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哈达铺改编 猛虎归建陕甘支队

    第39章 哈达铺改编 猛虎归建陕甘支队

    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主力抵达甘肃岷县哈达铺。这座陇南小镇一时间汇聚了历经万难、一路北上的红军将士。尽管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抵达“家”的曙光。

    哈达铺虽小,却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在这里,红军不仅获得了宝贵的休整机会,更通过报纸获悉了刘、徐率领的红十五军团仍在陕北坚持斗争的消息,坚定了“到陕北去”的战略决心。

    为适应北上抗日的新形势,统一指挥,精简机构,提高机动性,中共中央决定在哈达铺对部队进行整编。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主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老总任司令员,主席兼任政治委员。支队下辖三个纵队,原红一军团编为第一纵队,红三军团编为第二纵队,军委纵队及部分部队编为第三纵队。

    整编命令传达下来,各部迅速行动。王林率领的独立团此刻正驻扎在哈达铺外围担任警戒任务,同时抓紧时间休整补充。战士们清洗戎装,修补鞋袜,炊事班用筹集到的粮食和羊肉为大家改善伙食,哈达铺的集市也为部队提供了难得的物资补充机会,队伍里久违地有了些热气腾腾的生机。

    这日,通讯员送来了支队司令部的命令。王林与政委王光道、副团长李云龙一同阅看。

    命令明确指出:为加强支队直属突击力量,原红五军团独立团(“铁血后卫虎团”/“猛虎团”),整体建制不予拆散,全团编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作为支队直辖独立作战团,编制名依旧是独立团。原团、营、连各级指挥员职务不变,继续由王林同志担任团长,王光道同志任政委,李云龙同志任副团长。需即刻调整后勤供给关系,接受支队司令部直接指挥。

    “太好了!”李云龙一巴掌拍在桌子上,震得茶碗一跳,“咱独立团还是完整一个团!归支队直属!这下可是真正的主力尖刀了!”

    王光道也面露欣慰:“中央这是对我们独立团战斗力的充分肯定啊。保持建制完整,有利于发挥我们团的整体作战效能。”

    王林心中也是一块石头落地。他深知部队凝聚力的重要性,独立团从湘江一路打出来,形成的默契和独特的战术风格,一旦拆散补充到其他部队,战斗力必然大打折扣。如今整体保留建制,无疑是最好的安排。这也与历史上陕甘支队下辖若干主力团的情况相符,独立团以其强大的实力和战绩,赢得了作为直属团的地位。

    “通知下去,”王林对通讯员吩咐,“召开全团连以上干部会议,传达支队命令!”

    会议上,当王林宣布独立团整体编入陕甘支队,并成为支队直属的“猛虎团”时,干部们群情振奋。这意味着他们不再是偏师后卫,而是名副其实的北上抗日先遣劲旅,肩负的使命更加光荣和艰巨。

    王林强调:“改编不改志,归属支队直属,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们要继续发扬‘铁血后卫’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作风,同时要更快地适应北方环境,做好迎接新战斗的准备!各营连要抓紧时间休整补充,特别是要熟悉支队下发的新的联络信号和后勤条例。”

    “是!”干部们齐声应答,士气高昂。

    改编完成后,“猛虎团”的旗帜正式打出。战士们自豪地将新发的臂章(如有)或标识佩戴整齐。尽管物质条件依然艰苦,但部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哈达铺休整期间,王林并未放松。他命令:

    刘根胜的炮连抓紧训练,特别是适应北方可能更开阔的地形下的炮火支援。

    张红土的侦察连派出小组,向渭河方向侦察敌情、地形、民情。

    钟光邦的事务处加紧与支队后勤部门对接,尽可能多筹集粮食、冬装(羊皮袄等)、鞋袜,特别是药品。

    各营连继续开展政治教育,学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进入陕北、开赴抗日前线做好思想准备。

    针对部队中南方战士多的情况,开展防寒、防冻伤知识普及。

    李云龙则嚷嚷着要给他的四营再搞点“硬货”,整天琢磨着怎么从兄弟营部队“交流”一下装备心得。

    王林一边整编,一边在脑中梳理着上次“无声拦截”的得失。“缴获”的那一个完整骑兵连的装备——一百多匹战马、马刀、骑枪——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这些装备堆在辎重营是浪费,红军极度缺乏机动力量,尤其是在即将到来的北方广阔地域。

    他的心中扫过队伍,落在了那些身材精悍、行动矫健的彝族战士身上。他们许多人出身凉山,自幼与马为伴,马术精湛,是天生的骑兵苗子。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迅速成型。

    “通讯员!”

    “到!”

    “叫一营营长陈阿海,还有他们营那个……叫沙马尔格的彝族排长,立刻到我这里来。”

    “是!”

    不一会儿,陈阿海和一个皮肤黝黑、眼神锐利、腰间别着磨得锃亮的彝族短刀的年轻干部跑步赶到。沙马尔格是一营的骨干排长,曾在金沙江阻击和包座战役中表现出色,尤其擅长山地机动和突袭,他手下也多是同样勇悍的彝族战士。

    “团长,你找我?”陈阿海问道。

    沙马尔格挺直胸膛敬礼,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汉语道:“团长,沙马尔格报到!”

    王林回礼,直接开门见山:“沙马尔格排长,我记得你是凉山出来的,从小就骑马?”

    沙马尔格眼睛一亮,用力点头:“是的,团长!我们彝家人,娃娃都是在马背上长大的!”

    “好!”王林赞许道,“现在有个任务交给你。我们从李特那里缴获了一个骑兵连的全部装备,马匹、枪、刀都有。我决定在团里组建一个直属骑兵连!”

    他看向两人,继续部署:“阿海,从你们一营,以及全团范围内,优先挑选像沙马尔格这样会骑马、身手好的战士,特别是彝族战士!人数暂定120人!要最好的兵!”

    “沙马尔格!”

    “到!”

    “任命你为独立团直属骑兵连连长!由你主要负责,从全团挑选擅长骑术的战士,尽快把这支骑兵连的架子搭起来!装备现成的,人,我要你挑最能打的!有没有信心?”

    沙马尔格闻言,激动得脸膛发红,猛地一个立正,声音因兴奋而有些发颤:“有!团长放心!我沙马尔格一定挑最棒的骑手,带出我们‘猛虎团’最快的刀!绝不给团长丢脸,不给独立团丢脸!”

    陈阿海虽然不舍得放走精锐,但也知道组建骑兵连对全团意义重大,立刻表态:“团长,我一营坚决支持!保证把最好的苗子送过去!”

    “很好!”王林点头,“人员挑选和初步整训,在行军间隙和休整时进行。沙马尔格,你要尽快让战士们熟悉装备,形成初步战斗力。我们要北上了,北方地势开阔,骑兵大有用武之地!”

    “是!明白!”沙马尔格大声应道,眼中闪烁着渴望与荣耀的光芒。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率领骑兵连,如旋风般冲锋在北方原野上的场景。

    王林看着沙马尔格兴奋离去的背影,对陈阿海道:“损失的精锐,从辎重营给你补上。但这支骑兵,将来可能就是咱们全团的尖刀和眼睛。”

    “团长,我懂!”陈阿海郑重回答,“咱们独立团,又要多一张王牌了!”

    很快,命令传达下去。各营连纷纷响应,尤其是彝族战士们,听到要组建骑兵连并由彝族干部沙马尔格负责,更是踊跃报名。沙马尔格严格筛选,很快,一支由120名精通骑术、战斗经验丰富的战士(其中超过七成是彝族战士)组成的队伍初步成型。那些缴获的战马和装备也迅速分配到位。

    在后续北上的征途中,常常可以看到在主力部队侧翼,一支新的队伍在沙马尔格的带领下,进行着紧张的骑术训练、马上劈杀和战术机动。马蹄声声,刀光闪闪,成为了独立团一道新的风景线。

    独立团直属骑兵连,这把未来的利刃,开始在长征路的末尾,悄然淬火成型。

    哈达铺的短短几天休整,让历经磨难的独立团得到了喘息,明确了方向,补充了部分给养,士气更加旺盛。他们知道,下一段征程,将是朝着陕北、朝着抗日前线,一路进发!

    “猛虎团”这把尖刀,已在哈达铺磨利,即将归入陕甘支队的刀鞘,随时准备为北上抗日而再次出鞘,虎啸西北!

    {历史旁白:达铺休整与决策(1935年9月18日-23日)

    部队休整:哈达铺的休整对历经艰险、人困马乏的红军至关重要。部队在这里进行了整编,并获得了宝贵的物资补给。

    情报获取与决策转变:党中央在哈达铺获得了一些报纸(如《大公报》),从中了解到陕北仍有红军活动和根据地存在的确切消息。这一情报至关重要。

    正式整编:9月22日,党中央在哈达铺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主席作报告,宣布部队正式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老总任司令员,主席任政委)。尽管在俄界会议已决定整编,但这是在干部会议上正式宣布并动员。同时,主席在会上提出了“到陕北去”的方向}(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不错,请把《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