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柳源疏的质问,太皇太后早已想好了对策和说词。
她反问:“柳仆射说的在理,但哀家若不心急,总不能等着他谋反。要知道,被宋公托付的小姑娘,可是被他派出的人杀了数次,险些扼杀这份证据。哀家恐他得到消息,狗急跳墙,引起叛乱,不得已先动了手,先发制人。也是为了我大魏朝纲,京城太平着想。”
不等柳源疏接话,太皇太后又道:“哀家只是先拿了人,以防张求一党知道事情败露,合谋叛乱。并没有立即处决他。只不过是下了诏狱,其余人也暂且控制住。审自然还是要审的,哀家这不是一边拿人,一边叫了诸位爱卿前来核对罪证吗?哀家也没有一言蔽之,柳仆射严重了。”
柳源疏哪能被太皇太后堵住,“太皇太后虽然事急从权,但也不合规矩,若人人都不按朝廷律法规章行事,我大魏岂不是乱套了?宿卫军不在其责,却行使其权,越权执法,若有一有二,岂不是乱了纲纪?”
太皇太后一噎,“哀家……”
“太皇太后,朝无法纪,纲不正,大魏的朝纲,岂能由得您乱来?”柳源疏一脸不赞同,“念在太皇太后对纲正不熟,臣建议,从今日起,太皇太后还是熟读纲纪为是,最好由上书房的先生,为太皇太后讲一讲我大魏纲纪。还有,宿卫军副统领赵予,擅领差事,越权执法,革职查办。”
太皇太后腾地站起身,“柳源疏,你……”
柳源疏站的笔直,“太皇太后,臣也是为社稷着想,我等朝臣,共同拥护大魏,若太皇太后一人便擅自专行,要我等何用?古无明镜不照,今亦然。”
太皇太后气的脸色青紫交加,哪怕她做好了准备,但一时间竟无法反驳。
元宏觑得太皇太后脸色,眼见太皇太后下不来台,他抿了抿唇,暗吸一口气,站起身,对柳源疏等人道:“此事不怪皇祖母,是朕自作主张,当看到张求一党的罪证,以及虞姑娘奄奄一息,王校尉身受重伤,朕一时气急,便命了赵副统领前去缉拿人,皇祖母只是没阻止朕罢了。是朕没熟读法纪典律,从今日起,朕会仔细熟读。”
太皇太后神色一顿,扭头看元宏。
元宏将自己的颜面落的极低,“是朕少年心性,不够沉稳,稚气未脱,一时间气急之下,办了错事,朕会静思己过,朝廷离不开诸位爱卿,柳仆射万万不可再说辞官的话,朝廷社稷,还需要柳仆射。”
柳源疏看向少年天子,心中虽然知道,他是站出来为太皇太后顶缸,但帝王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他也不好揪着不放,“陛下知道就好,从今日起,陛下还是要好好读书为是,虽是陛下少年心性,但太皇太后自幼教导陛下,太皇太后既知此事不妥,不但不从旁劝说阻止,却纵容陛下,也是失责。”
太皇太后深吸一口气,不得不低头,“柳仆射说的是,是哀家欠妥,关于此事,哀家会与陛下一起,今日过后,仔细读纲纪律法。”
她话音一转,“不过哀家也真是被这份罪证气急了,诸位爱卿应该都已得到了消息,这封密函,是宋公临终弥留之际,重托了一位小姑娘,送来京城,但那小姑娘刚踏出幽州,便走漏了携带手书的消息,九死一生,才来到了京城,将这封密函罪证送到了哀家和陛下手里。”
她叹了一口气,“你们是没见到,那小姑娘,浑身是血,将御书房门口的青石砖都染红了一大片,奴才们用了几桶水,才冲洗干净,而她本人,奄奄一息,只撑着一口气。王侍中府的公子同样伤重,三个太医联手给他包扎,整个人几乎裹成了粽子。哀家派出的人,一共三拨,另外两拨,是死是活,还没见到,只他一拨,五十人,只剩下了五人,哀家怎能不怒?张求一党,实在是乱我朝纲,可恨至极。”
不等几人开口,太皇太后又扔出一颗重磅雷鸣,“另外,哀家怀疑,先皇就是张求一党所害。”
此言一出,四人齐齐一惊。
元宏也是一震,看向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目露哀恸,“哀家并不是胡言,张求一党,既然敢通敌卖国,陛下之死,定与他们脱不开关系。哀家虽然一时气急,但也还未失智。哀家与陛下虽然今日行事不妥,但事关社稷、反乱,以及先皇之死,张求以及走的近的一些人,还有受他指派出京截杀这罪证的暗中党羽,都一定要严查,绝不能姑息。”
柳源疏不再说话。
太皇太后看着四人,结果了先发制人这一页,引开话题,“四位爱卿,此事甚重,你们说,该由何人主审此案?”
王睿看了一眼三人,当先说:“太皇太后,陛下,臣愿受理此案,为太皇太后和陛下分忧。”
“唉,王侍中,你朝务一大堆,岂能分身乏术?”崔奇摇头,第一个反对,“此案如此之大,臣建议,不如从三省各选一名官员,一起会审。”
柳源疏再次开口表态,“臣觉得崔尚书所言甚是。”
太皇太后看向一直没怎么说话的郭远,“大司空觉得呢?”
郭远能做到大司空这个位置,自然心思缜密,权衡利弊后,思忖道:“既然太皇太后怀疑先皇为他们所害,不如就请陛下亲审,另外,听崔尚书所言,从三省各调派一人,辅助陛下彻查此案。”
太皇太后问向皇帝,“宏儿,你可能胜任?”
皇帝点头,“孙儿愿意亲理此案。”
太皇太后又问其余人,“柳仆射、崔尚书、王侍中,你们觉得可妥?”
三人也觉得可行,齐齐点头,“妥。”
“好,那此事就听大司空建议,由天子亲查此案。”太皇太后也赞同。
无论如何,今日她虽然落了面子,但事情向着她希望的方向发展了。
太皇太后情绪恢复的很快,敲定此事后,趁热打铁,“幽州刺史之位悬而未决已有不少日子,一州长官,不能一直拖而不决,拖久了,恐防生乱。诸位爱卿一直择不出人选,哀家与陛下这里,倒是有个好人选。”(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