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1998年的疑点

    电脑屏幕的冷光映在林舒瑶脸上,她指尖悬在键盘上方,反复敲击着“1998 旧工厂 林家”这几个关键词。搜索结果一页页刷新,大多是无关的城市建设新闻、企业表彰公告,甚至还有几篇当年的娱乐八卦,唯独没有任何关于林家与旧工厂关联的信息,仿佛那段历史被刻意从互联网的记忆里抹去了。

    她不死心,换了“1998 林振邦 工厂收购”“林氏集团 1998 资金来源”等更具体的关键词,结果依旧令人失望。唯一提到林振邦的旧闻,是他当年获得“市优秀企业家”的表彰报道,文中只字未提收购工厂的事,只强调他“带领林氏五金厂稳步发展,为地方经济做出贡献”——这与她在集团历史资料里看到的“1998年扩张关键节点”完全不符,更像是一篇经过精心包装的宣传稿。

    林舒瑶皱着眉,关掉浏览器,打开书桌抽屉里的林氏集团历史资料册。这本资料册是父亲去年交给她的,说是让她提前了解集团历史,为进入集团实习做准备。她翻到1998年的章节,页面上贴着泛黄的报纸剪报和财务报表复印件,标题用加粗的宋体写着“林氏腾飞:一年收购三家工厂,版图扩至城东工业区”。

    剪报里详细列出了三家被收购工厂的名称:兴盛玩具厂、东风机械厂、红星五金厂,收购时间集中在1998年7月至9月,短短三个月内,林氏从一家小型五金厂,一跃成为覆盖玩具、机械、五金三大领域的综合企业。但关于收购资金,只在财务报表的备注栏里写着“自有资金,来源合法合规”,没有银行流水、股东出资证明等任何明细附件——这在严谨的企业历史资料里,显得格外反常。

    她指尖划过“兴盛玩具厂”的名字,心脏轻轻一颤。这本资料册里,关于这家工厂的介绍只有短短两行:“1998年7月20日收购,位于城东工业区,主营玩具生产,收购后次年转型为五金配件车间。”没有收购金额,没有原工厂负责人信息,甚至连一张工厂的照片都没有,像是在刻意弱化这家工厂的存在感。

    “为什么偏偏是这家工厂的信息这么少?”林舒瑶小声嘀咕,脑海里突然闪过慈善晚宴上的一幕——上个月集团举办的慈善晚宴上,她陪父亲接待一位姓陈的老股东,老人喝多了,拉着她的手感慨:“瑶瑶啊,你爷爷当年不容易,1998年那笔启动资金来得巧,不然林氏早就破产了,哪有现在的好日子。”

    当时她没在意,只当是老人随口感慨,现在想来,“来得巧”三个字背后,或许藏着不为人知的隐情。结合照片上的兴盛玩具厂、日记里“钱能解决吗”的字句,还有张兰的失踪,一个大胆的猜测在她心中逐渐成型:祖父当年收购工厂的资金,根本不是“自有资金”,而是与张兰、与那场火灾有关,甚至可能是用张兰的“赔偿款”或“封口费”换来的。

    为了验证这个猜测,她再次打开电脑,搜索“1998 兴盛玩具厂 火灾 赔偿”。这次,她在一个本地历史论坛的旧帖子里,找到了一条关键信息。发帖人自称是当年负责火灾善后的工作人员,帖子发布于2005年,内容里提到:“兴盛玩具厂那场火,烧得蹊跷,明明是车间电路老化,却有人说是人为纵火。更奇怪的是,原工厂老板姓张,火灾后第二天就带着家人消失了,留下一堆烂摊子,后来工厂被匿名收购,连员工的安置费都是匿名账户打过来的,没人知道钱是谁给的。”

    帖子下面有一条2010年的回复,语气带着明显的愤怒:“我就是当年的员工!安置费少得可怜,我们去找收购方要说法,被保安拦在门外,后来听说有人去闹,没过几天就被辞退了,还被警告不许再提这件事!”

    林舒瑶的手指微微颤抖,这条信息印证了她的猜测——祖父很可能就是那个“匿名收购方”,而所谓的“安置费”,或许就是他口中“能解决问题”的钱。可原工厂老板为什么突然消失?火灾真的是“电路老化”吗?还是有人故意纵火,然后用收购和金钱掩盖真相?

    她继续往下翻,发现帖子里还有一张模糊的火灾现场照片。照片里,工厂厂房被烧得面目全非,消防车停在门口,几名消防员正在清理废墟,角落里站着一个穿着碎花衬衫的女人,背对着镜头,怀里抱着一个婴儿——虽然看不清脸,但那熟悉的衣着和身形,与照片里的张兰一模一样!

    “张兰当时在火灾现场!”林舒瑶的心跳瞬间加速,她放大照片,仔细观察女人的动作——她的肩膀在颤抖,像是在哭泣,另一只手紧紧攥着什么,凑近了看,像是一张纸,或许是工厂的股权证明,或许是赔偿协议。

    就在这时,卧室门被轻轻推开,苏婉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来:“瑶瑶,都快下午三点了,还在看电脑?喝杯牛奶休息会儿,不然眼睛该累了。”林舒瑶赶紧关掉论坛页面,将资料册合上,装作整理文件的样子:“妈,我在看生日宴的嘉宾名单,马上就好。”

    苏婉将牛奶放在桌上,目光在电脑屏幕上扫了一眼,又落在那本历史资料册上,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这些资料有什么不懂的,问你爸就好,别自己瞎琢磨,浪费时间。”林舒瑶接过牛奶,点点头:“我知道了妈,就是觉得爷爷当年真厉害,能把公司做得这么大。”

    苏婉的嘴角扯出一个勉强的笑容,伸手摸了摸她的头发:“你爷爷这辈子不容易,受了很多苦,你以后要好好继承他的事业,别让他失望。”她说这句话时,语气格外沉重,眼神里还藏着一丝复杂的情绪,像是愧疚,又像是担忧。

    苏婉离开后,林舒瑶重新打开论坛帖子,却发现刚才的页面已经无法加载,显示“该帖子已被删除或不存在”。她心里一紧,难道是有人发现了她在查这件事,故意删除了线索?是父亲?苏婉?还是张管家?

    她不甘心,又换了几个搜索引擎,尝试寻找与兴盛玩具厂火灾相关的信息,却再也找不到任何痕迹。仿佛刚才看到的帖子只是她的幻觉,那场火灾、张兰的存在,都被一层无形的网笼罩着,让人无法触碰。

    林舒瑶关掉电脑,走到书桌前,将半张照片、日记和历史资料册放在一起。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这些物品上,却驱散不了她心里的疑云——

    疑点一:1998年林氏集团突然获得大笔资金收购三家工厂,资金来源不明,且资料里刻意隐瞒兴盛玩具厂的细节,这背后是否有不可告人的交易?

    疑点二:兴盛玩具厂火灾发生后,原老板失踪,员工安置费由匿名账户发放,祖父作为收购方,为什么不愿公开身份?火灾真的是意外吗?

    疑点三:张兰作为工厂创始人的女儿,在火灾现场出现,之后却离奇失踪,她的家人为什么突然撤回赔偿诉求?她和婴儿的下落到底是什么?

    疑点四:父亲对1998年的事避而不谈,甚至情绪激动;苏婉眼神躲闪,行为反常;张管家多次警告“少问为好”,他们到底在隐瞒什么?难道他们都参与了当年的事?

    这些疑点像一个个问号,在她脑海里盘旋,让她越来越确定,祖父当年的“腾飞”,是建立在某个秘密甚至牺牲之上的。而这个秘密的核心,很可能就是张兰和那个婴儿。

    她拿起日记,翻开之前找到的被划掉的字句:“她哭了整夜,说要带孩子走”“钱能解决吗?我问自己”“不能让他们找到这里”。结合论坛帖子里的信息,她仿佛能想象出当时的场景——火灾后,张兰抱着婴儿找到祖父,想要一个说法,甚至可能知道火灾的真相,祖父用金钱安抚她,却又担心她泄露秘密,所以将她“安置”在某个地方,不让“他们”找到。

    “他们是谁?是张兰的家人,还是调查火灾的人?”林舒瑶的心里又多了一个疑问。她想起照片背面的“未尽之诺”,祖父当年许下的承诺,是不是让张兰保守秘密,给她和孩子一个安稳的生活,却最终没有兑现?

    就在这时,她注意到历史资料册里夹着一张小小的便签纸,是父亲的字迹,上面写着“老陈,1998.7.25,城东仓库”。“老陈”?这不是她在书房找到的便签纸上提到的“与老陈谈工厂事宜”的老陈吗?7月25日,正好是收购兴盛玩具厂后的第五天,城东仓库又是什么地方?

    林舒瑶的眼前一亮,这或许是一条新的线索。她赶紧拿出手机,搜索“1998 城东仓库 林氏集团”,找到一条1998年的土地出让公告,上面写着:“城东工业区仓库地块,于1998年7月25日出让给林氏集团,用途为仓储。”

    “7月25日,老陈,城东仓库……”林舒瑶将这些信息串联起来,推测祖父当年可能在城东仓库与老陈见面,谈论的或许就是兴盛玩具厂的善后事宜,比如张兰的安置、员工的赔偿,甚至是火灾的真相。

    她决定明天生日宴结束后,去城东仓库看看。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仓库很可能已经被拆迁或改造,但或许能找到一些当年的痕迹。

    林舒瑶将便签纸夹回资料册,重新整理好这些物品,锁进书桌暗格。她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的老宅,心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她既希望尽快揭开真相,还张兰和婴儿一个公道,又害怕真相太过残酷,会毁掉整个林家,让父亲和苏婉陷入绝境。

    但她已经没有退路了。从她偷进书房,找到这些秘密的那一刻起,她就注定要走下去。无论是为了那些被掩盖的真相,还是为了自己心里的那份执念,她都必须查清1998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晚饭时,林舒瑶装作随意地问父亲:“爸,城东工业区的仓库是咱们家的吗?我今天看资料,发现1998年爷爷买过那里的地。”

    林正宏夹菜的手顿了一下,眼神瞬间变得警惕:“你看那些没用的资料干什么?仓库早就租出去了,现在跟集团没什么关系。瑶瑶,我跟你说过多少次,别总翻过去的东西,好好准备明天的生日宴。”

    父亲的反应再次印证了她的猜测——城东仓库一定藏着当年的秘密。林舒瑶没有再追问,只是轻轻点了点头,心里却已经做好了决定:明天,她一定要去那里看看。(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千金与家族的原罪不错,请把《千金与家族的原罪》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千金与家族的原罪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