈的都快要不行了,好像谁都对不起他一般,路平安只觉得有些可笑。

    村里不欠你裘小健的吧?多养一个半大小子,知道村民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么?你凭啥要求那么多?是不是日后有一天回城了,还要写书来控诉这些村民给你带来伤痕了?

    或许,伤不伤痕的,原本就不是看伤口,是看谁会写书、谁会哭喊的吧?老农不识字,所以即便他们同样也受了伤,却只能默默忍着。(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穿越六九住牛棚,意外修成遁地术不错,请把《穿越六九住牛棚,意外修成遁地术》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穿越六九住牛棚,意外修成遁地术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