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入川一路休整一路扩红

    第31章 入川一路休整一路扩红

    渡过金沙江,甩开四十万追兵,红五军团独立团随主力进入川西南。崇山峻岭间,行军虽仍艰苦,却再无往日那般步步血战的紧迫。蒋介石的中央军被远远抛在江东,川军、滇军也一时难以组织起有效追击。独立团终于迎来了一段难得的休整期。

    王林深知,这段相对平静的行军,是扩红、练兵、恢复元气的黄金窗口。

    部队沿着崎岖山路向北行进。王林将“扩红”视为与行军同等重要的任务。他命令各营连组成工作队,每到一地,即便只是短暂歇脚,也要立刻开展群众工作。

    在会理城外休整的三天里,王光道政委亲自带队,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政策。钟光邦则带着事务处的骨干,清查当地欺压百姓的土豪劣绅,开仓放粮,将浮财分给穷苦彝汉群众。“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的口号,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回荡在川西南的山寨间。

    独立团严明的纪律更是最好的宣传。战士们帮老乡挑水、劈柴、修补房屋,卫生员给生病的孩子老人看病送药。与之前横征暴敛的川军和国民党地方部队形成鲜明对比。许多深受压迫、走投无路的彝族“娃子”(奴隶)和贫苦汉族青年,纷纷找到红军驻地,要求参军。

    王林指示:来者不拒,严格登记,择优吸收。短短十余日,独立团便在会理、德昌等地吸收新兵两百余人,其中近半是吃苦耐劳、熟悉地形的彝族青年。

    二、训练彝族新兵,熔铸钢铁队伍

    新兵数量激增,但素质参差不齐,语言、习惯也存在差异。王林将训练新兵作为头等大事。

    他充分利用系统赋予的“三倍成长速度”bUff和“战术模拟分析”功能,结合自己超越时代的训练理念,制定了高强度、高实效的训练计划。

    语言关:抽调团里仅有的几名懂彝语的战士和政治干部,组成“语言互助组”,一边教新兵汉语和红军纪律,一边教老兵简单彝语,促进沟通。

    基础训练:行军途中见缝插针进行。队列、射击、投弹、土工作业……一切从实战出发。王林强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每一个动作都要练成本能!”

    行军即训练:每日行军50里,途中穿插“敌机空袭疏散”“抢占山头”“班组突击”等课目。

    实弹射击:虽弹药紧缺,但王林坚持“宁可少打仗,不能少练兵”。每至安全地域,必组织实弹射击,系统辅助校正弹道,新兵进步神速。

    战术协同:以班排为单位,反复演练“三三制突击”“侧翼迂回”“步炮协同”。炮连骨干下放各营,指导组建营属炮连。

    思想熔炼:王光道牵头,开展深入的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诉苦会上,彝族新兵控诉“诺伙”(黑彝奴隶主)的残酷剥削,汉族新兵诉说地主保长的欺压,共同的苦难迅速凝聚起阶级情谊,明白了为谁扛枪、为谁打仗。

    实战淬火:虽无大战,小规模剿匪、侦察、警戒任务不断。王林大胆地将新老兵混编,执行这些任务,让新兵在实战环境中感受战场氛围,在老兵的传帮带下快速成长。

    到部队北上抵达懋功地区时,这些入伍仅月余的新兵,战术动作、纪律性、战斗意志均已远超普通新兵,几乎达到主力部队一年兵的水平。独立团的血脉在行进中得以重续。

    作为全军后卫,五军团独立团的任务重心从血战阻击,转向了警戒、收容、保卫中央和主力侧后安全。王林和他的团队,得以以一种相对“旁观”的视角,见证并参与了一系列决定红军命运的历史事件:

    会理会议:部队在会理城外休整。城内,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统一思想,肯定主席的军事指挥。王林虽未与会,但感受到了会议后全军上下更加坚定的决心和凝聚力。他严令部队加强警戒,确保会议绝对安全。

    彝海结盟:进入彝族聚居区前,部队进行了深入的民族政策教育。王林要求独立团官兵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彝族风俗。刘司令员与彝族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故事传来,全军振奋。独立团后卫部队安全通过彝区,未发生大的冲突,并又有数十名深受感召的彝族青年加入队伍。

    强渡大渡河:听闻红一团十八勇士在安顺场强渡成功,独立团官兵欢呼雀跃。王林召集干部,结合战报分析渡河作战的战术要点,作为教学案例。

    飞夺泸定桥:红四团昼夜奔袭二百四十里,二十二勇士攀着铁索夺取泸定桥的捷报传来,独立团行军队伍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王林站在路旁,看着主力部队从修复的泸定桥上快速通过,心中感慨万千:“这就是红军,任何奇迹都能创造!”他指挥独立团最后过桥,并负责炸毁桥面,彻底阻断追兵。

    一路北上行军,虽无石板河那般惨烈的阻击战,但后卫工作同样繁重艰辛。收容掉队人员、掩护物资运输、清剿小股土匪和国民党散兵游勇……独立团如同一面坚实的盾牌,默默守护着主力的后背。

    六月飞雪,夹金山横亘眼前。空气稀薄,风雪刺骨。王林决定自己走排头兵。

    政委王光道忧心忡忡:“团长,雪山险恶,让我带侦察连先探路!”王林一摆手:“老子命大,湘江都没收我,雪山算个球!”他启动系统【地形勘测+危险预警】,脑中出现最佳攀登路线。

    出发前,他喝光一碗辣椒水,站到队伍最前:“全体注意!跟紧老子的脚印!走错一步,就是万丈深渊!两人一排,互相拉扯,不准掉队!”他亲自带队,每一步踩实才招手。风雪中,他那件缴获的国民党将校呢大衣格外显眼,如一面旗帜。系统不断提示冰裂缝、雪崩区,他总能提前绕开。全军鸦雀无声,只闻风雪呼啸和沉重的呼吸。

    至山顶,王林嘴唇发紫,却大笑:“看!老子说没事吧!”

    翻过夹金山后全团无一人伤亡、无一人失踪。下山时,战士们自发传唱:“跟着团长,雪山也踏平!”王林的威望达到组建以来的巅峰。主席得知,对老总笑言:“湘江杀出来的这个娃娃,了不得!”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终于与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今小金县)胜利会师。

    当王林率领独立团主力抵达懋功时,这支队伍已焕然一新:

    建制恢复扩充:总兵力恢复至近3500人。下辖三个齐装满员的主力营(每营约800人)和一个超过600人的辎重营(主要由古蔺和川南扩红补充的新兵组成,经验丰富,意志坚定)。

    1935年6月,独立团抵达懋功。

    一营(陈阿海)、二营(黄木生)、三营(周志明)均为满编主力营,每营下设三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一个营属炮连(82迫击炮4门)。

    辎重营(600人)规模庞大,由古蔺解放战士和彝族新兵组成,背负全军粮弹被服。

    团部直属炮连(刘根胜)保留8门迫击炮,全团火炮总数整30门。

    虽经补充,弹药仍紧,但官兵士气如虹,战术娴熟,军容整肃。

    火力显著增强:尽管石板河阻击战消耗巨大,但沿途零星缴获和会理等地的少量补给,加上从古蔺开始就极其重视的装备收集与维护,使得独立团火炮数量逐渐恢复。每个主力营均成立了营属炮兵连(装备2-4门82mm或60mm迫击炮),团部直属炮兵连保留6门82mm迫击炮作为预备火力。全团迫击炮总数终于恢复到30门水平,虽然炮弹仍不宽裕,但火力结构更为合理。

    兵员素质过硬:在“三倍成长”bUff和严酷又科学的行军训练磨砺下,全团战士无论新老,战术素养、体能、意志都达到新的高峰。队伍中彝族战士占比近两成,他们熟悉山地,吃苦耐劳,成为部队的新鲜血液和重要力量。

    在懋功欢呼雀跃的会师气氛中,王林看着麾下这支军容严整、士气高昂的铁血劲旅,心中充满自豪。从湘江边爬出来的残兵,历经贵州风云、血战湘江、金沙阻敌、彝海扩红,一路走来,愈战愈强。

    他知道,更大的挑战和更复杂的局面即将在两大主力会师后出现。但他的独立团,已做好准备。(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不错,请把《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