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潜龙在渊 化整为零砺新锋

    第131章 潜龙在渊 化整为零砺新锋

    1938年1月,徐州会战拉开序幕。日军企图南北对进,打通津浦线,使华北与华中战场连成一片。位于徐州南面的淮河防线,成为阻击日军北上的关键屏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统筹指挥,在此布置了一道坚强的防线。

    日军华中派遣军第13师团在荻洲立兵师团长指挥下,兵分三路向北推进:东路第26旅团沿津浦铁路主攻蚌埠;中路为师团主力,经凤阳向蚌埠进攻;西路第65联队则迂回至高塘湖北端进行策应。配以航空兵与炮兵的支援,日军形成了一道锐利的进攻矛头。

    1月中旬,战斗打响。刘士毅将军的第31军利用池河西岸丘陵地带,开展运动防御,节节抵抗。虽明光于18日失陷,池河于30日被突破,但这场持续半月的迟滞作战,为后方布防赢得了宝贵时间。

    1月31日,守军毅然炸毁淮河铁桥,试图阻断日军进军路线。2月初,临淮关、蚌埠、凤阳等地相继失守。日军多次尝试强渡淮河,均被于学忠将军的第51军顽强击退。该军第113、114师官兵凭借北岸阵地,与日军展开惨烈搏杀。直至2月11日夜,经过连续多日血战,第51军才被迫向淝河方向转移,淮河北岸阵地多处被突破。

    危急关头,张自忠将军率第59军于2月13日星夜驰援。这支生力军的到来,立刻扭转了战局。2月15日,中国军队发动反击,一举收复小蚌埠。到3月初,淮河以北全部阵地得以恢复,日军被迫退回南岸,战线暂时稳定,形成隔河对峙局面。

    淮河阻击战持续一月有余,虽一度被日军突破,但最终成功阻滞了日军北上步伐。这场战役粉碎了日军南北夹击徐州的初期企图,为第五战区在徐州以北组织防御赢得了宝贵时间,直接为随后取得的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军队在淮河畔的顽强抵抗,写下了徐州会战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路日军久攻不下,日军大本营不得不改变策略,转而采取“南守北攻”。

    明光镇外围,日军第九师团临时设立的指挥部内,气氛却比屋外的气温更加冰冷压抑。

    师团长秋山义允中将面色铁青,握着刚刚由参谋整理完毕的战役损失初步报告,手指因用力而微微颤抖。报告上那触目惊心的数字——第六旅团主力近乎全军覆没,伤亡被俘超过五千人,旅团长丸山政男少将“壮烈玉碎”,大量重武器及辎重损失——像一把把尖刀,反复戳刺着他的神经和帝国军人的骄傲。

    尽管航空兵和侦察部队反复确认,那片曾经吞噬了第六旅团的龙王山地区以及更广阔的来安、天长、盱眙、高邮四县境内,已再也找不到成建制的139师主力部队,甚至连大规模部队移动的痕迹都似乎在抵达明光附近后诡异地消失了,但秋山心中的屈辱和疑虑丝毫未减。

    “八嘎……王林……139师……”秋山从牙缝里挤出这几个字,眼中燃烧着无法熄灭的怒火,却又夹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挫败和……忌惮。他无法接受,堂堂帝国甲种师团的精锐旅团,竟会在自己眼皮底下被一支“残兵游勇”如此干净利落地吃掉。

    “师团长阁下,”参谋长小心翼翼地汇报,“各追击部队已反复搜索至明光以西三十里处,未发现敌军主力踪迹。滁县、明光沿线亦未报告遭遇大规模抵抗。目前,来安、天长、盱眙三县县城仅有少量皇军和皇协军驻守,控制力仅限于城区及主要交通线附近。广大乡村地带……情况不明,小股袭击事件仍有发生,但似与139师主力无关,多为地方游击武装或溃兵散匪。”

    另一名情报参谋补充道:“综合各方情报分析,139师在龙王山之战中虽获胜,但其自身伤亡必然极其惨重,估计战斗减员至少在三到四成,弹药消耗殆尽,已无力再战。其目前最合理的动向,应是向西溃退,企图穿越皖省丘陵地带,逃往湖北境内休整补充。其留在江北四县的部分,应仅为无法带走之伤兵及少量掩护部队,或已化整为零,融入当地。”

    这些话,半是基于零星情报的推测,半是为了安抚暴怒的师团长和为自己之前的失利寻找开脱的理由。他们宁愿相信139师已经被打残远遁,也不愿相信其仍有能力在皇军控制区腹地潜伏下来。

    秋山义允沉默良久,最终疲惫地挥了挥手。理智告诉他,参谋们的分析有其道理。一支经过如此高强度恶战的部队,不可能不需要休整。继续将宝贵的兵力投入对一片广袤而敌情不明区域的盲目清剿,不仅效率低下,更可能再次落入陷阱。更何况,损失了整整一个精锐旅团,他的第九师团实力大损,已无力独自承担对淮河以北中国军队防线的进攻任务了。

    “命令!”秋山的声音沙哑而低沉,“各部停止追击,于明光、滁县一线转入防御休整状态。清剿四县残敌、恢复地方秩序之任务,交由各地守备队及皇协军负责。严密监视西面及北面方向,防止139师残部流窜。立刻向方面军司令部报告:我部经苦战,已于龙王山地区重创支那139师主力,毙伤其众逾万,迫其残部向西溃逃。目前正巩固战线,清剿残敌,并请求补充兵员装备,以利再战。”

    他将“重创”和“迫其溃逃”这几个字咬得格外重。这既是为自己遮羞,也是为下一步争取补充寻找借口。至于那支消失的139师主力究竟去了哪里,是死是活,他现在既无力深究,也暂时不愿去想了。他需要时间舔舐伤口,恢复实力。

    很快,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停止西进,开始在明光、滁县一带依托原有据点和工事,转入守势。其上报的“捷报”也传到了华中方面军司令部。畑俊六虽然对第九师团的巨大损失震怒不已,但考虑到前线将领的士气和需要稳定战线的现实,也只能捏着鼻子认可了这份注水的战报,一方面严令秋山义允确保津浦线南段安全,配合第13师团在淮河方向的行动(实则转为防御对峙),另一方面催促国内尽快给第九师团补充兵员装备。

    于是,一场看似声势浩大的大规模扫荡,竟以日军一个精锐旅团的覆灭和进攻势头的戛然而止而告终。江北四县的交界区域,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平静”。日军龟缩在县城和主要据点,控制着“点”和“线”,却无力也不敢再深入广袤的乡村“面”。而被他们认定为“已遭重创向西溃逃”的139师,其真实动向,却完全超出了日军的想象。

    ……

    就在日军停止追击、上报“捷报”的同时,139师主力正以一种极其隐秘而分散的方式,活跃在津浦铁路(滁县至明光段)两侧的丘陵、水网、村镇之中。

    王林在成功诱敌西进、跳出合围圈后,并未如日军所料般远遁湖北,而是大胆地选择了“灯下黑”,将全师主力连同直属部队,进行了大规模、深层次的“化整为零”。

    师部的命令清晰而坚决:“全师以连,甚至排、班为单位,分散配置于津浦线滁县至明光段南北两侧区域。任务是:一、就地隐蔽休整,治疗伤员,恢复体力;二、积极侦察敌情,捕捉战机,以小型袭击、伏击、破袭为主,不断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和物资,积小胜为大胜,但严禁攻击坚固据点,不打无把握之仗;三、最重要的一点,‘靠鬼子吃饭’!各部队所需粮食、弹药、药品、经费,主要通过缴获日伪物资解决,就地取材,自力更生,减轻根据地负担;四、利用战斗间隙,协助地方工作队,巩固我们在乡村的基础,宣传抗日,招募新兵。”

    为了适应这种高度分散和机动的游击状态,师属炮兵团被彻底拆解。那18门宝贵的75mm山炮以及剩余的迫击炮,被加强给各主力团和支队,再由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到营甚至连一级,组成临时炮班或机炮班。这样做虽然暂时失去了集中使用的威力,但却极大增强了各分散单位的独立作战和火力支援能力。更重要的是,王林着眼于长远,要求各部队必须利用这个机会,“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让更多有文化、有潜力的战士接触火炮,学习操炮、测算、维护,为未来组建更多、更专业的炮兵部队培养种子人才。

    “我们要让每一门炮都成为培养炮手的学校,让每一个有机会摸到炮的战士,都将来可能成为我们的炮兵骨干!”王林在给各部的指示中如是强调。

    于是,在津浦线两侧的广阔地域内,出现了一幅奇特的景象:成千上万的139师官兵,仿佛水滴融入大海般,消失在了百姓和地形之中。他们可能化装成农民、樵夫、小贩,潜伏在日伪据点附近;可能隐藏在偏僻的村庄、废弃的窑洞、茂密的芦苇荡里休整训练;可能昼伏夜出,沿着铁路公路线活动,寻找着日伪运输队、巡逻队、通讯兵的任何一丝破绽。

    李云龙的来安支队、丁伟的天长支队、黄木生的盱眙支队、周志明的高邮支队,则继续在他们熟悉的根据地区域内活跃。他们不仅是战斗队,更是工作队、生产队。一方面,他们要继续打击零星的日伪军,镇压汉奸,保护群众;另一方面,要全力投入到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中。

    由于师主力成功将日军大部吸引走,四县境内压力大减,只剩下少量日伪军困守孤城。四个支队抓住这个宝贵的黄金时期,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

    巩固政权:在各村镇普遍建立或强化了抗日民主政权、农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推行减租减息,改善民生,使根据地的社会秩序日益稳定。

    发展经济:组织群众恢复生产,兴修水利,垦荒种地,并建立了一些小型的手工作坊,生产军需民用物资,努力实现自给自足。

    宣传教育:通过识字班、夜校、文艺宣传队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揭露日寇暴行,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

    而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扩大武装,招募新兵。

    师部的指示非常明确:“各部队,包括主力团分散出去的单位和四个支队,在各自活动区域内,只要条件允许,能够解决吃饭、装备和训练问题,就要大胆放手地去招募新兵。原则上,多多益善!我们要利用这几个月的大休整期,把龙王山战役的损失补回来,还要争取部队规模有新的发展!”

    一时间,整个139师控制或影响的区域,掀起了一股参军热潮。

    在各村的打谷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支队或工作队组织的动员大会。从日军屠刀下被解救出来的幸存者、分了田地翻了身的贫苦青年、深受抗日宣传感召的热血学生……纷纷踊跃报名。

    ......

    3月23日,日军矶谷师团先头部队逼近台儿庄,与我国守军首次交火。次日,日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发起猛攻,战役正式打响。

    日军凭借强大火力不断向城内推进,我国守军第31师在池峰城师长指挥下殊死抵抗。一场残酷的巷战在台儿庄街头展开。每一条街道,每一处房屋,都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城内的清真寺反复易手,墙壁上弹孔密布,无半掌之壁不饮弹,无方寸之土不沃血。

    战至4月3日,日军已占领台儿庄三分之二以上区域,守军伤亡惨重。在此危急关头,池峰城师长毅然下令炸毁运河浮桥,断却退路,以示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当夜,57人组成的敢死队手持大刀夜袭敌阵,归来时仅剩13人。

    4月6日,战局迎来转机。李宗仁将军指挥外围部队完成对日军的合围,孙连仲部死守阵地吸引敌军主力。中国军队全线出击,里应外合,对日军发起总攻。经一昼夜激战,至4月7日,被围日军除一部突围外,其余被全部歼灭。

    台儿庄战役历时16天,中国军队以伤亡约3万人的代价,歼灭日军1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明光山林深处的139师师部,一名通讯参谋气喘吁吁地跑上山岗,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手中紧紧攥着一份刚译出的电文。

    “师长!政委!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参谋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王林和王光道同时转过身。王光道接过电文,迅速浏览,脸上的凝重瞬间被巨大的喜悦取代,他猛地一拍大腿,声音洪亮:“好!打得好!台儿庄!台儿庄大捷!”

    王林接过电文,目光飞快地扫过上面的字句:“……我军于台儿庄地区经十余日血战,予敌濑谷、坂本两支队以毁灭性打击,毙伤日军逾万,缴获无数……目前残敌正狼狈溃退……”

    纵然是性格沉稳如王林,此刻也不禁心潮澎湃,嘴角扬起畅快的笑意。他重重一拳砸在身边粗糙的树干上:“好!李长官指挥有方!前线将士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这是我抗战以来空前的大捷!”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在正在休整的师部传开。参谋、警卫、后勤人员纷纷围拢过来,听到台儿庄大捷的详细战报后,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这些刚从龙王山血战中走出来的战士们,深知胜利的来之不易,也更能为远在徐州的同胞所取得的辉煌胜利感到由衷的骄傲和振奋。

    王光道激动地对王林说:“师长,台儿庄大捷意义非凡!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我们139师虽然没能直接参与,但我们在江北拖住了第九师团、破袭津浦线,也算间接支援了徐州战场!”

    王林颔首,目光炯炯:“说得对!台儿庄的胜利,属于所有坚持抗战的中国军人!立刻将这份战报,通电全师各旅、各支队、各分散单位!要让我们每一个战士都知道这个天大的好消息!”

    他略一沉吟,继续道:“在电文中加上师部按语:台儿庄大捷,彰显我中华儿女血战到底之决心,印证了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配合之战略威力和正确性。我全师将士当以此共勉,学习台儿庄守军寸土不让、浴血奋战的顽强精神,继续扎根江淮,灵活歼敌,以更多、更大的胜利,支援全国抗战大局!”

    “是!”通讯参谋大声应道,立刻转身跑去发电。

    王林再次望向远方,心中豪情涌动。台儿庄的捷报如同一声春雷,响彻华夏大地,也为他这支深入敌后、正在浴火重生的部队注入了更强大的精神力量。他知道,未来的战斗依然残酷,但希望之火,已越烧越旺。(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不错,请把《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